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巴赫的人,可以承受任何一种悲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7:27 1

摘要:母亲去世之后,作家肯尼科特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在应对失亲的悲恸和练习的艰辛中,他学会了直面意识最深处、最孤独的自我,写成了这本回忆录《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里尔克说,“美无非是我们恰巧仍然能够忍受的恐怖之开端”。本书当然与音乐有

母亲去世之后,作家肯尼科特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在应对失亲的悲恸和练习的艰辛中,他学会了直面意识最深处、最孤独的自我,写成了这本回忆录《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里尔克说,“美无非是我们恰巧仍然能够忍受的恐怖之开端”。本书当然与音乐有关,但它更多地与人生、悲伤、一种难以言明的缺失感有关。“悲伤会碎裂成微小的粒子,附着在一切事物上,揉进我们体内,犹如街道上的灰尘一样潜入我们世界的沟壑深处,成为无法去除也清扫不掉的顽垢,但我们将学会与之并存,学会适应这种无处不在的混乱。”等到那巨大的悲伤终于来到眼前,把我们拋进音乐或任何一般艺术的治愈力都不足以填补的深邃痛苦,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敬畏。你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凝望它,面对它骇人的壮美,震得动弹不得。无法退缩,无法视而不见。你别无选择,唯有站在那里,置身于它的存在之下,失去一切防备。在那个完全敞开的赤裸时刻,倒是有一件事能给人一点小小的安慰:意识到自身可悲的渺小。当我聆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跟随这趟西方艺术中最伟大的情感旅行之一走到终点,然后在咏叹调渐渐淡出之际,这种感觉就会出现。巴赫让我们直面一种情感的妥协,这种妥协超越了快乐或治愈,凌驾于任何能用语言捕捉的事物之上,也存在于一切寻常的时间观念之外。它早在我们所有人降生以前就已存在了几个世纪,在我们逝去之后还将继续存在,并且丝毫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它精彩地穷尽一切,美得毫无破绽,如果你还没有听过它,那么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你该去听一听。文字 | 选自《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美] 菲利普·肯尼科特 著,王知夏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01。图片 | Picture@飞天发光小酥肉、@Bo wen HUANG、@PETER KALNBACH、@SARA LATIF、@Alexander Zalokar编辑 | 欣瑜原标题:《听巴赫的人,可以承受任何一种悲伤》

来源:舌尖上的戏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