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既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我们要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杜雨秋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既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我们要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科学规划布局,筑牢生态根基。发展生态旅游需以规划为引领,统筹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核心保护区与适度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原则,充分评估区域生态承载力,合理设计旅游容量,避免过度开发。例如,在自然保护区周边可布局生态研学、科普教育项目;在森林、湿地等生态敏感区优先发展低干扰的徒步、观鸟等业态。同时,注重规划衔接,将生态旅游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等协同推进,确保规划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
党建引领共建,凝聚生态共识。基层党组织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党建引领,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乡村治理,引导群众树立绿色发展意识。成立“党员护绿先锋队”,带头参与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打造示范性生态村落。建立“党建+生态旅游”模式,组织村民参与生态旅游项目运营,如森林管护、民宿经营、生态导览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此外,将生态教育纳入党员培训内容,培育一批懂生态、善管理的基层带头人,推动生态旅游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深挖资源特色,打造生态品牌。我国生态资源类型多样,需立足地域特色差异化发展。例如,西南地区可依托喀斯特地貌发展地质生态游;东北林区可开发冰雪生态与森林康养项目;沿海地区可推广红树林观光与海洋生态体验。甘肃境内祁连山冰川、张掖丹霞、甘南草原等资源得天独厚,可构建“山地—草原—湿地”立体生态旅游网络。重点培育生态IP,打造“祁连山生态走廊”“黄河上游生态画廊”等品牌线路,推出季节性生态主题产品,如春季高山杜鹃观赏、秋季胡杨林摄影等,增强市场吸引力。
强化政策保障,激活发展动能。完善政策体系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大财政倾斜力度,设立生态旅游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生态修复、环保设施建设和社区参与项目。对采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等绿色技术的旅游设施给予补贴。创新金融支持,推广“生态贷”“碳汇交易”等工具,鼓励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优化土地政策,允许通过点状供地、弹性用地等方式保障生态旅游项目落地。同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旅游收益反哺环境保护,形成“以旅养绿”良性循环。
推动多元融合,延伸产业链条。生态旅游需与多产业深度融合,释放乘数效应。与农业结合,发展有机农场观光、生态采摘,让游客体验绿色生产方式;与文化产业联动,挖掘本土文化、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开发自然教育课程、生态手作工坊;与科技融合,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生态体验馆,增强互动性与科普性。如在若尔盖湿地引入智慧监测系统,实时展示生物多样性数据,让游客直观感受生态保护成果。通过“生态+”模式,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绿色产业体系。
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服务品质。生态旅游对专业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建立“政校企”协同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开设生态旅游管理、环境教育等专业,定向输送人才。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重点提升生态讲解、应急救护、低碳运营等能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引进生态领域专家团队,为目的地规划、产品设计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招募自然保护志愿者参与生态监测、环保宣传,构建“专业人才+在地居民+志愿者”的服务网络。
创新宣传营销,扩大品牌影响。构建全域化、立体化宣传矩阵。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生态秘境,发起“云守护”等互动活动;线下举办生态旅游节、国际观鸟赛等活动,提升宣传力度。深化区域合作,联合推出跨省生态旅游线路,如“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游”“长江经济带绿色之旅”。加强传播,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等品牌讲好生态故事。此外,建立游客生态行为积分体系,对低碳出行、无痕露营等行为给予奖励,引导公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与传播者。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