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向各位道个歉,完全没有想到进入2025年后这边能直接忙到飞起。今年除了HiFi这条线外,也增加了非HiFi部分内容分享,比如手机、PC、机器人之类的,估计有小伙伴就该说了,你这“不务正业”啊,今年就分享了拜雅阿凡途300,眼看着全新监听DT IE系列都上市了
摘要:你看,我说拜雅“百年庆典”才真刚开始吧。
先向各位道个歉,完全没有想到进入2025年后这边能直接忙到飞起。今年除了HiFi这条线外,也增加了非HiFi部分内容分享,比如手机、PC、机器人之类的,估计有小伙伴就该说了,你这“不务正业”啊,今年就分享了拜雅阿凡途300,眼看着全新监听DT IE系列都上市了。
还是那句话,并不急。
不管是去年才推出的开放式耳机拜雅VERIO 200,还是在拜雅百年庆典上推出的AMIRON和AVENTHO系列无线耳机,其实我已经通过评测与新闻方式为大家做了详细介绍。而直到今年4月底,拜雅专业线似乎才有新动作,而且这动作并不算小,直接一口气发布了DT IE系列四款新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四款新品是面向专业音乐创作人和监听工作,说白了就是干活用的,每款耳机都对应了特殊优化的器乐回放,如果监听的音频中器乐比较多,想甄别每款器乐是否准确,还真得收一套,未来有机会和大家进行详细分享。
从去年底拜雅百年庆典开始,拜雅新品就已经陆续发布,当时就在视频中说了,拜雅百年庆典会有一系列新品发布活动,又因为拜雅自身产品线非常多,或许会持续一年,所以从最走量的无线耳机开始也能理解,而到今年第一季度发布专业线新品,也说明拜雅还是在按照自己节奏。
暂且抛开产品,不管是去年的无线系列还是现在的DT IE系列四款新品,两类产品都比较极端,无线系列面向纯大众消费市场走便携,专业系列面向专业用户定位监听,而对于平时要找一副既能干活,又能欣赏的音乐,像我这样的消费者,最终还得看拜雅引以为豪的DT系列,在进行长时间试听后,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拜雅DT 770 PRO X限定版显然就是这样一款产品,如果把它放在整个耳机市场同样屈指可数,如果再说得深一点,拜雅DT系列才是真正懂玩家,懂音乐工作者,懂这个行业的代表。
“中庸之道”拜雅DT系列这家来自于德国海尔布隆的音频品牌第一款动圈耳机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动圈耳机DT48开始就是以DT命名,“DT”在这里的意思是指的是“Dynamic Telephone”,用“Telephone”作为结尾是因为当时这耳机的另一版本DT48e被用来当作战时通信设备(DT48a定位为舞台监听),而直到2012年这款耳机才真正停产,虽然说形态已经完全不同,但也能说明拜雅DT系列耳机发售时间之长,影响之远。
如果DT48开创了动圈耳机先河,那风靡于80年代的DT880则成为拜雅真正立足于世界舞台的“中坚力量”,或许很多人也是从DT880开始认识这个品牌,但构筑品牌护城河并不是仅凭借一块砖,一粒瓦而成,而是由多砖多瓦而成,在建筑学中三角架构最为坚固,拜雅正是通过后续推出的DT 770 PRO、DT 880 PRO、DT 990 PRO形成了品牌最稳固的护城河,不管是老大哥DT 990 PRO后续衍生出来的DT 1990 PRO系列以及DT 900系列,都已经成为对录音回放有高要求的顶级录音室最佳选择,而二哥虽然不及大哥专精,但毕竟DT880系列早已有口皆碑,早已成了HiFi发烧友和音频工程师的恨不得人手一副的“必备单品”,但在我看来,DT770系列才是拜雅“承前启后”,最能代表DT系列的产品系列。
一是系列型号众多,且价位从千元到几千元不等,比如只要千元就能购买DT770 M这款自1980年推出的,专门为鼓手和监控而生的DT770纯正续作,而即使是DT1770 PRO MKII这样专门为音响工程师量身定做的产品也不超过5K元,真正做到了丰俭由人;另一方面,是7系全面的适应性,有面对乐团监听的DT770 M,有面向录音师的DT770 PRO,有面向专业音乐欣赏的DT1770 PRO 等等,此外在阻抗方面也不尽相同,比如使用移动设备就可以选32欧姆,录音室就可以选250欧姆版本。
覆盖用户需求面广、真正做到价格丰俭由人,这种能满足不同场景不同需求的产品在我看来是懂得“中庸之道”的,中庸这个词看似包含贬义,但实际上这才是所有百年品牌最后追求的究极目标。
隐藏在“中庸之道”之下更深层的议题,实际上是对实力的讨论。
如果耳机做出来符合主理人听音观你可以说它有特点,但这不叫实力
但如果耳机做出来能符合所有人审美甚至还能提升生产力,这才叫实力
