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我去了几个偏远山区的村子。去之前,我以为贫困是因为山高路远、老天爷不给饭吃。可走了一圈才发现,有些地方穷得“太离谱”——明明有好山好水,年轻人却宁愿挤在城里送外卖;明明孩子们眼睛里闪着光,学校却连像样的课本都凑不齐。这哪是什么“宿命”?分明像是有人故
前段时间,我去了几个偏远山区的村子。去之前,我以为贫困是因为山高路远、老天爷不给饭吃。可走了一圈才发现,有些地方穷得“太离谱”——明明有好山好水,年轻人却宁愿挤在城里送外卖;明明孩子们眼睛里闪着光,学校却连像样的课本都凑不齐。这哪是什么“宿命”?分明像是有人故意给这些地方套上了“穷圈圈”!更可怕的是,我还看到了贫困像“接力棒”一样,在一家人手里代代相传,怎么都甩不掉。
看上去的“穷命”,藏着人为的“设计”
在西南某个深山村里,我遇到了老周。他家守着一大片竹林,竹子长得又高又密,可他却愁得直叹气:“砍竹子卖,运费比竹子还贵;想加工成竹制品,村里连个像样的工厂都没有。”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二十年前县里规划修路,原本有一条线路能经过他们村,可最后莫名其妙绕去了隔壁镇。现在村里人想卖点山货,得雇三轮车颠两个小时山路运到镇上,成本翻了好几倍。
还有个村子更离谱。当地漫山遍野都是野生菌,每年雨季能采不少,可村民们却不敢多采——因为没有冷库保鲜,采多了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山里。其实五年前,扶贫项目批过一笔钱建冷库,但钱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最后只留下一片荒草丛生的地基。这种“被设计”的贫困,就像给村子套上了枷锁,任你再努力,也难挣脱。
贫困像接力棒,代代传得人心慌
在村里待久了,你会发现一个扎心的现象: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还在为生计发愁。为啥?就拿隔壁李婶家来说,她和老伴儿种了一辈子地,供儿子读完大学。结果儿子在城里找了半年工作,不是工资低得养不活自己,就是竞争太激烈根本轮不到他。最后没办法,只能跟着老乡去工地搬砖,工资和没上过学的工友差不多。
现在村里好多人都在算这笔账:供一个大学生,四年学费生活费至少得十几万,毕业后还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可如果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四年能攒下好几万。有人直接说:“读那么多书有啥用?送快递、开滴滴赚得也不少,反正都是卖力气!”这话说得无奈又现实,也难怪越来越多农村家庭放弃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念想。
社会在“狂飙”,有些地方却在“倒带”
咱们天天刷短视频,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自动驾驶,感觉中国发展快得像坐火箭。可在这些偏远村里,时间好像按下了暂停键。
我去过一个村子,全村连个像样的商店都没有,村民想买袋盐,得走一个小时山路。孩子们上学更难,最近的小学在隔壁村,每天天不亮就得打着手电筒赶路。有个叫小芳的女孩,成绩全校第一,可家里连一台能上网课的手机都没有。她跟我说:“老师发的电子作业,我只能抄在纸上写完,再拍照发回去。”
更要命的是,现在手机成了农村孩子的“新玩具”。好多家长忙着干农活,没空管孩子,直接把手机往孩子手里一塞,小视频一放,娃能安静大半天。可等孩子上瘾了,上课走神、作业不写,成绩直线下滑。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天天刷搞笑视频,问他以后想干啥,他挠挠头说:“不知道,就想一直玩手机……”
对比太扎心了!城里的孩子学编程、上国际学校,这些村里的孩子连一本课外书都难摸到。数据显示,2023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依然高达37% ,教育资源就像“漏斗”,越偏远的地方漏得越厉害。
扶贫的钱去哪了?精准帮扶咋就这么难?
按理说,这些年国家没少往农村投钱,可为啥有些地方还是穷得叮当响?
在西北一个村子,我看到了“魔幻”的一幕:村口立着漂亮的太阳能路灯,可半年前就没电了;文化广场修得气派,却被用来晒玉米;扶贫送的种羊,死的死、卖的卖,最后只剩两只。村民苦笑:“上面说要‘发展产业’,可羊死了没人教咋防治,种的果树结了果也没销路,还不如卖了换钱。”
更让人揪心的是教育。有个支教老师告诉我,他申请给学校修个操场,流程走了半年,最后批下来的钱只够买几包水泥。而有些地方,扶贫项目却热衷于建“形象工程”——村口的大牌坊一个比一个气派,真正能帮村民赚钱、帮孩子上学的项目,却总是“差临门一脚”。
打破困局,路在何方?
贫困从来不是天生的,想要改变,得从根子上动刀:
- 钱要花在刀刃上:扶贫资金得“看得见、摸得着”。比如在有特产的村子建冷库、修路,让山货能卖出去;在教育资源薄弱的地方,多建学校、多给老师补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教会村民“造血”:别光送钱送物,得教技术、找销路。贵州有个村子,政府请来专家教村民种刺梨,还联系企业收购,现在全村人均收入翻了三倍。
- 让年轻人愿意留下:给村里通网络、建工厂,让年轻人看到希望。四川有个村子,年轻人直播卖茶叶,把小山村变成了“网红村”,连外面的人都跑来创业。
离开村子那天,一个大爷拉着我的手说:“我们不是不想富,就是不知道路该咋走。”是啊,这些被遗忘的角落,缺的从来不是努力,而是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希望有一天,所有村子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让贫困不再是“设计”,而是彻底成为历史!
来源:乡下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