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三七粉是好是坏?最后身体会怎样?4种食物真的要少吃

B站影视 2024-12-16 16:38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清晨的公园,凉风习习,晨跑的人群络绎不绝。

55岁的周建华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跑在林荫道上,作为一家国企的财务总监,他向来注重养生。

最近他迷上了三七粉,每天早晚一勺,觉得既能活血化瘀,又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朋友都羡慕他既懂养生又自律,体格还保持得不错。然而,这一天的晨跑却与以往不同。

刚跑到第三圈,周建华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像被巨石压住了一样。

他的脚步踉跄,呼吸急促,额头上冒出了冷汗,视线也开始模糊。

旁边的晨练者发现不对劲,赶紧扶住他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不久后,救护车赶到,把周建华送到了医院急诊室。

在急诊室里,医生给周建华做了全面检查,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测和胸部CT。

结果显示,他并没有急性心梗,但血液中的凝血指标异常,甚至出现了轻度的肝功能损伤。

医生进一步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三七粉。

医生告诉周建华,三七粉虽好,但长期食用也可能隐藏着健康风险,尤其是像他这样用量较大的中老年人。

医生解释,三七是一种传统中药材,被誉为“南国神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三七粉并不是“万能药”,长期大量服用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尤其是对肝脏、胃肠道和血液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三七粉中含有一种叫“皂苷”的活性成分,这种物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适量使用时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但如果过量摄入,皂苷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现自发性出血的风险。

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高剂量三七粉的人群中,约有10%-15%的人会出现鼻出血、皮下瘀斑等症状,而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脑出血。

周建华的血液检测中,凝血因子水平偏低,正是长期服用三七粉导致的。

其次,三七粉对肝脏的潜在损害也值得警惕。

虽然三七本身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如果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其活性成分可能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甚至诱发药物性肝损伤。

医生提到,一位45岁的女性患者,因为听信三七粉能“排毒养颜”,每天服用两次,持续半年,结果体检时发现转氨酶水平飙升,被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周建华的情况虽未达到肝炎的程度,但他的肝功能指标已呈现异常,正是由于三七粉长期摄入过量所致。

此外,三七粉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也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

三七粉性质偏凉,部分人群服用后可能出现胃部不适、腹胀甚至腹泻的现象。

尤其是本身胃肠功能较弱或有胃溃疡的人,过量服用三七粉可能加重胃部的炎症反应。

一项针对慢性胃病患者的研究表明,过量食用三七粉会导致胃黏膜的防护功能减弱,进而引发一系列胃肠道问题。

医生还提到,像周建华这样的人,平时在饮食上也存在一些误区,进一步放大了三七粉的副作用。

例如,他经常搭配某些高脂肪食物和浓茶服用,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加重三七粉的凉性。

此外,他还有一个爱好是吃加工过的腌制食品,

而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成分会与三七粉中的某些活性物质产生不良反应,可能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

医生特别提到,以下四类食物在服用三七粉时需要格外谨慎。

第一类是高盐高脂的腌制食品,比如腊肉、咸鱼等,这些食物中的化学成分会干扰三七粉的代谢;

第二类是刺激性饮品,如浓茶和咖啡,会加重胃肠的不适。

第三类是凉性食物,如苦瓜、冬瓜,过多的凉性食物叠加会导致胃寒;

第四类则是酒精类饮品,酒精本身对肝脏的损害会与三七粉的代谢冲突,进一步增加肝脏负担。

为了让周建华更清楚地了解,医生还举了另一个病例。

一位60岁的退休教师,因为患有高血压,长期服用三七粉预防脑卒中,同时又喜欢吃火锅配啤酒,结果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肝硬化的早期迹象。

医生分析,这正是三七粉与酒精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医生建议周建华立即调整饮食习惯,减少三七粉的用量,同时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建议他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或游泳,帮助改善心血管健康,而不是仅依赖三七粉这样的单一养生手段。

周建华意识到,自己的养生方式并不科学,他不仅低估了三七粉的药性,还忽视了饮食搭配的原则。

医生提醒,养生并不是靠单一食物或药物就能实现的,平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关键。

不过,这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许多人对“养生神器”产生了迷信心理,而忽略了药食同源的使用边界?

是否健康知识的传播过于碎片化,让人们对某些养生产品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如何科学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中药材的使用,避免滥用或误用,可能是健康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