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艺术突破固有边界,在科技赋能与人文滋养的双重维度中重构自身,这种破界共生的艺术生态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让不同时空、不同类型的艺术基因相互激发,不断呈现艺术新面貌。
当艺术突破固有边界,在科技赋能与人文滋养的双重维度中重构自身,这种破界共生的艺术生态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让不同时空、不同类型的艺术基因相互激发,不断呈现艺术新面貌。
当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修复师用AI算法复原剥落的飞天壁画,当菜市场摊主们用二维码讲述自己摊位故事构成一首首“市井交响曲”,艺术与科技的联姻、与大众的对话正在改写艺术生产的基因密码。多元艺术边界的破壁与互融,让我们迎来了多元艺术新视野。
AI技术对艺术创作模式的影响是当代艺术进化图谱中非常亮眼的组成部分。比如,画家续绘的陆小曼遗作《夏日山居图》与AI作画平台的同名作品共同亮相拍场,开创了全球人机共创山水画拍卖的先河。AI作画平台依托大模型与知识图谱技术,通过知识理解扩展系统和图像融合优化方案,实现了对原画的把握与创造性延展。它巧妙平衡了未尽稿的原始信息、人工智能的创造性输出以及艺术家的专业判断,以AI力量再续画作的艺术生命。最终作品既呈现出忠实于传统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又展现出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传统艺术的元素重组则展现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比如现代舞蹈诗剧《诗忆东坡》,当舞者们身着现代简约化的古风改良服饰,在舞台空间中以舞动的身体写意化地演绎《赤壁赋》等经典诗词,与屏幕上播放的书法与绘画创作影像交相辉映,既共同诠释出苏轼笔下的深幽古韵,又让诗词、书法、舞蹈三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舞台上共同绽放新意。
公共艺术的互动也是城市空间中富有人文温度的风景。这类作品普遍采用感应装置、增强现实或物联网技术,将人们的肢体动作、声音甚至社交数据转化为艺术表达的组成部分。其共性在于打破传统艺术单向输出的模式,通过实时反馈机制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创作者,包括触摸引发光影变幻、行走轨迹生成动态投影、手机扫码参与集体叙事等手法,使艺术体验从静态观赏升级为多维对话。
随着艺术疆域不断拓展,我们见证着艺术新视野的蓬勃生长,也迎来人们感知维度的革新。当艺术突破固有边界,在科技赋能与人文滋养的双重维度中重构自身,这种破界共生的艺术生态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让不同时空、不同类型的艺术基因相互激发,不断呈现艺术新面貌。(刘唯嘉)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