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减法·生活加料]沙龙中,主办方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分享交流,让父母们听到更多元的声音,从不同的教育模式中洞察教育的本质。让我们轻松、客观、真实地探讨生活,共同寻找适合每个家庭的教育之道。
11月以来,小湾文化携手城寺生活和临里叙,定期举办[教育减法·生活加料]家长线下沙龙活动。
在[教育减法·生活加料]沙龙中,主办方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分享交流,让父母们听到更多元的声音,从不同的教育模式中洞察教育的本质。让我们轻松、客观、真实地探讨生活,共同寻找适合每个家庭的教育之道。
在第三期的沙龙,[教育减法·生活加料]沙龙邀请到了认知心理研究者、华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Ruru进行分享,一起探讨“创造力”的产生与发展。
本期嘉宾:Ruru
创造力领域研究者认知心理研究背景华南师大在读博士以下为第一人称自述:
今天我想以一张拍摄于山外的教室门外的照片为引入来讲“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不破不立”的,我们需要先打破内心既有的桎梏和固化的思维模式,才能去创造新的东西。
01
创造力的起源:
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关于创造力(creativity)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它的词根去追溯。看到“creativity”我会联想到两个词根:
第一是“creation”(神创论),最早我们用“创造力”来描述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事物或是神创造世界的活动。第二是“creature”(生物),世界上的诸多生物,小至一个细胞,最初我们都认为是神的造物。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典故,在德菲尔神殿里会有一些年轻女孩被选作祭司,在充满蒸汽的石头裂缝上会获得神谕,传递神的灵感。
当时的人们认为,灵感、创造力并不是我们自身拥有或产生的,而是神赋予的。西方神话里掌管创造力的神是酒神,与之相对应的是掌管逻辑推导、维护秩序的太阳神。
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兴起,人类开始认识到“创造力”并不是神赋予我们的,而是人自身发展的思维能力。
尼采在其著作中就曾提到“创造力”一词,他认为“创造力”需要同时具备酒神的生机、活力、感性和太阳神的理性。“创造力”既需要有新颖的想法,也需要我们用意识和理性去灌注。
02
4P模型:
从心理学视角定义“创造力”
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有一个对创造力的标准定义——创造力是产生新颖的且有用的想法或者产品的能力。如何衡量“创造力”,我们有一个标准的创造力4P模型:产品(Product)、人格(Person)、压力(Pressure)和过程(Process)。
产品(Product)是指我们会从成果的角度出发去量化一个人的创造力:你会不会经常画画?除了被要求之外,你每周画画的频次多高?你参加过什么领域的活动?有没有被人称赞过“有才能”……但从产品的角度去测量创造力其实是片面的,家境和资源都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从人格(Person)维度,我认为有一些关键词与创造力紧密相关:逆向主义、古怪、时代精神、开放性……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需要有勇气,去做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情,去革命,去创新。
压力(Pressure)维度也叫环境维度,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和创造力是紧密相关的。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现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角度。
最后一个维度是过程(Process),产生创造力时我们的心理或者神经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与两种思维方式相关。
第一种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思维”: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回答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新颖性、灵活性和流畅性。第二种是“聚合思维”,考察根据现有信息进行逻辑推导、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
呈“倒U型”曲线趋势
人的智力主要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你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比如记忆感知、逻辑推理、运算能力等等。晶体智力其实就是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晶体智力会随着经验的累积越来越大,最终趋于平缓,而流体智力会随着大脑的老化而渐渐流失。
智力和创造力有什么关系?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存在一种“门槛效应”——当你的智力达到一定程度,如110-120以上,智力和创造力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如果智力在这个数值之下,你的创造力还是和智力呈正相关的。
通过建模,我们发现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画出一条“倒U型”曲线,如果你的智力过低,那你的知识储备没有办法提供产生创造力的材料。
但如果你在领域里的专业程度过高,你也容易被条条框框和固有思维框住,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知识储备和探索中找到每个人“倒U型”曲线的最高点。
04
如何培养“创造力”:
在真实世界的体验中“寻找素材”
人在一个领域内待久了容易“怯魅”,我一直在心理学的“象牙塔”里做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但做久了之后,反而离“创造力”越来越远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会去做更多更真实的探索,比如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交流,养各种飞蛾,尝试做新的不同的菜式……”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人的视觉皮层是有很多神经元的,每个神经元负责不同的编码。每一次受到外界的视觉刺激,都会有一些和它相似的神经元启动加工,将我们的大脑从视觉刺激领域跳转到创造力领域。你对外界真实世界观察得越多,可激活的神经元就越多。
打个比方,你的面前有一个轮子。你对它的观察越多,看到的细节就越多,你可以激活的神经元就越多,你的想法就越多:可以用来承载交通工具;小动物也可以睡在里面;人可以坐在上面……所以,创造力的培养一定是要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刻体验上的。
“真实体验”其实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见世面”,这并不是像网上陈词滥调的那种“你走得多远”,而是你见到了你平时不经常体验到的东西,这会为你的创造力提供真实的素材。
05
面对AI带来的焦虑: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为人类服务的
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AI已经进入并且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在座的很多家长也会对AI技术的发达感到焦虑:我们未来会不会被AI取代?
我想引用一部我很喜欢的漫画来回答这个问题:漫画里的男主角正在教猴子怎样去做人,他说:“人是顶天立地的异兽。”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等级越来越高,从鱼类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最后成为了人,我们慢慢挺直了脊柱,大脑结构也在不断地进化。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AI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它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其实不然,AI的思考过程其实和人类很不一样。
举个例子,当我们向AI介绍man、woman、boy、girl这四个词时,我们引入了“向量化”的方法。我们用性别和年龄两个维度来为计算机编码:把男性定义为1,女性定义为0;把成年定义为1,未成年定义为0,则man是11,woman是01,boy是10,girl是00。这就是AI自然语言处理中最简单的实例。
但AI其实并不了解这些概念所蕴含的语义知识,它们只是记住了这些语义知识的向量化数据,然后去计算而已。AI就像一个庞大的图书馆系统,会根据你的需求按照不同的条目去检索分类。这就是人脑和计算机不同的地方,我们是在真实体验中掌握了对事物的认知的,我们的人脑是一个非常有灵性的、有活力的系统。
AI技术虽然能创造出新的东西,但是它并不具备人类的创造动机。因此,我个人认为AI和“有创造力”其实不能等同——“创造力”一定是人类产生的、为人类服务的,是在真实体验中不断丰富的。
教育减法 · 生活加料
沙龙活动介绍
教育减法
旨在让父母们听到多元的声音
从不同的教育模式中
洞察教育的本质
在各类的教育压力中
大部分父母可能会感觉
教育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可选
从而陷入“焦虑”或选择“躺平”
教育领域虽然复杂
但同样可以充满乐趣
让我们轻松、客观真实地探讨生活
共同寻找适合每个家庭的教育之道
第一季
我们将邀请多个领域的朋友
从不同的领域,看教育,聊生活
让我们能够更轻松地有料生活
来源:育儿百科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