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车载摄像头作为汽车的“视觉神经”,正在经历一场从“功能硬件”向“智能感知核心”的蜕变,其市场增速与技术迭代速度均远超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佐思汽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乘用车摄像头安装量达1356.2万颗,同比增长1
在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车载摄像头作为汽车的“视觉神经”,正在经历一场从“功能硬件”向“智能感知核心”的蜕变,其市场增速与技术迭代速度均远超传统汽车零部件领域。佐思汽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乘用车摄像头安装量达1356.2万颗,同比增长14.6%,单车安装量攀升至4.4颗。这一数据背后,是传感器技术、光学设计、算法融合与制造工艺的全面突破,折射出智能驾驶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图源:小鹏汽车
市场爆发: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跨越如今,车载摄像头的应用场景早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倒车影像,而是如雨后春笋般扩展至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泊车、舱内监控等全维度场景,成为智能驾驶不可或缺的“眼睛”。
据佐思汽研,2025年1-2月,L2及以上系统的装配量为182.4万辆,装配率达到59.0%。其中,域控方案多摄像头(8个及以上)的装配量为41.1万辆。从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来看,2025年1 - 2月,自主品牌L2及以上域控方案中多摄像头方案装配量为34.8万辆,主要以12V和13V方案为主;合资品牌L2及以上域控方案中多摄像头方案装配量为6.4万辆,以9V方案为代表,代表车型为特斯拉Model Y、Model3。
综合来看,车载摄像头正以迅猛之势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跨越,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装配量也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在积极推进多摄像头方案的装配,显示出车载摄像头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地位与巨大潜力。
技术跃迁:像素、算法与制造工艺协同升级在像素方面,车载摄像头已从早期的2MP逐步升级到8MP,如今12MP级产品也已进入市场视野。传感器性能也不断突破,豪威科技发布的1200万像素汽车CMOS图像传感器OX12A10,专为下一代ADAS和AD机器视觉需求量身打造,能够在复杂光线条件下提供清晰、稳定的图像。
这种摄像头数量与价值量齐升的趋势,直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上游的CMOS图像传感器厂商纷纷加速推出800万像素级产品,以满足市场对更高性能摄像头的需求;中游的模组厂商,如舜宇光学、联创电子等,借助自动化产线不断提升良率,确保产品质量;下游的整车厂则将摄像头视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感知单元,大力投入研发和应用。以小鹏XNGP 5.0系统为例,其配备的12颗摄像头(其中包含2颗800万像素双目广角摄像头),将夜间目标检测距离大幅提升至300米,这一卓越性能直接推动了高端摄像头模组的普及,也为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对车载摄像头的制造精度与效率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摄像头模组的制造过程中,光轴对准精度对成像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镜头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微小误差,会使成像出现模糊、畸变甚至系统误判等问题,因此主动对准(Active Alignment, AA)技术成为决定良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内设备厂商研鼎推出的RT - AA - V3主动对准设备通过高精度运动控制与先进图像算法,能够实现传感器与镜头的精准对齐。它支持Sensor AA和Lens AA双模式,适配DFOV 30° - 220°的需求,配备5/15度视场角远心镜头及MIG - S2高速图像采集卡,可在Class 1000洁净环境中完成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单工位UPH可突破240,可显著缩短车载摄像头模组的生产周期并降低换型与维护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智能驾驶事故频发的背景下,行业对测算能力以及摄像头品质的要求愈发严格,这款设备可以为增强ADAS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域控制器算力的跃迁为多摄像头数据融合提供了可能。例如,奇瑞猎鹰900通过1000TOPS算力驱动13颗摄像头实现L3级智能驾驶驾驶,展示了多摄像头数据融合在智能驾驶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展望:中国产业链引领“视觉革命”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正朝着高端化、集成化、标准化的方向稳步迈进。在这场精度革命中,中国产业链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在智能驾驶领域,车载摄像头既是技术演进的缩影,也是产业变革的注脚。从像素升级到算法融合,从设备精度到生态协同,这场视觉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新定义汽车的感知边界。而中国厂商在这场变革中,已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引领着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52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