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共青团标兵” | 吴天可:格物穷理探精微,躬行践实绘峥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2:19 2

摘要:吴天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曾任第四十届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即将直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LHCb实验组,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工作。本研项目首次发现Bc介子三体稀有衰变信号,对衰变分支比等物理量进行精密测量,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他投身粒子物理前沿实验,攻关基础科学研究

本研项目首次发现Bc介子三体稀有衰变信号

对衰变分支比等物理量进行精密测量

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他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

抱定“平台与桥,旗帜与家”组织定位

服务同学生活,拓展五育品牌

展示学生风采,丰富校园文化

他担任家乡地域性社团负责人

秉持促交流,承文化,谋发展宗旨

多次组织返乡实践交流,获评十佳社团

他就是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 吴天可

2023—2024学年北京大学

“共青团标兵”称号获得者

人 物 介 绍

吴天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曾任第四十届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即将直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LHCb实验组,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工作。本研项目首次发现Bc介子三体稀有衰变信号,对衰变分支比等物理量进行精密测量,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曾任物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学生江淮发展研究会会长,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北京大学学生会组织标兵、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奖学金、北京大学十佳社团(集体)等荣誉。

01 格物穷理,勇担青春使命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就像是夜晚仰望星空的孩子”

高中时期学习物理竞赛的经历,在吴天可心中播下了一颗物理学科的种子。来到北大物院的土壤后,这颗兴趣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入学之初,北大严谨的治学精神、自由的探索空间、热烈的讨论氛围给吴天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老师的观点思路总是能给他新的启迪。四年本科生涯,他始终扎实基础学习,保持了3.834的专业GPA,位于年级前列。

“北大是常为新的,每位学生都被鼓励去探索自己的道路”

大二期间,吴天可主动探索科研方向,积极旁听组会,广泛查找文献。回忆自己的求索历程,与高原宁老师的交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高老师鼓励我,在探索中多思考,将自己的兴趣所在,与未来科研发展的攻坚方向以及国家的科技战略需求相结合,走出独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良师益友的陪伴与鼓励下,吴天可最终选择从事粒子物理实验领域,他的本研项目首次发现Bc介子三体稀有衰变信号,并对衰变分支比等物理量进行精密测量,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未来,他将在北京大学LHCb实验组跟随高原宁老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探索微观物理定律,攻关基础科学研究。

吴天可与导师高原宁院士在实验室交流

专业学习之余,吴天可也积极参与学科服务,将物理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物理学院团校邀请到于敏先生之子于辛老师,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在三体剧组进北大的活动中,吴天可与同学们一同保障志愿工作,助力中国式科幻照进同学们的现实。他也多次参加“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参加物理实验志愿科普,进社区,进学校,在走深走实青年宣讲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青年使命的理解。2024年9月,吴天可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加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在学习中赓续红色血脉,在实践中谱写青春篇章。

吴天可向北大附中学生做物理实验志愿科普

02 躬行践实,筑牢桥梁纽带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入学以来一直从事了四年的学生会工作,是吴天可贯穿本科生涯的重要基调。关于为何选择并且热爱学生会工作,他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一路上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断努力,即使面临困难和压力,仍然坚定地走下去,这种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每次例会的热烈讨论,每次活动前通宵达旦的筹备,每次遇到突发状况时勇敢解决的坚定面庞,每次活动顺利结束后彼此相视的微笑,让人相信这种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每一个北大人身上。它不是参天的大树,却是深扎的根须。连接着每一个北大人,不论何时,不论多远”。

吴天可与校学生会同学合影

“平台与桥,旗帜与家”

在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执委会主席的这一年中,吴天可与全体学生会同学一起,不断赋能活动品牌,加强组织建设。本届校会响应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筑牢政治性根基、强化先进性引领、厚植群众性沃土,找准新征程下活动定位、组织定位。

本届校会建立功能型团支部,定期举行集体学习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日常工作中,定期进行骨干培训学校、志愿者大会,交流议题,分享经验。定期举行大执委会,搭建校会与各院系学生会沟通交流平台,统筹发挥校会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与各院系学生会的学科优势、基层优势。

骨干培训学校结业典礼现场

在信息化、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校会积极探索内宣外联新形态。寻星栏目聚焦校会活动宣传,在讲好校会故事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活动幕后的组织工作。结合新媒体形式,联合北大电视台、职能部门,栏目视频多次登上北大官微,获得广泛传播。今年校会也积极与海内外各高校开展经验交流,推动活动共建。

厨艺大赛复赛现场

学生会贯彻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宗旨。在工作实践中,发挥平台作用、桥梁作用,举办剧星风采大赛、十佳歌手大赛、北大杯、辩论赛,服务师生数量过万,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五育并举。

剧星风采大赛决赛工作人员合影

学生会积极利用信息工具,建立公共网盘,对于文件资料进行归档;在活动中,广泛进行问卷调研,精准把握同学需求。重视志愿者参与感、获得感,既满足同学们的期待,也为学工组织培养一批思想先进、能力扎实、清新阳光的学生骨干。

服务师生,解决权益问题,是学生会的重要初心和使命。本届校会举办权益周、双十佳评选、校园厨艺大赛。在迎新毕业季推出暖心福利。定期举办校园换岗活动,在缓解职能部门工作压力同时,也将劳动融入生活之中。

近邻宝校园换岗活动现场

03怀土思源,情系城镇乡野

“来自江南塞北,情系城镇乡野”

青年学子在深耕自身学术领域之外,也应该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怀着这样的理念,吴天可多次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校会定期组织“星野”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安徽桐城、北大红楼、东升科技园、园林艺术博物馆等实践地,涵盖思政教育、新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为广大同学搭建实践平台,在实地调研中沉浸式感受思政学习。“星野”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团中央、全国学联精品项目,也多次获评北京大学社会实践金奖、优秀项目奖等奖项。

“星野”社会实践团在安徽桐城投子山观看日出

吴天可也担任家乡地域性社团负责人,组织月月串、声声思等品牌活动,获评2023-2024十佳社团。每年假期,社团都开展返乡社会实践,前往安徽合肥、安徽池州等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设。他也担任招生骨干,担任家乡推介官,组织在校招聘宣讲会,搭建省校合作桥梁,助力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四年的本科时光对于吴天可来说,是不断自我探索,自我突围的过程。一张张青春而又坚定的面庞,一句句稚嫩而又有力的话语,构成了难忘的回忆片段。展望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学术领域,扎实服务工作,写好理论与实践交融的青春答卷。铭记来时路,砥砺皆成诗,远方不远,一路向前!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