拜雅DT 770 PRO X限定版新特点不得不说,拜雅DT770系列相较于DT880和DT990系列来讲,产品型号确实要多一些,手里这款DT770 PRO X限量版就是DT770 PRO X的一个特殊型号,除了应用了最新的头带凹槽以及独有的百年纪念银色烫印logo外,最大差别莫过于阻抗只有48欧姆,这样的低阻抗势必要比80欧姆乃至250欧姆要好驱动,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音频创作者、小型录音室、个人博客制作人等用户,之所以会在这样的百年限量款上应用这样的阻抗设计,也能看出拜雅想在百年这个重要节点,是要让自家产品覆盖到更多使用场景,尤其是让后生音频制作人来认识并使用这个牌子产品,而非高屋建瓴用高阻抗来阻挡新兴用户。
如何在不同阻抗之间依旧能保障声音,就不得不聊聊搭载新技术的特斯拉单元,DT770 PRO X限量版依旧是搭载了和PRO X一样的Stellar.45单元,根据拜雅工程师意愿,他们就想“为高端耳机研发的特斯拉系统引入到录音室领域”,为了能够在移动设备或者音乐工作站和耳机放大器上表现出色,最关键一点是如何用相对羸弱的驱动力来驱动好,为此拜雅工程师是通过使用具有低功率电阻和低质量的CCA导线,利用它的轻盈的特性就能够制作出相对较长但非常轻的音圈, 就能在便携移动前端上带来更好的控制力,再配合失真更低,且更有韧性的特殊架构的三层复合振膜就能在移动设备这样的前端上,即使在最高音量也不会出现失真,它相比老版DT770 PRO失真更低,为了能够适应更多设备,也采用了可拆卸的Mini-XLR线缆,也增加了可玩性。
可“严”可“甜”拜雅近段时间推出的DT系列为了能够覆盖到更全面的创作场景,不仅降低了阻抗这样的适配准入门槛儿,在声音方面其实也有些许变化。以我自身举例,比如在剪辑视频间歇,很希望直接使用PC作为音源,尤其是在外出差,通常只携带一台笔记本,这时候干活用的耳机就要做到既能满足工作需求又能提供音乐休憩的情绪价值,所以这就需要所携带的监听耳机也可以满足欣赏音乐需求,而DT770 PRO X限量版恰巧可以满足,比如我在使用MacBook Pro的Final cut Pro剪辑视频时,在响度一栏中调节声音一致性上只需要细微调整,DT770 PRO X限量版就能听出细微差别,这样就能判断是否需要修改,而中性立体的高还原也可以在调节时也不用再担心一致性问题;当然我建议有条件的朋友搭建一套正式八景的台式音源外,一定要注意音源问题,像DT770 PRO X限量版这样的监听耳机是能暴露出音源文件录音缺陷的。
我的音源系统依旧是矩声X-SABRE 3接驳金牛座MKII,矩声X-SABRE 3内置的ES9038PRO完全够用,声韵晶体管耳放也能提供中性的声音,能最高限度来反馈出耳机的风格,之前我还犹豫是否更换耳放,但就最近搭配的耳机来看,似乎可以再战三年。增益方面直接默认即可,我发现这时声压不算特别大时,整套系统驱动下的低频一点不干瘪,反而是饱满且有充沛下潜的力道,此外因本身微动态表现极佳,在下盘氛围上所带来的那种稳健感是其他同价位监听耳机不具备的,不过和纯音乐欣赏的HiFi耳机还是有明显不同,即使有氛围营造也依旧强调低频的清晰度,在瞬态方面则保持了拜雅一贯不偏不倚,不过分迅猛又不肥大响应速度,因此让整个低频更突出力量感,而在量感、回弹速度、凝聚力都保持在一个监听耳机该有的表现上;中频人声就能体现出拜雅DT系列实力,真正做到了中性自然,人声声像位置保持在三四排黄金位,口型气韵懂得分寸,不过分谄媚也不干冷,当然这些都是依靠音源文件的素质,而在搭配一些便携前端时,虽然低频和高频会相对有些暗,但人声表现则依旧“挺立”,而在高频器乐方面,不像很多欣赏型HiFi耳机刻意强化混响和残响来营造出空气感,这样听久了就会非常疲劳,而是在还原出铜管金属质感音色、钢琴沉稳扎实结像质感以及笛子类延伸清晰的音色外,适当保留一些混响来强化上盘的空间感,因此在声场营造上,个人感觉横向和纵向虽然不大,但并没有压迫感,人声器乐声像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欣赏音乐也完全没问题,不过我个人感觉缺少一些情感。
音乐爱好者应人手一副拜雅DT 770 PRO X限定版为这个结论负责。
如果你也是一位自媒体创作者同时又喜欢听音乐,那么这幅不到2K元还是百年限量版的DT770 PRO X绝对是能陪伴你进行工作和欣赏音乐的不二之选,同时拜雅还提供多种耳垫以及不同长度的线材,显然就是让你不再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
多得不说,这就是音乐爱好者应人手一副的拜雅创作利器
来源:撩HiFi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