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志—— “我眼中的生物多样性”第9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4:36 1

摘要:青山不语,却藏着万物共生的诗意;绿水含情,正诉说生态永续的华章。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景展现林都伊春的生态盛景,号召全社会共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人,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伊春实践新篇。

编者按:青山不语,却藏着万物共生的诗意;绿水含情,正诉说生态永续的华章。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景展现林都伊春的生态盛景,号召全社会共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人,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伊春实践新篇。

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文联,发起“我眼中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创作者们以笔为舟、以墨为桨、以镜为眸,穿梭于伊春的青山碧水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璀璨成果与伊春儿女蓬勃向上的精神气韵,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画卷。此刻,让我们共启“我眼中的生物多样性”主题征文类第9期优秀作品的赏鉴之旅,在墨色光影间,邂逅伊春的灵韵风华。

骊城愿景,山水长歌

王晓辉

在小兴安岭南麓,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城市——铁力。它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呼兰河畔。又似一匹腾骧的骏马,穿过时光的长河,在连绵起伏的山脉前,仰首奋蹄,迫不及待地想要奔赴美好的未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东面山峰的脊背上洒下,一下子,就把远山的轮廓勾勒出来。那层层叠叠的山峰,巍峨峻拔,气势磅礴。大自然以它鬼斧神工的笔触,勾勒出大山的雄浑与壮丽。连绵的山脉似大地蜿蜒的脊梁,一座挨着一座,此起彼伏,向着远方无尽蔓延。让人不禁赞叹,造物主的神奇。

极目远眺,峰峦如聚,每当晨曦穿透薄雾,洒在草木上,青山便从沉睡中醒来。那高可参天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历经岁月的风霜雪雨,却依然昂然挺立。它们的枝叶相互交织,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弹奏着美妙乐曲。更像是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一望无际。山间云雾缭绕,为莽莽的群山,又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而林间那些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色彩斑斓。它们在风中摇曳生姿,散发出阵阵芬芳,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鸟,抑或依枝娇啭,抑或翻飞嬉戏,给铁山包的大森林增添了无尽的灵动与活力。至于那些獐狍熊鹿,更是自由自在地游走在丛林中,因为这里早已是动物的乐园,也是它们永久的栖息地。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山间的小溪,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从山顶潺潺流淌而下。小溪清澈见底,都能看见水底的沙石和各种游动的小鱼。它时而击石跳跃,溅起晶莹四射的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时而又在平缓处汇聚成一汪深潭,水面如镜,倒映出青山绿树和蓝天白云。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美景,更是生命的源泉。这些纵横交错的一条条小溪,绕过巨石,穿过层林,流过草甸,最后在一起汇集成了呼兰河、伊吉密河……,每一条河,都像肩负着使命一样,滋养着数不尽的生灵,滋润着广袤无边的大地。

几缕炊烟,从远处山坳中的村庄上空缓缓升起。慢慢地与云雾汇聚,形成了浓淡飘逸的薄纱,在山间缠绵着,久久不肯离去。大山的子孙们,在这个世外桃源中繁衍生息,他们喝着清冽甘甜的山泉水,吃着自己耕种蔬菜和粮食,呼吸着负氧离子指数最高的空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华秋实,一代代一年年地在这里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当一座座红砖碧瓦,取代了简陋的茅草房,当渐渐兴起的高楼大厦,将现代的元素一股脑地添加进生活的点点滴滴。原来泥泞的土道,已经被水泥路替代,原来的牛车马车,再也见不到踪影,而代步车却成了日常的交通工具。整洁的街道,优美的环境,一切都是那么的赏心悦目,最让人惊喜的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让人们深切地感受着,享受着这愈来愈多的舒适和惬意。

曾经,在发展经济的浪潮中,我们一度迷失在追求物质财富的美梦里。为了发展工业,一些地方过度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结果青山变成了荒山,绿水变成了洪水,大自然对人类敲响了警钟,泥石流、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在经历了这些惨痛的教训后,我们终于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于是,一场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动在每一个林场中悄然展开。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人们开始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当林业工人将伐木的大锯放下,当植树造林的铁锹在肩上扛起,当微风吹过那一片片新绿,大山在春风的抚育下,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绿水青山开始展现出它巨大的经济价值。许多地方依托当地的自然优势,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产业。小东山的达子花,透龙山的漂流,桃源湖的玉温泉,日月峡的滑雪场,还有那些不胜枚举的农家小院……。游客们纷至沓来,想要亲自感受一下这绿水青山的风采和田园的魅力。生态旅游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经济,也让人们在家门口就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在铁力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绿水青山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描绘着一幅幅美好的画卷。我们要珍惜大自然馈赠的宝贵资源,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因为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与山水相依,与自然共生,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更加美丽!

