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书画案头到云端平台,从乡村美术馆到国家级展览……徐明理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几名政协委员以“小阵地”撬动“大能量”,将文化服务与履职实践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创新路径,为临泽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从书画案头到云端平台,从乡村美术馆到国家级展览……徐明理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几名政协委员以“小阵地”撬动“大能量”,将文化服务与履职实践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创新路径,为临泽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近日,在徐明理政协委员工作室内,与会者围绕“如何以书画为媒介,更好联系服务群众”展开热议,加盟委员和文艺人员各抒己见,从基层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出发展开了热烈讨论。
这个由临泽县文化馆馆长、政协委员徐明理领衔的工作室,自2023年挂牌以来,以“文化传承+艺术创新+服务群众”为内核,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联合甘肃省画院、高校专家及本地文艺骨干,举办了近20场书画展览和采风活动,成功打造“丹霞画派”地域文化品牌。成为基层政协委员履职的生动样本,在方寸空间里书写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大文章。
“委员工作室是一座桥梁,为我们委员工作室的成员之间不同风格的作品交流搭建了一所相互学习的桥梁,为我们不同的艺术门类搭建了一所相互借鉴的桥梁,同时也为我们委员和群众之间搭建了一所相互沟通的桥梁,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履职平台,也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艺术界委员的专业优势,为工作室成员服务基层群众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加盟委员郭兴银说。
地域文化品牌打响了,如何让文化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工作室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打造“线上+线下”双轨模式。徐明理带领团队精心打造文化馆数字化直播间,完善文化云服务平台和全景导览系统,创建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体系,上接国家文化云,下连全县各镇文化馆分馆,“以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精神文化食粮”,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和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举办书法、美术、古筝、二胡、葫芦丝等艺术门类培训班20多期,“贯彻党的二十大·墨韵枣乡看变化”等书画摄影展览30多期,吸引5万多人次城乡群众线上线下培训、观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徐明理深知,“单靠文化馆的力量有限,必须联动各界资源。”工作室与县政协、文旅局、文联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文艺联盟”,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工作室联合高台县文化馆复排红色话剧《血色高台》,举办公益演出3场;邀请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开设专题培训,为70余名基层摄影爱好者传授技艺;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画里临泽”文创产品,将丹霞地貌、红枣元素融入镇纸、书签、U盘等日用品,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既传播了文化,又反哺了公益事业。
作为政协委员,徐明理及其加盟委员始终将“文化惠民”作为履职核心。他们深入乡村采风,创作出《枣乡临泽美如画》《丹霞情歌》等15首原创歌曲和情景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其中,《二十大精神指航程》《奋进新临泽》等民间小调通过线上直播传唱,成为当地“理论宣讲”的新载体。
“通过成立委员工作室,我们感到意义重大,作用更广。充分发挥委员的职能职责,广泛联系界别群众,不断推动各项服务活动向基层延伸。委员工作室的全体成员要立足工作实际,发挥好工作室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在服务导向上求突破,在落实任务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向纵深发展。”徐明理说。(史雪婷)
来源:临泽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