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内障手术:尽量不要用多焦点人工晶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9:30 2

摘要:昨天读了一篇非常有启发的专业文章,作者是上海五官科医院的竺向佳主任,文章标题是《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患者须谨慎应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原文发表在2024年《中华眼科杂志》第六期。

昨天读了一篇非常有启发的专业文章,作者是上海五官科医院的竺向佳主任,文章标题是《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患者须谨慎应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原文发表在2024年《中华眼科杂志》第六期。

作为同样长期关注儿童白内障手术的眼科医生,我非常认同竺主任的观点:在儿童,尤其是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使用必须格外、格外慎重。

不过,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专业医生看的,内容严谨也较为学术,普通家长可能读起来会觉得“拗口”甚至“看不懂”。所以,结合我自己的临床观察,我想用尽量通俗、大家听得懂的方式,把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加上我的一些个人理解,分享给更多家长朋友。希望能帮您在面对孩子白内障治疗选择时,多一分清晰,也少一些焦虑。

对白内障的印象,许多家长往往停留在“老年人才会得”的认知中。然而,在儿童中,特别是先天性白内障,却是导致视力严重受损乃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类患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晶状体混浊,常常伴有眼球发育异常、弱视,甚至斜视等问题,若不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将严重妨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目前,对于儿童白内障的标准治疗是尽早摘除混浊晶状体,并根据个体情况植入人工晶状体(IOL),以重建清晰的视觉通路。现阶段,多数专家依然推荐使用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因为其安全性与长期稳定性在儿童人群中更具可控性。

随着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在成人白内障患者中取得良好的脱镜效果,不少医生与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是否也能像大人一样,手术的时候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从而实现“远近都清楚”的视觉体验?

但目前来看,这种设想仍需格外谨慎。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通常不建议、也尽量不要使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不仅因为该类手术本身具有更高的技术挑战,更重要的是,儿童的眼球尚处于持续发育阶段,多焦点晶体作为一种“永久性植入物”,在眼球结构变化过程中可能带来视觉质量波动、视觉干扰等一系列不可预知的风险。

一、发育中的眼球,远未做好迎接MIOL的准备

在考虑为儿童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事实: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儿童白内障手术绝对不是成人白内障手术的“缩小版”,他们的眼球发育特征决定了MIOL在这一群体中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

具体而言,当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术前测量存在天然“误差”:无法取得准确的眼球参数

MIOL的光学设计依赖高度精确的眼球参数,而儿童的眼部解剖结构与配合能力却往往无法满足这一前提。许多儿童眼轴较短、角膜更陡、前房更浅,且由于年幼,难以完成光学生物测量(如IOLMaster、Lenstar),只能依赖接触式A超。这种测量方式对操作人员要求高,重复性与准确性远不及成人,增加了术前屈光估算的误差,也为MIOL术后视觉结果埋下隐患。

2、术后保留多少度的远视?屈光设计标准尚未统一

即便是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在儿童中的屈光目标也仍存争议。大多数医生倾向于保留一定的远视度,以适应未来眼轴增长带来的“近视漂移”。但具体保留多少度,目前尚无共识:不同研究建议值各异,有的主张1~8岁保留+6.00到-1.00屈光度,有的认为2岁以下应保留在+3.00到+4.00之间。此外,是否为单眼手术、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也需综合评估。整体而言,儿童屈光设计缺乏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循证指导。

3、眼球发育路径高度不可预测

健康儿童在出生至3岁期间眼轴增长最为迅速,随后逐步趋于平稳。但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常常打破这一模式。尤其是单眼发病者,其眼轴发育的不对称性更为显著。同时,术后弱视康复的程度也会影响眼球发育和屈光状态的变化,使得最终视觉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MIOL对屈光准确性要求极高,若随时间发生偏差,反而可能带来干扰性视觉症状。

二、MIOL对儿童“脱镜”的意义有限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患者在看远和看近之间实现较好的视觉自由,尽可能减少对眼镜的依赖。在成人白内障手术中,这种“脱镜”体验已被广泛接受并证实有效。然而,这一理念并不适用于仍在发育中的儿童眼球。

首先,儿童眼轴尚处于增长阶段,即便手术时将屈光状态设计为正视,也难以保持长期稳定。随着年龄增长、眼轴拉长,术后几年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近视漂移”。研究显示,有些患儿在手术后10年内近视程度可达-2.00D以上,青春期甚至超过-4.00D。这意味着,即使手术初期实现了脱镜,数年后仍可能需要重新配戴眼镜。

那么,如果术中提前“保留远视”以应对未来近视,会不会更稳妥?