青山叠翠处,绿水绕心间

徐海朝

清晨推开窗户,汤旺河的水汽裹着红松的清香扑面而来,这是独属于伊春的早安问候。我总爱在清晨出门,看雾气从溪水上升起,像无数透明的蝴蝶在林间游弋。晨光穿透红松林时,那些金色的光斑会跳跃在爷爷的手掌上,他正弯腰摆弄着云杉苗,那抹翠色在他指尖流淌,仿佛能听见生命拔节的脆响。

溪水公园深处有一座瞭望塔。小时候,爷爷第一次把我扛在肩头爬上高塔。塔顶的寒风裹挟着松脂香扑面而来,我看见远处绵延的绿浪里藏着什么东西。望远镜里,三只梅花鹿正在舔食石壁上的苔藓,母鹿隆起的腹部随着呼吸轻轻起伏。爷爷的呼吸在空气中凝成白雾,“当年油锯声能盖过山雀叫,卡车日夜往外运木头,连刚抽芽的桦树苗都逃不过。”

傍晚饭后漫步在小镇外侧,老贮木场生锈的器具从荒草堆里探出头来。爷爷说这里几十年前彻夜响着油锯声,运材车能把月光碾碎。现在大门吊上筑着喜鹊窝,铁链缝隙里钻出几簇紫色的小花。植树节那天,我们戴着白手套种下了云杉,那天,林业局的阿姨往我手心里放了颗松塔:“这是红松的宝宝,等它们长大时,你们也该上大学了。”

暮色中的汤旺河泛起碎金,岸边的民宿亮起暖黄的灯。老板娘擦拭着用旧油锯改造的壁灯,柜台上方挂着父亲在“木材生产突击月”获奖的老照片,玻璃相框里,年轻工人站在堆积如山的原木前,胸前红花已褪成淡粉色。“客人最喜欢闻被褥上的松木香。”外来的游客架起三脚架,镜头对准正在升起的银河。“要拍星轨穿过红松林”,他调整着相机参数,“听说几十年前这里还能看见运材车的灯光长龙”。

去年的5月19日那天,我在鹿溪牧场遇见写生的美院学生。她的调色盘盛着松绿、苔青和某种无法命名的蓝:这是森林呼吸的颜色。我们并肩坐在长椅上,看小鸟掠过水面,翅尖带起的水珠在空中划出虹彩。偶有幼鹿跃过覆着青苔的矮石,惊起一串山雀,振翅声搅动满山静谧,却让林深处隐约的鹿鸣显得愈发空灵,恍若天地正以鹿为笔,在山水间写着灵动的诗行。

去年深秋,我跟着护林员叔叔们巡山,在落叶松林里发现了一截老树桩。层层年轮间嵌着半枚生锈的锯齿,像道永不结痂的伤口。林业局的王叔蹲下来,用树枝轻轻拨开腐殖土:这是‘拔大毛’时期留下的,那时候人们眼里只有木材立方数。他用手中的木棍敲了敲脚下松软的泥土,惊起几只蓝尾鸲,“现在咱们脚下每平方米大概有三十多条蚯蚓,这才是活着的土地。”

前段时间,家庭春游,我们参观伊春生态博物馆。在“林区三唱”展区,我盯着那台锈迹斑斑的J-50集材拖拉机出神。讲解员阿姨敲了敲履带上干结的松脂:“当年这大家伙一天能拖三十立方木料,现在咱们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7.6%,它们都成了文物。”玻璃展柜里的油锯和现代红外相机并排陈列,仿佛两个时代的对话。

今年的植树节,学校开展“种棵小树陪它长大”活动,我种下了一棵云杉苗。林业局的姐姐教我们绑防风架:“要打活结,给小树留生长空间。”山风掠过万亩红松林,送来50年代苏联援建时的铁轨回声,而今枕木缝隙里钻出的达达香,正含苞待放。

清明时节,在溪水公园的密林深处,老钱柜抗联遗址静卧于红松林间,如同一枚嵌入大地的历史印章。这里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六师曾经的密营旧址,1936年冬,赵尚志将军曾率部在此与日伪军展开殊死周旋。我在这里肃立,林风掠过时,松涛声与锈蚀的搪瓷缸、开裂的牛皮靰鞡残片共鸣,我仿佛听到了当年密营中《露营之歌》的残响。每逢清明,红松林间飘荡的不仅是鸟鸣,还有前来缅怀的少年们清亮的宣誓声。讲解员姐姐说:“每一道年轮都是历史的证人,每一声松涛都是未熄的火种。”

暮色四合,晚霞给森林镀上金边。车声惊起群鸟,成千上万的翅膀拍打声如同山神在翻阅绿色账簿。我知道每片振动的羽翼下,都藏着一粒正在发芽的种子。此时此刻,松涛化作绿电,腐殖土孕育着新药,鹿鸣惊醒冰封的汤旺河,而我们都是被土地祝福的孩子,在这片重新丰盈起来的山林间,续写着人与自然的古老约定。

