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里长江烟波浩渺、百舸争流。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码头,一派繁忙景象。5月16日,一列发自成都的货运专列刚刚驶入港区铁路专用线,车上的集装箱便通过自动化系统被快速分拨,之后搭乘长江班轮开启江海联运之旅。
九派通达 货畅其流
——铁路做强铁水联运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纪实
万里长江烟波浩渺、百舸争流。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码头,一派繁忙景象。5月16日,一列发自成都的货运专列刚刚驶入港区铁路专用线,车上的集装箱便通过自动化系统被快速分拨,之后搭乘长江班轮开启江海联运之旅。
长江经济带,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部署要求,依托地处长江中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开辟铁水联运新通道,实现了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江铁路枢纽的互联互通,为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截至5月18日,武汉局集团公司今年通过铁水联运发运货物498.1万吨,同比增加139.7万吨,增幅达38.9%。
实施翻坝运输,打破三峡通航瓶颈
5月8日,位于长江之畔的黄石新港码头上,满载9000吨进口大豆的货轮紧张作业,金黄的豆粒通过翻斗机精准卸入铁路集装箱。48小时后,这批大豆通过铁水联运“点对点”专列运抵西南腹地。这是武汉局集团公司创新实施翻坝运输的生动实践,也是破解枯水期长江航运难题的智慧方案。
面对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的三峡船闸检修、枯水期通航受限等问题,武汉局集团公司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铁水联运优势,构建起“枢纽联动、通道贯通、服务升级”的现代化翻坝运输体系。
聚焦破解长江航运“肠梗阻”难题,武汉局集团公司联合地方政府与企业,联手打造7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阳逻港、黄石新港、宜昌白洋港等枢纽节点串珠成链,构建起铁水无缝衔接的物流大通道。他们稳步推进襄阳小河港、宜昌秭归港、荆州公安港等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
目前,武汉局集团公司管内14条港口铁路专用线已开通运营,畅通了北接中原、中连成渝、南达云贵的三大固定运输径路。
构建高效运输通道,编制无缝衔接物流网。武汉铁路物流中心指导管内营业部密切配合,以枝城港、荆州港、黄石新港、三江港为散堆货物联运支点,创新开发“散改集”铁水联运模式。如今,散装货物从沿海港口经长江水运至黄石新港后,通过武九铁路“点对点”班列48小时内直达川渝地区,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运输。
武汉铁路物流中心滠口营业部充分发挥铁路资源优势,创新打造“汉蓉线”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他们通过整合铁路代理平台与港口信息系统,与四川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了24小时至48小时内快速完成铁路装车发运。
这条黄金通道较全程水路运输节省14天时效,相比公路运输每标准箱降低物流成本4725元,在联运规模、开行频次、服务品质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2024年,“汉蓉线”凭借显著的运输时效优势和降本增效成果,成功入选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成为连接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高效物流通道。
为更好服务企业,武汉局集团公司对管内7个重点港口进行监测,采取“一港一策”方法,通过与地方政府、港口公司以及沿江主要生产企业深入座谈,全面梳理管内港口集疏港货源情况,根据沿江各港口铁水联运运价实施情况,灵活调整运价策略。他们根据货源及铁路运输能力,科学统筹货物装车、挂运、卸车等环节,强化部门协作,提高装卸效率,保障运输秩序稳定,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翻坝运输不仅打破了三峡通航瓶颈,而且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黄石新港相关负责人说。截至5月18日,武汉局集团公司今年完成翻坝运输93.6万吨,同比增长65.7%;沿江班列共发运54列,同比增长74.2%。
构建联运网络,保障重点物资运输
乌金滚滚,风笛声声。
连接浩吉铁路的湖北荆州江陵港,一列列满载煤炭的重载列车昼夜不息地驶入港区,自动化装船机挥舞着钢铁臂膀、精准地将浩吉铁路运来的煤炭装入待发货轮。这些煤炭将通过铁水联运网络,运抵湖南、江西等地的发电企业。
人民铁路为人民。武汉局集团公司将保障民生物资运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使命,通过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实现了从“运得出”向“运得好”的转型升级。
