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与申遗学术交流会在山西长治成功举办

B站影视 2024-12-16 13:17 5

摘要: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营造顶峰——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与申遗学术交流会”于12月15日在山西省长治市举办,配套展览“遗珠——八至十一世纪中国唐宋木构建筑的标识”也同时开启。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立足于文物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旨在探索中国早期木构

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营造顶峰——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与申遗学术交流会”于12月15日在山西省长治市举办,配套展览“遗珠——八至十一世纪中国唐宋木构建筑的标识”也同时开启。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立足于文物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旨在探索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中的精神底蕴、美学价值与社会功能,并通过地方文化与国际传播的融合,为重唤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探索更多可能性。

长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兴盛。长治境内古建筑达3500余处,经唐至清,历七朝而不断,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之称。全市有国保级文物73处,元代以前木构建筑达189座,居全国地级市之首。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本次学术交流会议,通过国际视野的交流与合作,展示长治地区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分享山西在古建筑保护利用方面的成功实践,并学习国际国内相关保护经验。

在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长治市文物局)、山西省开元文物保护基金会的承办下,会议邀请国际、国内著名文化遗产保护、建筑史、艺术史、活化利用等方面专家,共同探讨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传承与长治丰富的古建筑资源的保护利用。会议同时得到了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由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管理中心、山西省开元文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协办。

长治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向阳,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振华,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陆琼为会议致辞。长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元斌和长治籍知名主持人李泽鹏分别主持会议致辞和学术交流环节。

聚起来的保护专家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为本次会议的学术召集人。会议邀请了多位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方向的重量级专家,包括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原办公室主任、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顾问约瑟夫·金(Joseph King),国际知名中国学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中国馆馆长夏南希(Nancy S. Steinhardt),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原理事、总干事特别顾问加米尼·维杰苏里亚(Gamini Wijesuriy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理事会理事、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知名建筑学家李相海(Lee Sang Hea)等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会议不仅对外展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独特价值与文化魅力,提升其在国际层面的影响力,同时邀请了来自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院、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等机构的行业著名专家,以及山西省内古建筑遗产资源地方领导与专家出席,共同研究探讨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传承。

看不够的山西古建

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宝库,2.8万余处古建筑像散落的珍珠,点缀着表里山河,其中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80%以上。山西现存彩塑、壁画的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作为我国木结构建筑鼎盛期的代表作品,山西境内的早期木构建筑,反映中国木结构体系的成熟完善,体现建筑结构与塑像、壁藏、碑刻、经幢、彩画、壁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设计,对东亚乃至世界建筑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它们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见证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有早期民间信仰、儒释道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和谐共存,生动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实地考察

会议正式举办前,主办方特别安排考察环节,国际专家团于12月13日前往山西太原晋祠,忻州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考察,并于12月14日和数十位国内专家一起对长治观音堂、法兴寺、崇庆寺等山西省境内木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

长治市政府、长治市文旅局、山西省开元文物保护基金会、清源文化遗产团队、太原市文物局、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者对此次考察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为专家团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和专业的向导,还确保了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机构的积极参与和专业贡献,进一步凸显了山西省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和对国际学术交流的开放态度。

本次考察的几处重要木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考察过程中,专家们深入了解了这些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晋祠与当地文物保护专家交流,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保护措施;参观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分析其在唐代建筑中的代表性和技术成就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参观观音堂、五凤楼、崇庆寺、法兴寺,研究宋代、明代彩塑和木构建筑特点,讨论这些寺庙在佛教艺术和建筑史上的重要性。通过这次考察,国际专家团队对山西早期木构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国际国内专家在考察现场已经开始进行学术讨论。

此次考察不仅是对山西早期木构建筑独特价值与文化魅力的一次国际展示,提升其在国际层面影响力,国际国内专家们的考察结果和建议也将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支持。

配套展览

本次会议的配套展览“遗珠——八至十一世纪中国唐宋木构建筑的标识”同期启幕,会议当天由策展人、山西省古建院副院长安海为参会人员做特别讲解。

论不尽的遗产保护

会议分设“申遗策略”“价值研究与挖掘”“未来多元发展”三个学术版块和圆桌论坛。专家们分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为中国木构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版块一:申遗策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做《“系列遗产”与山西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主题演讲。他介绍了世界遗产申报所需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及其遴选标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系列遗产案例比较研究和管理情况等;提出如何表达历史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追求,讲好文明、文化传统的故事,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必备条件。吕舟教授还结合山西唐宋木结构古建筑的禀赋特点,分析了系列遗产申报的价值要素和思路方法。他指出,构建关联山西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的主题价值,建立各遗产构成要素之间密切的逻辑联系,无疑是这一项目的基础。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原理事、总干事特别顾问加米尼·维杰苏里亚先生在《扩大中国世界遗产的宝库:新趋势的作用》发言中指出,曾经“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遗产地选择存在问题,近年来世界遗产数量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增加,反映了中国和全球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演变。他探讨了已经助力中国世界遗产申报的创新战略和新兴趋势,以及那些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世界遗产储备的战略和趋势。这些方法不仅注重增加遗址的数量,更注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质量。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可以为全球承认亚洲庞大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树立新的基准。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原办公室主任、遗址部主任,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顾问约瑟夫·金先生在他的发言中提出,完善世界遗产申报文件对于未来保护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性。他针对世界遗产的筛选标准、遗产构成要素的选取、遗产边界和缓冲区的划定、管理计划的紧密跟进等方面,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提出了关键建议。他在发言强调了保护管理伴随申遗过程和申遗后的重要性,以及当地社群的参与支持至关重要;指出申报世界遗产不是终点,列入也不是终点,申遗准备工作是保护的升级和新的起点。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资源处副处长王晓芬分享了文物保护社会力量参与的山西经验。她陈述了山西文物资源优势、特点和目前的文物保护现状,重点介绍了山西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文明守望工程”、债券支持低级别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的改革创新。

