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学的长河中,有人是奔腾不息的巨浪,有人是静水流深的支流,而金小安自诩是一颗在河底随着水流悄然移动的沙粒——不张扬、不喧嚣,却以一种执着的姿态,试图将巴金那激荡百年的精神波纹传递到更远的水域。当她以畅销书作家、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的身份,捧出这本《浅读巴金
中国网5月20日讯(记者 葛蕾)在文学的长河中,有人是奔腾不息的巨浪,有人是静水流深的支流,而金小安自诩是一颗在河底随着水流悄然移动的沙粒——不张扬、不喧嚣,却以一种执着的姿态,试图将巴金那激荡百年的精神波纹传递到更远的水域。当她以畅销书作家、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的身份,捧出这本《浅读巴金》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女生对巴金作品深情的诉说,更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在时光彼岸的深情凝望。
《随想录》是巴金所著的散文,共150篇,分为五本,写于1978年至1986年间。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穿透时代迷雾的心灵史诗。巴金以“说真话”为旗帜,将文学从宏大叙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文字成为映照真实的镜子。这部作品超越了个人记忆的范畴,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忏悔录,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回眸,更在于为知识分子重新确立了“讲真话、守良知”的精神坐标,如同暗夜中的火炬,照亮了当代文学向真实与人性复归的道路。
冲动背后的深情厚意
金小安接到写书邀约时,正值博士论文外审刚刚通过。这本应是5年学术苦旅后难得的喘息时刻,但她却近乎冲动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从一个刚刚结束的精疲力尽的马拉松,无缝转向800米冲刺。这份冲动,是内心深处对巴金文学的炽热情感与责任感的自然迸发。“我读博后,个人公众号几乎进入停更状态,因为一直沉浸在繁忙的学术生活里,失去了其他表达的欲望。结束博士论文后,我以为自己终于能从研读巴金的繁冗中抽离出来,写写我喜欢的风花雪月,但我发现对巴金的作品仍有浓烈的感情挥之不去,那是一种积压已久的情感,需要新的出口。”她回忆道。
博士期间,金小安的论文选题围绕巴金的疾病书写及其隐喻展开。在学术的象牙塔里,她读了两遍巴金全集,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那个时代的呼吸与呐喊。而在学术写作的樊篱之外,她又深知大众与学术之间的断层。“学者面对大众失语,大众面对学术也失语。”她不想让巴金的思想仅停留在学术的圈层里,于是,便有了这本面向大众读者的《浅读巴金》。
痛苦取舍中的灵魂对话
写书的过程,恰似一场灵魂的手术。金小安在取舍素材时,既要顾及原著的精华,又要考虑普通读者的接受度。她曾为摘录一段文字而反复斟酌,甚至找非文学圈的朋友测试感受。“有时候摘录的内容对我触动很深,但可能对读者来说毫无波澜。”这种自我否定的痛苦,几乎贯穿了整个写作过程。
而在撰写感悟时,她又必须改变话语体系,将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易懂相结合。“从学术论文到通俗表达,这个转变很难。”她坦言,“我常常写了一段又删掉,生怕自己的文字变成‘垃圾’。”但正是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与对读者的尊重,让这本书在浅白与深邃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支点。
巴金精神的现代回响
在金小安眼中,巴金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精神导师。她在《浅读巴金》中,尤其注重挖掘巴金在绝望中仍强调“我要活”的生命态度。“巴金晚年身患多种疾病,但他的文字却充满了对未来的忧心与希望。”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正是金小安试图传递给读者的核心精神。
她以巴金与妻子萧珊的情感为例,展现了这位文人在爱与痛中的坚守。“萧珊去世后,巴金将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卧室,直到自己离世后一同撒入大海。”这是巴金对生命、对爱情的极致表达。而金小安在写作时,也试图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巴金作为一个“人”的温度与深度。
时代洪流中的“沙粒”坚守
尽管金小安自喻为“河底的沙粒”,但她却以一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试图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我。在碎片化的时代,她倡导独立思考与社会责任感。“很多人习惯于附和,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想法。”她希望读者能像巴金一样,敢于在沉默中爆发,敢于在时代的喧嚣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她也在河西学院的讲座中,看到了这种精神的火种。“那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思考深度。”这让她坚信,巴金的精神并未过时,而是能够在不同的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
从畅销书作家到巴金精神传播者
从畅销书作家到文学博士,再到巴金文学传播者,金小安的身份在不断转变,但她对文字的热爱与对思想的追求始终如一。在导师的影响下,她变得更加自律与专注。“导师的自律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是对学术的热爱,而非功利的追逐。”这种转变,也让她在写作《浅读巴金》时,更加注重思想的深度与文字的力量。
今年恰逢巴金逝世20周年,金小安的《浅读巴金》,不仅是一本解读巴金的书,更是一封写给当代读者的精神信笺。她以学者的严谨、传播者的热情,将巴金的思想从历史的深巷带到了现代的街衢。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希望读者能从巴金的文字中汲取真实、独立思考与社会责任等力量,让文学在当下重新绽放出它的生命之花。
巴金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开花。”而金小安,正以自己的方式,让巴金的精神在新的时代土壤中,静静绽放。
来源:瑞娴说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