建立联运网络,畅通粮煤运输。近年来,武汉局集团公司重点推进长江湖北段四大疏港铁路建设,宜昌紫云铁路、鄂州三江港港区铁路等相继开通运营,进一步完善了湖北铁水联运网络。在阳逻港,铁水联运一期示范基地的“北粮南运”华中分拨集散基地已纳入国家“四横八纵”粮食物流通道布局。阳逻港码头旁,一条5.4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直连京广、武九等铁路,构建起通江达海的粮食运输大通道。
依托浩吉铁路“北煤南运”大通道,湖北配套建设了江陵、枝城等8个铁水联运站点,形成年吞吐量5000万吨的运输能力,有效解决了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保障能源与粮食供应提供了运输支撑。
创新服务模式,实现降本增效。武汉局集团公司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与铁路网络协同优势,构建了高效畅通的多式联运体系。在鄂州三江港,他们通过深化路港合作,创新推出“海江铁”联运模式,实现进口铁矿石从舟山港经长江水运到三江港,再通过铁路直送鄂钢厂区的全程无缝衔接,不仅简化了运输环节,而且还实现了“一车到底”的高效运输,年运量稳定保持在400万吨以上。
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提升运输效率。武昌东站与武钢集团紧密协作,通过升级港口装卸设备、扩大仓储面积等措施,使铁矿石转运效率显著提升40%,年运输增量达到30万吨。在浩吉铁路沿线,江陵站创新运输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回空车资源开展“公转铁”捎脚运输,既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又开辟了物流降本新路径,使综合物流成本降低达50%,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坚持客户导向,打造个性化物流解决方案。为服务好食用油运输,武汉局集团公司通过运用“散改集”液袋技术,成功开辟“上海港—张家港—金口港—四川城厢站”的铁水联运新通道,使华东地区散装植物油入川运输时效提升50%以上,开创了跨区域食用油运输新模式。
特别是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他们开辟了“贵州—枝城—安徽”磷矿石运输通道,构建包含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一体化总包服务模式,提供“一次委托、一口保价、一单到底”的全程物流服务,为春耕化肥原料供应提供了可靠运输保障。
近年来,武汉局集团公司铁水联运实现高质量发展,运输品类从传统大宗扩展至20余类,累计降低社会物流成本45亿元,带动就业2.3万人。
跨越山海江河,中欧班列通九州筑坦途
驼铃响荆楚,大江涌新潮。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区位优势,中欧班列(武汉)一路加速奔跑,助力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武汉局集团公司充分发挥江海直达和中欧班列两大优势,创新打造“海江铁”联运模式,成功构建起以武汉为中心,贯穿“东亚—中亚—中东—欧洲”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在阳逻港铁水联运示范基地,距离港口不到4公里的铁水联运一期示范基地设有中欧班列(武汉)第二个首发站,与武汉局集团公司香炉山站实现无缝对接。这里配备完善的集装箱堆场、拆装箱库等设施,为货物就近转运提供极大便利。
武汉局集团公司创新打造的“中欧班列+汉亚直航”模式展现出强大活力,日韩货物经长江抵武汉后可快速转运至欧洲,欧洲返程货物同样可通过阳逻港分拨至东亚,形成了高效的双向循环通道。
在运营能力提升方面,武汉局集团公司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编组扩容工程将每列班列由50车提升至55车,整体运能提升10%;创新推出“快通”模式,与海关部门共建数字口岸协同机制,使通关时效显著提升;全面优化开行组织方案,将X8017次中欧班列纳入全国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管理体系,通过精准调度使全程运行时间得到有效压缩。
随着“散改集”方案的深入实施,中欧班列(武汉)的服务模式已从最初的大客户定制班列为主,逐步发展为中小企业拼箱成列的多元化运营格局。武汉局集团公司创新推出拼箱业务及“公铁海”多式联运服务,为客户提供从仓储到运输的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
如今,中欧班列(武汉)承运货品已从最初的机械设备等大宗商品,扩展到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等上千个品类,累计服务湖北地区企业超过1000家。
武汉局集团公司与武汉海关建立的深度合作机制成效显著,通过联合推行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实现物流数据实时互联共享,使全程运输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截至5月18日,中欧班列(武汉)今年已累计开行278列。随着32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北,这条横贯亚欧的钢铁丝路,正全力谱写铁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
