摘要:2025年5月18日,东风风行2025款菱智新能源正式上市,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价格策略。新车官方起售价为10.98万元,较2024款直降4.21万元,若叠加限时置换政策,门槛可进一步下探至9.98万元。这一价格调整堪称精准卡位——既杀入10万元主流商用车价格带
2025年5月18日,东风风行2025款菱智新能源正式上市,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价格策略。新车官方起售价为10.98万元,较2024款直降4.21万元,若叠加限时置换政策,门槛可进一步下探至9.98万元。这一价格调整堪称精准卡位——既杀入10万元主流商用车价格带,又与同级别燃油车型形成直接竞争。
从市场定位看,此举显然瞄准了价格敏感型用户群体。对于个体运输从业者、小微企业主而言,购车成本往往是决策核心因素。以一台年运营里程5万公里的物流车为例,新能源车型较燃油车每年可节省约1.2万元能耗成本,3年即可覆盖购车差价。东风风行通过"价格下探+低运营成本"组合拳,试图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但需注意的是,价格下探也可能带来潜在风险。过度依赖价格战可能损害品牌溢价,尤其是在向高端市场渗透时形成阻力。此外,低价策略能否持续取决于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若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终端售价稳定性。
动力革新 增程式补位纯电短板
此次改款的另一大亮点是新增增程式动力版本,与纯电车型形成"城市短途+跨城长途"的场景互补。纯电版搭载64.4kWh电池,CLTC续航420公里,支持35分钟快充补能50%,适合日均行驶100-200公里的城市配送场景;增程版则配备1.5L增程器,CLTC纯电续航110公里,综合续航可达900公里,彻底解决了纯电车型的里程焦虑,尤其适合跨省物流、充电设施薄弱的县域市场。
不过,增程版的动力参数有所妥协:电机最大功率60kW,低于纯电版的70kW,且未配备安全气囊。这种取舍显然出于成本控制考量——增程系统本身增加了发动机、油箱等部件成本,若要维持价格竞争力,只能在非核心配置上做减法。但安全气囊作为被动安全的基础配置,其缺失可能引发部分用户顾虑,尤其是在载人场景中,安全配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从技术路线看,增程式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值得探讨。相较于纯电车型的"零排放"优势,增程式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方案,但在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尚未普及的背景下,其"可油可电"的特性确实能拓宽用户使用场景。数据显示,我国三四线城市公共充电桩覆盖率较一线城市低47%,增程式车型在这些区域的实用性显著高于纯电车型。
产品定位 商用优先的实用主义哲学
新车延续了菱智家族"商用优先"的设计理念,车身尺寸超过5.1米,提供5座(2+3)和7座(2+2+3)布局,座椅支持旋转、折叠等多功能调节,载货空间最大可扩展至4.8立方米。这种"空间灵活度优先"的设计,精准契合了商用车用户"一车多用"的需求——既可以用于客运接驳,也能满足货物运输,甚至临时充当移动办公空间。
配置层面则体现出鲜明的"工具车"属性:全系标配倒车雷达、前排电动车窗等基础功能,但10英寸中控屏、倒车影像等科技配置需选装。对于以载货为主的用户而言,这类配置可能并非刚需,但在客运场景中,基础的智能化配置缺失可能影响乘客体验。值得肯定的是,新车标配了ABS+EBD、胎压监测等主动安全配置,在主动安全层面守住了底线。
从产品策略看,菱智新能源走的是"精准满足刚需,剔除冗余功能"的路线。这种策略在成本控制上具有优势,但也可能导致产品力单一化。当竞品开始尝试"商用+家用"跨界定位时,菱智若一味固守商用场景,可能会错失家庭用户市场的增量机会。
市场挑战 内忧外患下的破局之路
尽管新款菱智新能源在价格和动力上实现了升级,但市场竞争环境不容乐观。横向对比来看,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北汽制造锐胜王牌E-M7(8.78万-20.28万元)、江淮瑞风E3(13.99万-20.88万元)等车型。锐胜王牌E-M7以更低的起售价抢占入门市场,而瑞风E3则在品牌口碑和渠道网络上更具优势,菱智需在性价比之外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从销量数据看,菱智新能源当前市场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5年1-4月,其单月零售销量分别为27台、71台、111台、130台,虽呈逐月增长态势,但体量较小,4月销量仅位列MPV市场第505名。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传统商用车品牌转型新能源"的接受度仍需培育,尤其是在用户更关注品牌可靠性和售后网络的商用车领域,东风风行需加强品牌宣传和服务体系建设。
深层挑战还包括行业趋势的变化:商用车新能源化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用户需求从单纯的"降本"向"全场景服务"升级。例如,菱智家族推出的"创富者联盟",试图构建从购车、充电到货运订单匹配的闭环生态,这一方向值得肯定,但生态建设需要时间积累和资源投入,短期内难以转化为销量优势。
AM车镜总结:
站在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2025款菱智新能源的上市具有双重意义:既是东风风行应对当下市场竞争的主动出击,也是其探索商用车新能源化路径的重要一步。客观而言,新车通过价格下探和动力补位,已在性价比层面建立了一定优势,但要实现长期增长,仍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首先就是,安全配置的平衡性。建议在增程版车型中至少标配主驾驶安全气囊,这既是对用户生命安全的尊重,也是提升产品口碑的必要举措。其次是品牌形象的升级。传统商用车品牌向新能源转型时,需打破"低端工具车"的固有认知,通过技术展示、用户案例等方式塑造"智慧创富伙伴"的新形象。然后是生态服务的落地。"创富者联盟"等概念需转化为具体的服务触点,例如与物流平台合作提供稳定订单、建立专属充电网络等,让用户切实感受到生态价值。
在"“双碳”"政策持续推进和个体创业浪潮的背景下,商用车新能源化是确定性趋势。菱智新能源若能将性价比优势与生态构建能力结合,有望在10万元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最终能否破局,既取决于产品力的持续迭代,也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和行业生态的前瞻布局。市场终究会给出答案,而我们乐见更多创新者推动行业进步。
来源:车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