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俄罗斯的技术?朝鲜先进空对空弹和精确制导炸弹首次亮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3:33 2

摘要:朝鲜人民军又亮出了些新玩意儿,在5月15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视察朝鲜人民军空军第1航空兵师某联队的画面中,该联队在米格29战斗机跟前,放出了三款令人瞠目结舌的航空武器。

朝鲜人民军又亮出了些新玩意儿,在5月15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视察朝鲜人民军空军第1航空兵师某联队的画面中,该联队在米格29战斗机跟前,放出了三款令人瞠目结舌的航空武器。

▲编号210030507的精确制导炸弹

第一种航空武器,位于米格29战斗机右前方的一款尖头的精确制导炸弹,该精确制导炸弹看起来小巧玲珑,弹体上有210030507的编号,编号倒置,在弹体背部(从编号倒置的特征来看更应该弹体底部)带有可折叠的刀片式弹翼,未投放之前折叠收纳在弹体底部的容纳结构内,投放后弹开,弹体利用惯性和升力实现滑翔飞行,弹体尾部同时安装有四片弹翼用于在飞行中稳定弹体。

第二种航空武器,则位于第一种航空武器的左侧,同样是一款滑翔精确制导弹药,只不过外形采用了钝头设计,虽然同样采用的是滑翔翼设计,但似乎没有采用第一种航空武器的钻石型机翼设计,而是直接采用了结构更为简单的刀片式弹翼,可以极大地降低全弹的结构重量,延展滑翔距离,同时在弹体尾部,依然有四片尾翼,用于投放时起到空气安定面的作用。

▲采用钝头设计的第二种航空武器

毫无疑问,这两种航空武器,从外形,到预定的性能,和美国空军装备的两款小直径灵巧炸弹GBU-39/B(SDB-I)和GBU-53/B(SDB-II)高度类似,几乎就是一比一原版复刻。而从美国自己的SDB-I和SDB-II来说,前者是美国空军用比较老的MK81系列250磅低阻航空炸弹改进而来的精确打击型号。由于MK81炸弹本身弹体就比较细长,空气动力学性能比较好,美国空军为其增加的滑翔制导套件代号“钻石背”,在滑翔制导套件里增加了一个GPS/INS模块,使用P码GPS信号引导飞行。

在使用时,首先由载机飞行员装订打击诸元,也就是装订一个GPS坐标,“钻石背”的制导套件会自动根据这个打击坐标来计算出最佳的投放路线,炸弹脱离机体挂架后,将自动沿着预定的投放航线飞向目标,使用机翼和尾翼偏转来控制飞行路线实现最佳的能量管理,中间航线不可更改,击中目标之后需要使用前观或者机体挂架携带的光点制导吊舱来确定炸弹的实际打击效果。

▲GBU-39/B(SDB-I)

很显然,SDB-I作为一种典型的JDAM弹药,优势是造价比较便宜,但是劣势是只有GPS制导这一种制导模式,且飞行中不能更改打击目标,打击目标之后也不能实时掌握打击效果,如果要在飞行途中临时更换目标也不可能做到。所以雷神公司又发明了更新的SDB-II,相比使用MK81炸弹改装的SDB-I,SDB-II就是一种全新制造的武器了,从弹体到制导模块都是全新制造的,相比SDB-I,SDB-II有了这样几个比较大的进步:

其一是更换了多模块导引头,增加了双向数据链,除了GPS/INS制导模块,还增加了红外光电制导头,为此还在弹体后面增加了一个双向数据链天线;其二是将SDB-I的钻石背滑翔弹翼升级为刀片式弹翼,降低结构重量,增加飞行距离,同时更换战斗部,使用威力更强的侵彻式战斗部,一发250磅炸弹跟一发500磅炸弹的杀伤力差不多。这样,SDB-II解决了两个很明显的问题:其一是打出去之后可以实时监控炸弹是否命中了目标,其二是打出去之后可以用飞行员操纵打击哪个目标,甚至在飞行末端还可以临时变换打击目标,打击更为精准灵活性更高。

▲朝鲜展出的这两款精确制导弹药

以朝鲜展出的这两款精确制导弹药来看,基本完美复刻了SDB-I和SDB-II,不过这也没什么奇怪的,以朝鲜目前的技术水平复刻这两种航空武器问题不大。弹体和装药都是现成的不说了,最重要的滑翔制导套件,如果没有军用级芯片,那么从民用市场上海淘一部分多星多频段GPS/BDS/ILS芯片是完全没问题的,装在弹体里凑合着也能使。至于红外光电制导设备,朝鲜都已经有火鸟-6这种红外成像制导的反坦克导弹了,那么意味着它要么是海淘了焦平面红外成像元件,要么通过和一些东欧国家的合作搞到了这些元件、乃至具备了自产能力。