九派通达 货畅其流 九派通达 货畅其流 ——铁路做强铁水联运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纪实 万里长江烟波浩渺、百舸争流。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码头,一派繁忙景象。5月16日,一列发自成都的货运专列刚刚驶入港区铁路专用线,车上的集装箱便通过自动化系统被快速分拨,之后搭乘长江班轮开启江海联运之旅。 长江经济带,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部署要求,依托地处长江中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开辟铁水联运新通道,实现了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江铁路枢纽的互联互通,为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截至5月18日,武汉局集团公司今年通过铁水联运发运货物498.1万吨,同比增加139.7万吨,增幅达38.9%。 实施翻坝运输,打破三峡通航瓶颈 5月8日,位于长江之畔的黄石新港码头上,满载9000吨进口大豆的货轮紧张作业,金黄的豆粒通过翻斗机精准卸入铁路集装箱。48小时后,这批大豆通过铁水联运“点对点”专列运抵西南腹地。这是武汉局集团公司创新实施翻坝运输的生动实践,也是破解枯水期长江航运难题的智慧方案。 面对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的三峡船闸检修、枯水期通航受限等问题,武汉局集团公司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铁水联运优势,构建起“枢纽联动、通道贯通、服务升级”的现代化翻坝运输体系。 聚焦破解长江航运“肠梗阻”难题,武汉局集团公司联合地方政府与企业,联手打造7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阳逻港、黄石新港、宜昌白洋港等枢纽节点串珠成链,构建起铁水无缝衔接的物流大通道。他们稳步推进襄阳小河港、宜昌秭归港、荆州公安港等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 目前,武汉局集团公司管内14条港口铁路专用线已开通运营,畅通了北接中原、中连成渝、南达云贵的三大固定运输径路。 构建高效运输通道,编制无缝衔接物流网。武汉铁路物流中心指导管内营业部密切配合,以枝城港、荆州港、黄石新港、三江港为散堆货物联运支点,创新开发“散改集”铁水联运模式。如今,散装货物从沿海港口经长江水运至黄石新港后,通过武九铁路“点对点”班列48小时内直达川渝地区,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运输。 武汉铁路物流中心滠口营业部充分发挥铁路资源优势,创新打造“汉蓉线”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他们通过整合铁路代理平台与港口信息系统,与四川地方政府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了24小时至48小时内快速完成铁路装车发运。 这条黄金通道较全程水路运输节省14天时效,相比公路运输每标准箱降低物流成本4725元,在联运规模、开行频次、服务品质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2024年,“汉蓉线”凭借显著的运输时效优势和降本增效成果,成功入选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成为连接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高效物流通道。 为更好服务企业,武汉局集团公司对管内7个重点港口进行监测,采取“一港一策”方法,通过与地方政府、港口公司以及沿江主要生产企业深入座谈,全面梳理管内港口集疏港货源情况,根据沿江各港口铁水联运运价实施情况,灵活调整运价策略。他们根据货源及铁路运输能力,科学统筹货物装车、挂运、卸车等环节,强化部门协作,提高装卸效率,保障运输秩序稳定,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翻坝运输不仅打破了三峡通航瓶颈,而且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黄石新港相关负责人说。截至5月18日,武汉局集团公司今年完成翻坝运输93.6万吨,同比增长65.7%;沿江班列共发运54列,同比增长74.2%。 构建联运网络,保障重点物资运输 乌金滚滚,风笛声声。 连接浩吉铁路的湖北荆州江陵港,一列列满载煤炭的重载列车昼夜不息地驶入港区,自动化装船机挥舞着钢铁臂膀、精准地将浩吉铁路运来的煤炭装入待发货轮。这些煤炭将通过铁水联运网络,运抵湖南、江西等地的发电企业。 人民铁路为人民。武汉局集团公司将保障民生物资运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使命,通过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实现了从“运得出”向“运得好”的转型升级。 建立联运网络,畅通粮煤运输。