四月伊春,绿色希望

四月的伊春,冰雪初融,红松吐翠。这座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城,在春风的抚慰下正经历着一年中最富生机的季节变换。行走在伊春的街头巷尾,空气中弥漫着松脂的清香,远处连绵的小兴安岭如同绿色的波浪,与城市和谐共生。作为一座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伊春曾经历过“因林而兴”的辉煌,也面临过“因林而衰”的困境,而今正走在“因林而转”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恰如一本打开的教科书,向我们这些高中生展示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哲理。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伊春的生态文明实践不仅具有地方意义,更蕴含着关乎人类未来的普遍价值。

伊春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一条从资源掠夺到生态自觉的觉醒之路。这座林都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优质木材。我的父亲曾告诉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伊春到处是热火朝天的伐木场面,“顺山倒”的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然而,长期过度采伐使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到上世纪90年代末,伊春的可采林木资源已近枯竭。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伊春开始艰难转型。这段历史让我们明白,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有度,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短视的掠夺行为终将付出沉重代价。伊春人从“砍树人”到“看树人”的身份转变,正是生态文明意识觉醒的生动体现。

在伊春的生态文明实践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其系统性、创新性的绿色发展模式。这座城市没有简单地将“保护”理解为“不作为”,而是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伊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86.5%。与此同时,伊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蓝莓、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开发冬季旅游项目;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动绿色工业发展。这些举措所带来的丰厚成果在我们一次次的研学活动中看的越发清楚。在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护林员王叔叔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智能监测系统保护红松林。他说:“现在一棵活着的红松比砍倒的值钱多了,因为它能持续产生生态效益。”这种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动力的智慧,打破了“保护就是赔钱”的陈旧观念,为我们展示了绿色发展的无限可能。

伊春的生态文明建设还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维度,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在小兴安岭广袤的森林中,生活着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世代传承的生态智慧为现代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启示。鄂伦春人信奉“万物有灵”,狩猎时遵循“打大放小、打公留母”的原则,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现代生态伦理不谋而合。伊春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生态教育中,建立了生态博物馆、森林文化展示馆等设施。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学习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这种文化自觉使生态文明建设不再是冷冰冰的政策执行,而成为浸润着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变革。当我看到一年级的小同学在生态课堂上认真制作树叶标本时,我意识到,生态文明的种子正在新一代伊春人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在伊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绝非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从节水节电宣传到低碳出行倡导,每一个行动都彰显着青少年的环保担当。在家庭,我们推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走进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参与河流清洁行动。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并非遥不可及的国家战略,而是由无数具体微小的行动构成的。我们每个人的环保选择,就像四月伊春的一棵棵幼苗,终将汇聚成茂密的森林。正如物理老师常说的:“每个个体的小变化,积累起来就是系统的大变革。”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伊春的生态文明实践蕴含着超越地域的普世价值。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伊春的森林每年固碳释氧的生态服务功能,相当于抵消了30万辆汽车的年排放量。这一数据在地理课上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原来家乡的每一棵红松,都在为地球的呼吸做着贡献。去年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时,我校代表团以“林区城市的碳中和路径”为主题,将伊春的森林碳汇经验推向国际青年舞台,获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伊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同样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对比卫星遥感图像,我们清晰地看到:过去二十年,当全球森林面积以每年74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时,小兴安岭的森林覆盖率却实现了逆势增长。这一反差鲜明的对比,在世界环境日的课堂讨论中引发了同学们的深深自豪。更令人振奋的是,伊春的生态修复经验正在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走向世界,为面临类似挑战的地区提供中国方案。作为伊春的高中生,我们既为家乡的成就感到骄傲,更意识到肩上沉甸甸的全球责任。在未来的国际交流中,我们将继续讲述伊春故事,让这座北方小城的绿色实践,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青春智慧。

四月的伊春,春意盎然中孕育着无限希望。这座北方小城的生态文明实践告诉我们,人类完全能够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索取掠夺到保护共生,伊春的转型历程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作为即将接过发展接力棒的高中生,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将继续以伊春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中的一些人会成为生态科学家、环保工程师、绿色企业家,将伊春经验带到更广阔的舞台。正如四月播种,秋季收获,今天的生态文明教育,必将成就明天的美丽中国。

行走在四月的伊春,松涛阵阵,仿佛在诉说这座城市与森林的不解之缘。从“伐木经济”到“生态立市”,伊春的蜕变见证了一个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与积极重构。我们这一代人生逢其时,既享受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承担着推动其深入发展的责任。当全球目光投向可持续发展时,伊春这样的城市故事提供了中国方案的地方样本。作为伊春的高中生,我们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让我们从四月的这片绿色出发,以青春之我建设绿色之家,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