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西安的美食,由于网络信息的导向,外人大多只知三秦套餐、羊肉泡馍、油泼面等各种“碳水雕花”,却不知西安美食大有内涵。
【引文】
西安,又名长安。拥十三朝古都之厚重,藏八百里秦川之富庶,我国西北的中心城市,2017年被授予“国际美食之都”。
说到西安的美食,由于网络信息的导向,外人大多只知三秦套餐、羊肉泡馍、油泼面等各种“碳水雕花”,却不知西安美食大有内涵。
贵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美食很有内容、很值得咀嚼。
【正文】
01
西安美食的胸怀:来者不拒,都是额滴
西安人爱吃面,会吃面。关于面食,西安很有想象力。
西安建城史有3100年,前1000多年吃的是小米、高粱。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成帝年间,关中平原开始推广小麦。石磨和小麦的组合,让长安(西安)人发现了美食的新天地:面。自此,西安人就再也离不开面食了。
(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汉成帝连下十几道诏书,在关中平原推广小麦)
面,开始成为西安美食的代表。各种馍、各种面就是外人对西安美食的第一印象。油泼面、邉邉面、裤带面、臊子面、肉夹馍、礼馍、羊肉泡馍……在吃面这件事上,西安人非常有想象力。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邉邉面。当地有句俗语:“不吃邉邉面,不算到西安。”八百里秦川,被认为是正宗的关中菜,其邉邉面和肉夹馍相当地道。
在本地人传说中,西安人吃海鲜的历史要追溯到秦王朝。公元219年,秦始皇开始巡游求仙和派人找寻长生不老之药。传说东方沿海的渔民将海参作为长生不老药进贡给了秦始皇,秦始皇食用之后大悦。也许是那个时候也许更早,长安人开始食用海鲜。西安菜中关于海参的美食,就有蝴蝶海参、鸡米海参、唐汇海参几种。
今天的西安,已经很善于食用海味。徐记海鲜在西安做的如火如荼,长期霸榜。本土也涌现出了苏福记海鲜佬之类的品牌,成为海鲜品牌新势力,让西安人“不在海边,吃遍海鲜”。
(西安,是徐记海鲜走出长沙走向全国的第一个城市)
盛唐期间,长安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城区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时达到100万。盛世长安胸怀四海,各种外来文化、风物在这里融合交汇。这时的长安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自信、开阔,这种气质影响了西安人上千年。
西安的美食,也受外界影响较大。中原文化传统区域一般以猪肉为主,而受西域文化影响的西安更多地使用牛羊肉。比如西贝莜面村,就是有内蒙陕北风格的西北菜,牛羊肉都做的不错。来自新疆的西域娜依,也一样颇受本地人欢迎。
最正宗的西安美食“三秦套餐”的几个成员:凉皮和肉夹馍的原料—面粉,东汉时期在关中平原推广。凉皮的调料—辣椒,明朝末年进入中国。冰峰汽水,1948年开始在西安生产。这些外来户,都是在西安扎根生长壮大的。
西安就是这样:来者不拒,都是额滴。
02
西安美食的气质:源于天府之国的自信
宽广的胸怀,源于由内而外的自信。西安的自信,来自于“天府之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府之国”,并非成都平原,而是关中平原。公元前337年,苏秦就在《战国策·秦策一》中如此描述关中:“大王之国……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可见关中平原之富庶。
关中平原之富庶,源于“郑国渠”。据《史记》记载,修建郑国渠之前,关中平原大多为盐碱地,粮食产量极低。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使秦国更加强大。
(秦王政元年,开始修筑郑国渠,关中平原由盐碱地变为“天府之国”)
因关中平原之富庶,诞生了西安人强大的自信。近百年来,西安极少为战火所侵扰,即使是日本侵华,也止步于潼关外。正因为如此,西安仍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城墙和部分明清建筑。长久的富庶、平安,让西安人无比自信。