版块二:价值研究与挖掘

国际知名中国学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中国馆馆长夏南希在会上分享了她近年来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她主要从建筑造型、平面布局和单体建筑的柱子布列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中、日、韩三国木结构建筑特征,并解释了这些线索证据对唐宋建筑保护的意义。她还和大家讲述了自己40年来研究中国和中国周边地区木结构建筑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她的课堂上教授中国建筑史的经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在发言《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核心价值考察唐宋木构建筑申遗项目若干问题》中提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与中国延续万年的古代农业文明、以人为本的国家形态和等级有序的礼制文化休戚相关,以其物质形态和空间组织物化了中华文明。中国早期木构建筑具有见证人类农业文明最高建筑成就的核心价值。长治地区的早期古建筑,普遍体量较小,但长治地区传统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古建筑与古代社会的互证关系保存较为完整。他提出加强建筑年代学研究、社会史研究、古建筑全面记录和预防性保护、价值宣传与转化是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部分。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总经理张荣在《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申遗策略分析》主题演讲中,探讨了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研究重点聚焦于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尤其是山西地区的早期建筑,揭示了它们在建筑技术、艺术成就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演讲梳理了中国建筑风格演变的四个阶段,并阐述了这些建筑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意义。此外,他还介绍了中国早期木构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提出了四种申报策略,强调了这些建筑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保护的重要性,并展开介绍了各申报策略的内容,突出普遍价值及适用标准。

版块三:未来多元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理事会理事、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知名建筑学家李相海先生做《关于韩国佛教山寺庙的桑萨木框架结构的申遗与保护》演讲,他通过介绍韩国世界遗产山寺,既解读了韩国木构建筑特色及历史发展脉络,也比较了中韩两国木构建筑的相同与区别,指出韩国的木构建筑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适合韩国需求和审美的本地化木工系统。

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分享了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价值表达和体验创新。他提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消费驱动的遗产价值表达新逻辑,认为新逻辑更注重人本视角的生态系统观,更加强调社会溢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体验,包括了智能生成技术的深度参与保护修复,数据和算法带来社会化生产的创意设计,以及数字沉浸技术介入文化遗产场景体验。他特别强调数字沉浸技术介入文化遗产场景体验,要避免技术的喧宾夺主。

清华大学文创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古建音乐季创始人姚瑛的分享《艺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元实践》,让大家感受到了艺术连接时间与空间产生的共振。如何赋予古老建筑新的活力,焕发其内在生命力,始终是古建音乐季策划活动的核心议题。古建音乐季以“做中国自己的遗产教育”为核心理念,通过在遗产地策划活动,成功打通了演出、导览、遗产教育三大环节,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圆桌会议

该环节由吕舟教授主持,与对谈专家加米尼·维杰苏里亚先生、约瑟夫·金先生、夏南希女士、李相海教授、王丽方教授共同讨论,研究挖掘山西早期木结构古建筑突出普遍价值,提升中国古建筑的世界影响力。专家们畅谈各自在考察后对山西早期木构建筑的印象,接着对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申遗遗产点选择和价值标准,以及遗产真实性、完整性概念展开讨论。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丽方教授特别分享了两天在山西古建筑考察的感受,引出她对山西五台佛光寺和罗马市政广场两处建筑场景的对比和思考。位于卡比多山上的罗马市政广场从缓坡上升带来气势与力量,到小广场的精致铺装所呈现的新样貌,最后到最高处的矮墙回望罗马城,整个建筑设计一气呵成。而佛光寺坐落在黄土高原的台地上,先用陡势的台阶上升给人以紧迫,再到眼前大尺度的大殿和斗拱让人震撼仰视,左右则是平整爽快的平台,最后同样矮墙回望远山。整个过程经过了艰难、喜悦、舒展、辽阔。两处建筑设计都有山的要素,但意境完全不同。专家们也借这一话题展开对遗产与环境关系的讨论。

最后吕舟教授总结,文化遗产保护最根本的目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力量与魅力和当地社会的联系,是遗产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山西长治谈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保护,不仅是谈中国古建筑的价值,更是希望通过遗产保护让社会更美好,这是申遗的重要目的。本次会议是第一次学术交流,之后还将会有更多交流、讨论,会对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有越来越深入研究。

山西早期木构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为构建一幅全面反映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与文化多样性的宏伟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营造顶峰”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与申遗学术交流会在长治成功举办,将为山西乃至中国、亚洲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

来源:责编丨高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