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性接触到艾滋病男子,连续吃28天阻断药,怎么还是感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4:48 1

摘要:尤其是家中有子女在北上广深打拼,常听说年轻人“吃阻断药就没事”,于是就有人误以为这药是万能的。可现实是,不是所有预防都能百分之百奏效,医学从来不是绝对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吃了阻断药就一定不会感染艾滋吗?”这句话在不少中老年人聊天时常被提起。

尤其是家中有子女在北上广深打拼,常听说年轻人“吃阻断药就没事”,于是就有人误以为这药是万能的。可现实是,不是所有预防都能百分之百奏效,医学从来不是绝对的。

舒发泰(TDF/FTC)不是护身符。它的确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暴露后预防(PEP)药物,但它的效果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服用时间、服药规律、个体免疫状况,还有暴露的病毒量。很多人只知道“吃28天就安全”,却不清楚服药前后的注意事项有多重要。

中老年人常说“人老了,啥都得小心点”,但对孩子的健康问题却往往留有模糊地带。“吃了28天阻断药还是感染了”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我们先不急着怪药没用,得先看看吃药前后做了什么,药物是怎么吃的,有没有其他高危行为继续发生。

暴露后72小时内开始服药是关键。超过这个时间窗口,药效就会大打折扣。很多人是在暴露后的第4天、第5天才慌张就医,这时候再吃药,病毒早已进入了细胞。你再吃药,它也挡不住病毒的复制。

阻断药并不是“吃了就能后悔”的药,它是“及时止损”的工具。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点是服药期间是否严格遵医嘱。舒发泰这种药需要每天规律服用,不能漏剂,也不能自行停药。很多人吃了两三天觉得没事了,就偷偷停了;还有人吃药时大大咧咧,饭前饭后不管,甚至连剂量都搞错。

想当然地以为“反正吃了药就行”是一个大误区。

再说个被忽视的冷知识:舒发泰只能阻断HIV,不能阻断梅毒、乙肝、淋病等其他性病。所以如果伴随其他感染,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可能会受到干扰,从而影响阻断药的效果。

你以为只是在“防HIV”,其实免疫系统正在同时处理“多线作战”。

有些感染者在暴露前身体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比如刚感冒、肠胃炎、熬夜、饮酒过度等等,这些都会削弱免疫力,导致病毒更容易突破防线。有研究指出,长期熬夜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会下降,从而影响药效。

不是药不行,是你身体本来就打不了硬仗。

还有一个大家不爱提但很关键的因素——病毒本身的耐药性。不是所有的HIV病毒都一样,有些携带耐药基因的病毒株对舒发泰效果有限。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并非不存在。

在风险行为发生后,如果接触对象感染的是对TDF/FTC有耐药的病毒,那服用常规阻断药也可能无效。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舒发泰没用?当然不是。它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的PEP工具之一。但它不是“防弹衣”,更不是“保险箱”,它是一种“补救措施”,最理想的情况是——它根本用不上。

你不会在家里放一堆灭火器,然后天天点火试试它管不管用。

中老年人常有一种朴素的逻辑:吃药就是治病,吃药就能防病。但现代医学讲究“精准干预”。舒发泰的效果受药物血浓度影响,而血浓度又和体重、肝肾功能、用药时间、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有些人服药后血药浓度根本达不到有效水平,吃了也白吃。尤其是体重过重或肾功能不全者,这些问题在就医时必须仔细评估。

再好的药,也怕“用错了人,用错了法”。

更何况,有些人吃着阻断药,还继续从事高危行为。“反正我吃药了,不怕”的心态,比病毒更危险。医学从来不是给侥幸心理开绿灯。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但至关重要的点:心理状态对免疫力的影响。焦虑、压力大、过度紧张,会显著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有研究表明,长期焦虑者体内的T细胞活性下降20%以上。

你越焦虑,病毒越容易找上门。

所以说,感染不是因为药没用,是因为人对风险的认知不够全面。很多人对“暴露”理解得太模糊,他们以为只有发生性行为才算暴露。其实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皮肤破损、共用牙刷、剃须刀,甚至共用针头等行为,都可能造成HIV传播。

病毒不挑入口,它只挑时机。

那是不是就该恐慌?也不是。恐慌不能防病,理智才是最好的疫苗。提升对暴露风险的认知,建立正确的预防观念,才是真正的“抗病之道”。

中老年人要多提醒家中的年轻人,不是所有疾病都能“亡羊补牢”。很多人都在“我以为”中掉进了“后悔药”的陷阱。

不是药不够好,是你太晚才开始认真。

写到这里,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吃了28天舒发泰还是感染了?这背后可能有10种原因,但最核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希望全压在一颗药上。

健康从来不是靠一招制胜,而是靠每一个细节的积累。从认知、行为、身体状态、时间管理,到吃药的方式,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把“吃药”当成防线,那你就输了。

真正的防线,是你对健康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李霞,张宁,王强强,等.暴露后预防药物在HIV感染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4):389-393.

[2]陈晓红,陈清泉.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8):674-678.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来源:普外科樊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