自信的西安很珍视自己的好东西。
比如兵马俑,西安人让兵马俑穿上了宇航服,把兵马俑做成了冰淇淋、纪念品。还有很多兵马俑在餐厅门口迎宾,比如八百里秦川陕菜。这家餐厅除了兵马俑,装修风格还巧妙地融入了盛唐窗棂风格。
西安人心中一直有个念念不忘的“长安”。有长安大街、长安大学、长安医院、长安银行……西安人还在“大唐不夜城”旁边打造了一个想象中的盛唐“长安十二时辰”。
(“大唐不夜城”是西安人想象中的盛唐)
就是餐厅的装修,也有很多“长安”的元素。比如苏福记海鲜佬,典型的现代轻奢风,壁画仍然是盛世长安。比如鸽子侯的装饰,就选择了很庄重的红色和黑色,很符合人们对长安的想象。
除了建筑、装饰,菜品与文化的融合更是西安人所擅长。很多菜品都与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典故、传说,成为历史的见证。例如“氽双脆”与酷吏来俊臣、周兴;“三皮丝”与中唐王旭等三御史有关;“贵妃鸡翅”与杨贵妃有关。
西安的这种气质,在国内确实不多见。与儒家文化影响极深的山东、河南等地的城市比较,西安要自信得多。
03
西安人爱吃的,都是西安菜
如果说有没有西安菜,最接近的可能是关中菜。但西安没这么局限,在它看来,西安人爱吃的,都是西安菜。
西安人爱吃的,不止是关中菜。西安是全体陕西人的西安,人口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陕西的口味在西安都有,除了鲜香酥脆的关中菜,还有鲜辣爽口的陕南菜和酸辣粗豪的陕北菜。
尽管西安地处内陆西北,却有着极高比例的外来人口,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建国初期,西安便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重点大学迁入西安,电子20所、中船705所等重点科研院所在西安建立,以东北、上海等地为主的外来人口成规模迁入西安。改革开放后,人口自由流动,除了留在西安就业的毕业生,大批省内人口迁入为西安。2016年后,西安开始经济转型,并着力吸引外来人口,两年间即有60多万人迁入西安。如今的西安,有28.6%的人口为外来人口。
(西安的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来自天南海北的外来人口,也带来了全国各地的美食。这些美食再传播、发扬光大,就成了西安美食。西安美食没什么局限,有的是胸怀。外来菜都能变成西安菜。
本省的陕南菜,可以成为西安菜。比如莲花餐饮,这家创立于安康的陕南菜,近年来在西安风头无两,其酸辣鲜美的口感颇得西安人喜爱。发源于的西贝莜面村,颇有几道典型的陕北菜:羊棒骨、黄馍馍、莜面,都是西安人的心头好。
外来的口味,西安也来者不拒。西安名菜“松鼠鱼”就是来自长江流域的菜品,牛羊肉的做法受穆斯林影响很大,而海鲜的做法也吸收了不少沿海地区的元素,面食则与山西交流很多,川菜在西安也有很多拥趸。
西安菜,目前还没有这个名义,但已经有这个事实。
04
西安菜,值得期待
因为西安的胸怀,很多外来菜系都进入了西安。很多品牌都把西安当成了重要的战略城市,也有很多外来菜系品牌在西安成长为全国性品牌,比如海底捞、徐记海鲜和兰湘子。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安已经成了餐饮品牌的试验田。
(西安早已成为餐饮品牌的试验田)
各种品牌、菜系在西安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奇斗艳,卷出了不少全国知名品牌,也卷走了很多品牌。近几年后起之秀陕南菜在西安异军突起,抢过了关中菜的名头。
也不意外,关中菜以碳水闻名,善用热油和辣椒,与清新健康的饮食趋势有点儿背离,走一段弯路也不意外。如果关中菜能保存其鲜辣香酥的口感,增加一些健康元素,应该会有改观。
也许有一天,西安人会自豪地向朋友介绍:这就是西安菜。可能是关中口味,可能是陕南口味,可能是陕北口味,也可能是不同于传统西安的清鲜、麻辣等口味,也可能来自域外。
从哪儿来不重要,都是西安菜。
这样的西安菜,更值得期待。
来源:餐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