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繁花似锦的五月,迎来了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围绕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举办陈列展览、公众互动和传统文化体验等一系列相关活动,以博物馆独特的“硬核”魅力,实现了一场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繁花似锦的五月,迎来了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围绕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举办陈列展览、公众互动和传统文化体验等一系列相关活动,以博物馆独特的“硬核”魅力,实现了一场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1.精品展览 书写中华文化璀璨篇章
我馆对外开放“记忆与传承——贵州世居民族历史文化展”“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天染枫香 凝时生花——枫香染文化展”“黔灵艺韵——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素笺草木色 水袖丹青生——贵阳市第27中学师生艺术作品展”5个展览,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到中华手工艺、传统印染技艺、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展示,都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观众穿梭其中,围绕展品观察、思考、用心感悟,同历史对话,向未来展望,得到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2.传统文化体验 展现中华文化深厚历史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美学追求,活动当天我馆面向观众组织了投壶、发簪及漆扇制作3场传统文化体验。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了传统体育的乐趣、非遗文化的精湛工艺以及东方美学的千年韵味。在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收获了精美的文化礼品。
3.文化与科技融合 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互联网时代,观众的文化需求呈现线下与线上、真实与虚拟、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体验交织的趋势。为满足观众的个性需求,增强“沉浸体验”。“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我馆上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现场解答观众疑问、AI讲解员介绍展览信息并普及民族文化知识、黔南科技学院设计视频播放、民小博表情包上线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技术展示,让观众看到文化与科技碰撞的澎湃活力。
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京剧社团的学员们带来的京剧表演,展示了精美的京剧服饰、精湛的四功五法技艺,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广泛关注与赞誉。在博物馆里,传统文化与时代对话,与现代文明交织,京剧之美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为传统文化提供新舞台,通过数字技术点亮文化传播新图景,民博正以智慧化手段加持,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贵州故事。
4.馆校合作 延伸博物馆教育课堂
贵阳市新城职业学校、贵阳市第二十七中学的师生们到馆开展扎染体验及花草纸花灯制作活动。学生们将扎染技艺从指尖传递至布料,创作出色彩斑斓、层次丰富多样的扎染丝巾作品。从花草纸裱糊到竹篾扎架,再到拼接成花草纸花灯,同学们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用花草描绘流年。
不同形式、涵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馆校合作,有效延伸了博物馆教育课堂,增进了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的了解和热爱,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连接过去、探索未来的桥梁。
此次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通过“展览展示+非遗体验+科技赋能”的创新模式,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凝聚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文物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中的作用,以博物馆为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来源:好看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