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惊人相似,赖清德当局正在进入死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5:54 2

摘要:1683年夏,水师统领施琅率将士在澎湖海面成功击溃了台湾郑氏舰队,这场持续3天的海战,彻底终结了“明郑氏政权”在台湾的统治,实现中国统一。

1683年夏,水师统领施琅率将士在澎湖海面成功击溃了台湾郑氏舰队,这场持续3天的海战,彻底终结了“明郑氏政权”在台湾的统治,实现中国统一。

非常巧合的是,郑经“谋独”时,也在台湾开启了“大罢免”活动。1675年,郑经规定部下上奏必须自称“”,并停止明朝宗室、遗老的礼遇;使得这些明朝元老的政治地位和待遇被剥夺,有些人只能被迫去开荒谋生。

这件事,导致郑经统治的台湾社会内部发生了严重分裂;在后来的统一行动中,很多人成为“促统力量”。

同年,郑经面对清廷提出“台湾总兵”职位诏抚,他提出“如朝鲜例”的要求,意思就是像朝鲜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对此,康熙断然拒绝;称“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如果答应郑经的要求,就相当于让其拥兵自立、另建新国,等于是拱手割让国土。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天赖清德也通过媒体传话称,希望两岸能在“对等尊严”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对抗转为对话。

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在主权和行政从属问题上非常明确!

民进党当局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竟然还妄称在所谓“对等尊严”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

这是典型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在两岸问题上玩迷模糊概念。

5月14日媒体报道,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在当天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陈斌华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提问:赖清德日前接受日媒专访称,去年当选时曾表示想跟大陆方面共进晚餐,目前看可能性不高;希望两岸能在“对等尊严”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对抗转为对话

请问国台办对上述言论有何回应?

陈斌华明确表示:赖清德痴人说梦!赖清德当局的所谓“对等尊严”,是企图改变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和法理事实,在“两国论”基础上实现两岸对话交流,其阴谋绝不会得逞。

很显然,赖清德当局的伎俩,祖国大陆看得一清二楚,玩模糊概念是异想天开。

我们来看,清廷收复台湾时采用“穷台困台”“舆论战” “攻心分化”,或许能看到某些似曾相识的地方。

从1661开始实施“迁界禁海”政策,1664年颁布《申严海禁敕谕》,将禁海范围从沿海10里扩展到30里,并在1678年升级为“片板不许下海”的全面封锁政策。

这种渐进式策略,彻底断绝郑氏集团与大陆的物资、情报联系,直接让使郑氏集团陷入经济窒息状态。

比如当时清廷情报人员通过澳门葡萄牙商人获取情报显示,台湾郑氏集团的军械制造主要依赖广东的铁料输入。于是,在1675年就实施非常严格的“生铁禁运“。

据统计,1675-1683年收腹之前,台湾铁器的价格上涨了47倍,郑氏集团火炮更新率下降了80%。对制造火药的硫磺贸易管控更严格,沿海州县实行“十户连坐法”,彻底切断了其火药原料来源,大幅度降低了郑式武装力量。

资料显示,1680年,康熙政府对海上封锁的效果开始集中显现。

台湾米价从1679年每石1.2两白银到1682年暴涨至14.5两,郑式集团军户逃亡比例达超过37%。由于通胀,郑氏财政储备金从1663年的380万两,锐减至1683年的19万两,不得不靠发行“永历通宝”铁钱维持,导致通货膨胀率高达2300%。

1679年,清廷刊印了《平海咨文》,以白话文的形式,详细阐述郑氏“割据害民”的罪状;然后通过秘密渠道在台湾社会上广泛传播,这种舆论战手段,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效果。

之所以选择1679年刊印《平海咨文》实施舆论战,那是因为“穷台困台”政策效果开始集中显现,民众已是怨声载道。

1680年,鹿港发生渔民暴动时,起义者已经能全文背诵《平海咨文》,足以证明不得人心。

与此同时,清廷还资助福建学者编撰《东宁政要》,系统性的批判郑氏“僭越礼制”,数典忘祖,割断两岸同胞血肉亲情,在台湾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因为两岸本来就是同根同源,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更可况还有很多亲情往来。

1675年,康熙提出“台湾总兵”职位招抚被拒绝以后,郑经提出“按朝鲜例”。康熙明确拒接之后,并没有采取武力收复,而是立即抬高了价码;承诺给予“封藩,世守台湾”的特殊地位,也就是允许郑经家族像藩王一样世代镇守台湾。

这种向“打牌”式的招抚方针,是康熙曾打算采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手段。

这种政策在1679年达到高潮,当时郑经集团在提出“沿海诸岛由我驻军”的要求时,清廷谈判代表明珠直接将议题直接转向台湾的民生问题,承诺“沿海迁民尽数发还,商船往来照常贸易”,此举成功分化了郑氏集团的主战派与主和派。

1680年,郑经突然病逝,台湾政坛处于权力真空期。清廷情报系统精准捕捉到冯锡范与刘国轩的权力矛盾后,通过秘密渠道向台湾士绅们传递“投诚者保全产业”的承诺,从而加速其政权覆灭。

当时冯锡范与刘国轩的权力矛盾,主要体现在郑经去世后的权力争夺。

1681年,冯锡范和刘国轩联手杀死了郑经长子,拥立冯锡范之婿、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位。实际上,是他们二人掌握了郑氏集团的权力。这种关系很像台湾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对抗两岸统一这件事上,两派长期暧昧同盟,内部则争权夺利

据资料显示,董太后在临终前任命刘国轩为“武平侯”,赋予其“独断军国大事”的权力,同时,授予冯锡范“忠诚伯”,负责主持政务。

但是,冯锡范因无法掌握军权而不满。

在台湾问题上,冯锡国主张武力对抗。可刘国轩则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二人在战略规划上存在严重分歧。尽管两人表面上合作,可实际上却互相防范,都担心对方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的政治地位。

这种权力斗争,为清廷统一台湾提供了有利时机,通过向台湾士绅们传递“投诚者保全产业”承诺的策略效果十分显著。

1681年,郑经之子郑克塽即位时,台湾有七县十三镇发生了士绅请愿事件,其统治根基遭到严重动摇。

1681年,清军特工还成功策动郑军水师副将朱天贵倒戈。1683年,朱天贵在澎湖海战中亲自操炮击沉了郑军的旗舰。

现在说一下台湾省民进党当局,今年民进党发起“大罢免”活动,台湾省的元老政党国民党被按在地上摩擦羞辱,民众党主席柯文哲更是被“斩落马下”。

毫无疑问,他们对民进党及赖清德当局是非常不满的。

可那又能怎么样呢?

如今台湾省国民党和民众党除了无能狂怒打打“嘴炮”以外,民进党及赖清德当局根本就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据说,现在台湾很多在野党政客都叫赖清德“赖统一”。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两岸的实力差距,知道越叫嚣,越挑衅,被统一速度越快。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在民进党手里统一台湾省,要比在国民党手里统一台湾省相对更容易。至于原因,我相信广大网友都非常清楚!

来源:侍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