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因为MIOL同时承担远、中、近多个视觉焦点的成像任务,若保留远视未加矫正,儿童术后看近会变得吃力,反而更依赖配镜,可能影响学龄期的学习效率和视觉发育。更关键的是,MIOL在视网膜上形成多个焦点,其图像质量略逊于单焦点IOL,一旦患儿视觉发育本身存在脆弱性,反而可能加重弱视

儿童白内障手术,无论植入的是MIOL还是单焦点IOL,术后大多数仍需借助眼镜实现理想视力。而且,MIOL组患儿发生斜视并接受斜视手术的比例更高,提示其在视觉功能提升方面并未表现出优势,反而可能增加视功能紊乱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植入单焦点IOL的儿童,术后通过合理配镜,仍能实现远近距离的良好视力,这种现象被称为“伪调节力”。尤其是在术后视力发育良好、未发生弱视的儿童中表现更明显。临床上,我们也观察到很多儿童即便只配单焦点IOL,日常生活中几乎不需要特别更换近用镜,仍能兼顾远近用眼需求。

三、MIOL不能替代弱视治疗,反而可能加重视觉抑制

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尤其是单眼病例,手术后的视觉质量至关重要。这类患者极易发生形觉剥夺性弱视,一旦术后图像不清晰或存在重影干扰,大脑可能主动抑制来自该眼的视觉输入,从而加重弱视,甚至永久性丧失立体视觉的建立机会。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虽然可以在多个距离提供成像,但其原理是将进入眼内的光线分配到多个焦点,这种“光能分散”的机制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定的图像清晰度。在弱视眼中,大脑对图像质量异常敏感,不够清晰或有干扰的图像,反而可能阻碍视觉功能的重建。

此外,MIOL还可能引发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在成人中尚可主诉并及时干预,而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这些问题常被忽视,却可能在视力发育关键期造成长期影响。

更重要的是,MIOL的多焦成像机制在视觉系统尚未稳定的儿童中,可能干扰视觉整合功能。由于光线被分配至远、中、近多个焦点,尚未成熟的视觉系统在处理这些图像时可能“无所适从”,进而影响双眼协调及立体视觉的建立。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MIOL可以改善弱视,或在儿童中促进立体视觉的恢复。因此,在视觉系统尚未发育完成的阶段,MIOL可能不仅无法带来预期收益,反而干扰其正常发展

四、“永久植入”并非“永久安心”:MIOL更易导致二次手术

相比成年人,儿童的眼部组织更为娇嫩,术后反应更强烈,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并发症风险也相对更高。

常见术后问题包括晶状体囊袋纤维化、人工晶状体偏位、以及视轴区混浊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可能影响视力,还可能需要二次手术干预,增加孩子的痛苦与家长的焦虑。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由于成像机制复杂,对植入位置的准确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轻微的偏心或倾斜,成像质量就会受到显著影响,比单焦点IOL更容易导致视觉干扰,甚至诱发复视、眩光等问题。

此外,儿童眼内玻璃体腔体积小、压力偏高,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推动人工晶状体向前移位,进一步增加了成像不稳的风险。一些研究指出,MIOL在儿童中出现位置不稳定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焦点IOL,且更容易因视觉质量下降而需要二次手术调整

虽然近年来随着手术设备与经验的进步,一些高水平的手术中心已尝试将MIOL更精准地固定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区域中(如睫状沟),以提升其稳定性。但这类操作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术中条件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尚难在大多数医疗机构中广泛推广,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基层医院或面对年幼不配合的患儿时,更难以实现理想的手术效果。

五、MIOL在儿童中的研究仍不成熟,不宜贸然推广

近年来,确有部分研究尝试在2岁以上儿童中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短期内在部分病例中获得了一定的脱镜效果。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研究多为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缺乏对照组的探索性工作,目前尚不足以支撑MIOL在儿童中的广泛应用。

我们尚不清楚MIOL是否能在儿童中真正提升远近视力质量,是否有助于立体视觉功能的恢复,更无法判断其对术后“近视漂移”的影响是否积极。这些核心问题都缺乏高质量循证研究的支持。

因此,在现阶段,即便在具备完善条件的专业中心进行MIOL植入,也应极为谨慎,严格筛选适应人群,综合评估患儿的年龄、眼部发育状况、家长配合度及后续长期随访的可行性。贸然推广尚不成熟的技术,可能得不偿失。

任何关于孩子眼睛的治疗,请把安全放在所谓“有效”的前面

孩子的世界,是被动接受的。他们无法准确表达不适,也难以评判什么对自己更好。上学、生活,乃至医疗决策,几乎都要依赖家长来替他们选择。正因为如此,生活中,家长的认知和选择,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甚至一辈子。

医疗上,更要极其、极其慎重,一次看似“先进”的选择,如果缺乏足够了解,可能会在无意中为孩子带来长远的隐患。而孩子本身无力分辨、也无力拒绝,只能默默承受这份被动的代价。

回到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话题。

所以,我在门诊遇到父母问:“孩子能不能像大人一样也装个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省得戴眼镜?”我的回答通常是:“孩子和成人不同,眼睛还没发育好,不要装,装上了可能适得其反。”

儿童白内障手术的目标,从来不只是“看得清楚”,而是帮助他们拥有稳定、清晰、更要长期稳当的视觉能力。在缺乏大规模、长期、安全有效证据支持的前提下,MIOL不宜作为常规选择,尤其不适用于年龄较小或合并其他眼部发育异常的患儿。

在孩子的视觉旅程中,医生的职责不仅是“当下的光明”,更是“未来的保障”。为他们选择更成熟、稳妥、长远的方案,也许正是我们作为医生所能给予的最温柔、最专业的守护。

来源:来大声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