近年来,武汉局集团公司重点推进长江湖北段四大疏港铁路建设,宜昌紫云铁路、鄂州三江港港区铁路等相继开通运营,进一步完善了湖北铁水联运网络。在阳逻港,铁水联运一期示范基地的“北粮南运”华中分拨集散基地已纳入国家“四横八纵”粮食物流通道布局。阳逻港码头旁,一条5.4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直连京广、武九等铁路,构建起通江达海的粮食运输大通道。 依托浩吉铁路“北煤南运”大通道,湖北配套建设了江陵、枝城等8个铁水联运站点,形成年吞吐量5000万吨的运输能力,有效解决了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保障能源与粮食供应提供了运输支撑。 创新服务模式,实现降本增效。武汉局集团公司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与铁路网络协同优势,构建了高效畅通的多式联运体系。在鄂州三江港,他们通过深化路港合作,创新推出“海江铁”联运模式,实现进口铁矿石从舟山港经长江水运到三江港,再通过铁路直送鄂钢厂区的全程无缝衔接,不仅简化了运输环节,而且还实现了“一车到底”的高效运输,年运量稳定保持在400万吨以上。 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提升运输效率。武昌东站与武钢集团紧密协作,通过升级港口装卸设备、扩大仓储面积等措施,使铁矿石转运效率显著提升40%,年运输增量达到30万吨。在浩吉铁路沿线,江陵站创新运输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回空车资源开展“公转铁”捎脚运输,既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又开辟了物流降本新路径,使综合物流成本降低达50%,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坚持客户导向,打造个性化物流解决方案。为服务好食用油运输,武汉局集团公司通过运用“散改集”液袋技术,成功开辟“上海港—张家港—金口港—四川城厢站”的铁水联运新通道,使华东地区散装植物油入川运输时效提升50%以上,开创了跨区域食用油运输新模式。 特别是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他们开辟了“贵州—枝城—安徽”磷矿石运输通道,构建包含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一体化总包服务模式,提供“一次委托、一口保价、一单到底”的全程物流服务,为春耕化肥原料供应提供了可靠运输保障。 近年来,武汉局集团公司铁水联运实现高质量发展,运输品类从传统大宗扩展至20余类,累计降低社会物流成本45亿元,带动就业2.3万人。 跨越山海江河,中欧班列通九州筑坦途 驼铃响荆楚,大江涌新潮。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区位优势,中欧班列(武汉)一路加速奔跑,助力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武汉局集团公司充分发挥江海直达和中欧班列两大优势,创新打造“海江铁”联运模式,成功构建起以武汉为中心,贯穿“东亚—中亚—中东—欧洲”的国际物流新通道。 在阳逻港铁水联运示范基地,距离港口不到4公里的铁水联运一期示范基地设有中欧班列(武汉)第二个首发站,与武汉局集团公司香炉山站实现无缝对接。这里配备完善的集装箱堆场、拆装箱库等设施,为货物就近转运提供极大便利。 武汉局集团公司创新打造的“中欧班列+汉亚直航”模式展现出强大活力,日韩货物经长江抵武汉后可快速转运至欧洲,欧洲返程货物同样可通过阳逻港分拨至东亚,形成了高效的双向循环通道。 在运营能力提升方面,武汉局集团公司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编组扩容工程将每列班列由50车提升至55车,整体运能提升10%;创新推出“快通”模式,与海关部门共建数字口岸协同机制,使通关时效显著提升;全面优化开行组织方案,将X8017次中欧班列纳入全国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管理体系,通过精准调度使全程运行时间得到有效压缩。 随着“散改集”方案的深入实施,中欧班列(武汉)的服务模式已从最初的大客户定制班列为主,逐步发展为中小企业拼箱成列的多元化运营格局。武汉局集团公司创新推出拼箱业务及“公铁海”多式联运服务,为客户提供从仓储到运输的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 如今,中欧班列(武汉)承运货品已从最初的机械设备等大宗商品,扩展到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等上千个品类,累计服务湖北地区企业超过1000家。 武汉局集团公司与武汉海关建立的深度合作机制成效显著,通过联合推行铁路快速通关模式,实现物流数据实时互联共享,使全程运输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截至5月18日,中欧班列(武汉)今年已累计开行278列。随着32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北,这条横贯亚欧的钢铁丝路,正全力谱写铁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
本文来自【人民铁道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