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根穿孔岗位三十余载,全国劳动模范陈育伟将青春与热血融入每一根钢管,从一名普通操作员工成长为衡钢全员皆知的“穿孔王”,并带领团队攻克了深海油气用管等“卡脖子”技术。
陈育伟通过对讲机联系现场同事 。阳冬华 摄
陈育伟在操作台上操控设备。阳冬华 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周金云 衡阳报道
扎根穿孔岗位三十余载,全国劳动模范陈育伟将青春与热血融入每一根钢管,从一名普通操作员工成长为衡钢全员皆知的“穿孔王”,并带领团队攻克了深海油气用管等“卡脖子”技术。
在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突破中,他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镌刻下闪耀的时代印记。
与设备“较劲”的倔青工
时光回溯至1994年,21岁的陈育伟从技校毕业,分配到衡钢成为一名一线操作工人。“我从一名啥也不懂的毛头小子,到现在能带着徒弟干活,这一路走来,有汗水,有收获,更有咱们工人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回忆自己刚进厂时的情形,陈育伟清楚记得,当时衡钢的希望工程——89机组刚刚建成,他和一群青年工人分配到现场学习工艺操作。作为一名职场“菜鸟”,面对全新的设备和技术,他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不服输劲头,天天跟在师傅后面转。
“师傅干活的时候,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哪个细节。”陈育伟告诉记者,下班后,他会把白天看到的操作步骤在本子上画出来,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向师傅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陈育伟就能独立操作,并快速成长为穿孔机主操作手,曾一个月内三次打破生产纪录。
2005年,衡钢新上340机组,作为技术骨干的陈育伟被调入340厂。新机组的设备全从德国引进,操作界面全是英文,这让陈育伟犯了难。
他再次发挥不服输的干劲,把操作界面上的关键单词一个个抄在本子上,查字典、背词义,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翻手册。
“夏天手出汗多,没半个月,手册就被汗水泡得字都糊了。”正是凭着这股钻劲,陈育伟很快摸透了洋设备的“脾性”,成为大伙心中的技术“大拿”。
给钢管“号脉”的老郎中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陈育伟的身影。
340机组刚生产大口径薄壁管时,毛管容易出现“鱼尾”缺陷,陈育伟主动参与问题攻关,天天蹲在机器边观察,上网查资料,把轧制参数和缺陷情况记了满满几个笔记本。
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对比,他终于发现是导盘高度不合适,建议调整参数,一试果然管用!“鱼尾”没了,废品少了,效率上去了!340机组的产量从最初月产3万多吨提升到如今的8万吨。
穿孔过程中一旦发生“包顶杆”,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那些年,陈育伟就像着了魔一样,整天围着机器转,最终琢磨出了一套“看、听、摸”的独门绝技,看顶杆和顶头连接牢不牢,听机器声音对不对,摸设备振动正不正常。
“师傅能从金属摩擦声里听出0.1毫米的偏差,就像老中医号脉。”徒弟古乐琪回忆。陈育伟总结的问题判断方法让工段包顶杆次数从每年几十次降为零,累计节约成本超500万元。
在潜心钻研的基础上,陈育伟还自主创造了“前卡坯料推出法”“快速判断掉顶头方法”两套先进操作法,改进高钢级钢管穿孔工艺,优化换孔型流程,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此外,改进P92钢管工艺,一个月省燃气费160万;优化换孔型流程,时间缩短40%;参与研发深海立管,打破国外垄断,让中国深海气田创下“1500米+”新刻度……说起一项又一项成绩,陈育伟感慨并自豪地说道:“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能干成的,是衡钢人一起拼出来的。”
为工人“导航”的引路人
除了解决生产难题,陈育伟最上心的事就是带徒弟。
他热衷传道授业解惑,常跟年轻员工说:“当工人不能光会按按钮,得知道机器为啥这么转,出了问题咋办。”
近年来,他手把手培养出了20余名技术骨干。徒弟们从他身上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工作认真、做事踏实、为人忠厚的优良作风。
这些扎实的技术传承,为团队赢得了一系列荣誉。陈育伟与徒弟李洁荣获衡阳市高技能领军人才、劳模工匠师徒“结对子”活动优秀师徒称号,他所在的工段荣获2017年“全国工人先锋号”。
“我要做薪火相传的践行者,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带动更多同事钻研技术、创新突破,让劳模精神在团队生根发芽。”4月25日,在衡钢欢送其赴京接受表彰的仪式上,陈育伟用质朴的话语表达了一名钢铁产业工人的拳拳之心。
从青年工人到劳模工匠,31年来,陈育伟始终以身为一名钢铁产业工人而自豪,因为衡钢生产的每一根钢管,都承载着国家重大工程的信任;他把控的每一道工序,都关系着中国制造的口碑。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