既然如此搓出SDB-II级别的弹药也不是很奇怪,但是问题有两个:其一是朝鲜版本的SDB-II上,没有看到双向数据链天线,没有双向数据链天线的话,这玩意儿发射出去之后怎么跟载机保持联系?人在回路引导如何打击?技术上肯定做不到。其二是使用民用版的多星多频段天线,乃至使用民码GPS信号进行引导,打击精度肯定不如军用P码信号,末段容易被部署的干扰器干扰,但是考虑到朝鲜的这个客观条件,它能搓出SDB-I/II类似物,还要啥自行车。

▲朝鲜展出的中距空对空导弹

如果说朝鲜搓的这两款精确制导炸弹,多少还在大家的认知范围内,那摆在这两款精确制导炸弹中间的中距空对空导弹可就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了。就看这枚空对空导弹有多少不合常理的地方好了:弹体外形,虽然很多人都说像是AIM-120,但是咱觉得,它其实跟我们的SD-10特别像。尤其是弹体尾翼切尖的设计,美国的AIM120没有这个设计,只有我们的SD-10有此类设计。但是,我们的SD-10除了弹体尾翼切尖,弹体尾翼根部也是切尖的,这一设计极大地增加了SD-10的转弯性能,更适合远弹近打和中距弹格斗弹通用,而朝鲜的这款中距弹没这个设计。

▲SD-10空对空导弹

制导和引信性能,可以看到朝鲜的这款中距弹在中部有几个方形的小光学窗口,这是激光近炸引信的特征,只有苏联式的空对空导弹喜欢使用这种引信,美国的AIM-120则使用的是主动雷达毫米波引信和压发式引信,同时朝鲜的中距弹在弹体尾部似乎还有双向数据链天线,这意味着它甚至还有部分类似于PL15E空对空导弹的技术,这种技术甚至连俄罗斯的R77空对空导弹都不一定能够具备。

这些技术,朝鲜都是从哪儿得到的?很难说它是自行研制的,当然光靠测绘仿制出一个中距弹的弹体来是问题不大的,中距弹弹体基本都是公开尺寸,美国的中距弹普遍178毫米,我们普遍203毫米,弹体结构重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拿出高强度的壳体。

以朝鲜的导弹技术来说,能拿出合格的洲际导弹壳体,那么拿出中距弹的壳体问题应该也不大,然后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技术了,朝鲜目前有成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术导弹,战略导弹,技术下放的话是能够满足空对空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比冲要求的,最多比冲低一点,可以在燃料里增加更多的铝粉来解决。因此对于朝鲜来讲,弹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不是问题,至于导弹战斗部,除了激光近炸引信需要引进,战斗部如果有条件的话用连续杆战斗部,没条件的话用破片式战斗部也行,无非是对于机体的杀伤效果相对连续杆战斗部低一些。

最大的问题,在于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引导律和自动驾驶仪,主动雷达导引头对于一个国家的微电子技术是巨大的考验,导弹的引导律更是需要长期的试验和积累才能拿出真正可靠的引导律来,给导弹的自动驾驶仪设定程序,朝鲜明显是不具备这条件的。以我们来讲,从最早的PL4到后来的PL11,一直到PL12,花了接近四十年时间才基本参透了中距弹的引导,朝鲜先前弄到的最先进的中距弹是R-27,自己也完全没有研制中距弹的经验,没有相关微电子技术的积累,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弄明白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和引导律纯属胡闹。

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朝鲜在导弹的导引头,自动驾驶仪,引导律上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援,其实俄罗斯在研发R77空对空导弹时,确实有大量储备技术,这些储备技术不一定成熟,甚至有些技术下放后被用于升级R-27ER,但这些技术如果用在朝鲜的中距弹上还是可行的。比如最典型的俄罗斯的9B1103M导引头,一直有传言说中国的SD10早期使用的就是研仿的9B1103M导引头,印度的阿斯特拉中距弹早期型号同样是9B1103M导引头。可以想见,俄罗斯对这款导引头基本就是货架产品无所谓的态度,朝鲜想要购买的话是可以得到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朝鲜的这款中距弹,血缘甚至更像是SD10的一个朝鲜版本。

▲朝鲜空军米格-29试射空对空导弹

所以既然如此,对于这款中距弹,其实性能也就不能高看多少了。毕竟,朝鲜自己的米格29战斗机,配备的N019雷达对于3平米目标探测距离只有70千米左右,这还是比较理想条件下的数据,跟踪距离和锁定距离更近。这么近的距离,除非给这些飞机换相控阵雷达,否则中距弹的性能完全发挥不出来。对于朝鲜来讲,既然现在已经有了中距弹,那么唯一要做的,就是赶紧想办法引进先进战斗机,否则就是有弹无枪的境地,这就比较尴尬了。

来源:军武次位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