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作为达州市主城区,通川区以党建为轴心,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全面完善治理体系,将基层治理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大抓基层的重点,让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活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用党建这根“绣花针”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作为达州市主城区,通川区以党建为轴心,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全面完善治理体系,将基层治理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大抓基层的重点,让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活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效能,用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了基层治理的“千条线”。
创新引擎激活治理动能
在通川区的街巷阡陌间,一场基层治理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每月初,西城街道小北街社区内的某个楼院总会飘出缕缕茶香。在这里,社区党委书记廖邈与居民围坐一桌,边喝茶边记录群众诉求。
曾经,社区内76号居民楼因地面破损、管网不规范、楼道灯损坏等问题,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对此,社区通过两次“下午茶”恳谈,整合多方资源实施环境整治。如今76号居民楼那坑洼的路面已变成平整的水泥路,杂乱的电线“藏”进了装饰墙,斑驳的墙面也披上了“新衣”……
居民陈际元感慨:“过去反映问题要跑好几趟,现在喝着茶就把烦心事解决了。”半年时间以来,“书记下午茶”已收集诉求63条,解决实际问题15项,惠及居民525人次,真正实现了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的转变。
普法宣传进社区。
这一创新机制打破了传统治理的壁垒,社区从“坐等诉求”转向“主动问需”,从“单打独斗”升级为“多元共治”。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队伍纷纷加入,形成了“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的动态管理模式。廖邈表示:“我们要让每个居民都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如今,小区巡逻队里多了离退休党员的身影,文明劝导岗上站着热心志愿者,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成“最美一公里”。
如果说“书记下午茶”用传统温情叩开了居民心门,那么青宁镇的探索则以科技之力掀开了乡村治理的新篇章。
在青宁镇蜂糖李种植基地,一场人工智能培训课正在田间开讲。“幼果期,建议合理增施有机肥;降水概率较小,需提前预备水源。”四川文理学院侯翔教授手持平板电脑,对准果树拍照提问,AI软件系统瞬间分析出果树管理要点。
听着侯教授的讲解,基地负责人朱玉玲连连点头:“过去全凭经验种水果,现在数据成了‘新农具’,种蜂糖李信心更足了。”
这场变革始于青宁镇的“数字赋能计划”。针对基层工作“点多、面广、题难”的特点,镇党委组织镇村干部、种植养殖大户参加人工智能培训,将智慧农业系统、矛盾调解平台、乡村基层治理“一网打尽”。青宁镇党委委员王刚算了一笔账:AI技术让蜂糖李亩产提升了10%,智慧平台使办事效率提高了30%。
从社区党支部书记的“下午茶”到田间地头的“AI课堂”,从倾听民意的“小圆桌”到数据赋能的“云平台”,通川区基层治理创新既守住了“面对面”的温度,又抓住了“数连数”的精度,绘就出一幅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民生温度托起幸福生活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小食堂连着大民生。上午十点,东城街道文江祠社区共享食堂的后厨已忙碌起来。厨师岳师傅将剁好的肉馅揉成丸子,蒸笼里的粉蒸肉飘出五香味,应季空心菜在沸水中焯出翠色。“每天的食材既要软烂适口,还得少油少盐。”岳师傅说,这是特意为老年人定下的标准。
十一点半,食堂窗口前排起长队。“10块钱能吃上四菜一汤,太划算了,而且顿顿不重样。”社区居民代长春熟练地点菜取餐,餐盘盛满粉蒸肉、烧白、清炒时蔬和排骨汤。
明厨亮灶的操作间、适老化设计的就餐区、每日留样的餐品,处处体现着精细化服务。在这个260平方米的空间里,食堂“透明化”成为居民放心的关键。“每天留样48小时,餐具每日消毒,连砧板都分生熟专用。”食堂负责人李勇打开消毒柜,热气蒸腾中,不锈钢餐盘泛着锃亮的光。
更令人欣慰的是,食堂成了老年人的社交枢纽,既解决了“吃饭难”,也搭建起邻里交往的“暖心会客厅”。独居多年的梁大爷感慨:“以前对着电视吃饭,现在一桌人摆龙门阵能聊半天。”
如果说文江祠社区解决了“一顿饭的距离”,那么凤北街道张家坝社区则构建了“15分钟养老生活圈”。走进120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动听的音乐扑面而来——舞蹈室的《茉莉花》旋律悠扬。“抬腕、转身,注意节奏!”舞蹈爱好者何思君正和伙伴们排练新编的舞蹈。“过去在广场跳舞,夏天晒、冬天冷,现在有了空调房、落地镜,姐妹们都十分高兴。”
“医疗站的健康检测、照料室的精心护理、服务站的便民理发都体现着养老服务中心的暖心细节。”社区党委书记张三军说道:“社区还将开展各种活动,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餐热饭、一方暖屋,折射民生关怀的温度。从共享食堂升腾的烟火气,到养老服务中心流淌的欢声笑语,通川区用精细化服务重新定义“民生重量”。当民生工程扎根社区土壤,群众幸福生活便不是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城市更新重塑宜居家园
盛夏的川东大地,通川区姚家大院片区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声与居民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首城市更新的交响曲。这片曾因危房密集被列为省级挂牌督办的老旧城区,正经历着凤凰涅槃的蜕变。作为通川区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示范项目,这里正书写着城市有机更新的创新答卷。
走进姚家大院“民生花苑”施工现场,钢筋配料场的调直机飞速运转,施工人员正仔细进行水电预埋和防雷接地作业。“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既要速度更要质量。”施工人员蒋均勇说道。
从危房遍地的“城市伤疤”蝶变为集商业综合体与生态社区于一体的新地标。这个承载着420户居民“新房梦”的项目,规划建设3栋住宅楼、1栋城市综合体和社区商业街区,未来将形成集居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社区。“多亏这些惠民政策,我们的新房才有了盼头。”作为这次危旧房改造的受益者,居民袁彩霞的心情溢于言表。
从空中俯瞰,向北而行3公里,占地88亩的老北站片区改造同样呈现火热景象。挖掘机挥舞铁臂清理建渣,洒水车同步喷洒水雾抑制扬尘。
“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推进工程,科学调配人力物力,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通川区征地拆迁服务中心征收二股副股长王财江介绍,该项目涉及1034户居民,将打造包含社区公园、商业广场、教育配套的宜居综合体,满足片区居民的需求。
“盼了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里以后还要修公园、商场和停车场。”站在老北站片区规划图前,居民潘莉难掩激动。这片建于二十世纪的老旧住宅区,曾因设施老化、环境脏乱让居民苦不堪言。如今,塔吊林立的工地正在编织新的城市天际线,机器的轰鸣奏响着民生改善的进行曲……姚家大院片区和老北站片区作为通川区城市焕新的缩影,正以科学规划回应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从“忧居”到“优居”,通川区正以破竹之势推进危旧房改造,以“定目标、定人员、定机械”的工作机制抢抓工程进度,相关部门(单位)同步做好服务保障,营造良好施工环境,确保各项目早日建成投用。目前,通川区已启动23个“危旧改”项目,近3万户家庭的“安居梦”正逐步照进现实。
达州融媒记者:邓维 唐朝贵/图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