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抗战史(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7:52 2

摘要:在全民族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地处西南边陲的灌县(今都江堰市)虽未直面战火的正面冲击,但以其独特的方式,从人力、物力、精神等多方面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灌县,抗战后方的坚实力量(一)

文/李崎

在全民族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地处西南边陲的灌县(今都江堰市)虽未直面战火的正面冲击,但以其独特的方式,从人力、物力、精神等多方面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人力支援:踊跃参军与后勤助力

1、热血青年奔赴前线

抗战爆发后,灌县民众抗日热情高涨,无数热血青年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参军。他们告别家乡与亲人,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奔赴抗日前线。

1937 年 7 月下旬,灌县太平、大观、两河、泰安等乡 200 多名爱国青年,自愿组织 “出川抗日义勇壮丁队”,向四川省政府请缨,奔赴前线抗日,誓言不赶走日寇决不还乡。这种青年积极参军参战的行动,为出川的川军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激励了更多人投身抗战。

1937 年 10 月,四川省救国储金会灌县支会成立,群众认购踊跃,积极为支持前线抗日出力。李如彬是灌县聚源乡羊子桥人,同 年 7 月入伍,先后参加了山西忻口战役、闻喜战斗等,后来又成为远征军中的一员,在印缅滇等战场与日军作战。他和战友们在前线英勇作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他们面临着生死考验,但始终坚守岗位,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精神。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农民,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

1943 年 12 月 11 日,灌县各界举办欢迎出征将士大会,欢送 200 多人参加 “远征军”,赴印度声援英军对日作战。这些勇士们远离故土,跨国作战,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和无畏,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牺牲的灌县籍抗战英烈中,王希祥的英勇事迹可谓感人至深。1902年,王希祥出生于石羊镇一个小商家庭,14岁时到成都学习酿造。受到革命浪潮影响,他放弃酿造专业,于1920年左右投身军旅,成为国民革命军二十八军第三师的士兵。

抗战初期,王希祥随部队转战津浦路北段,屡建功勋,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中尉连长。1938年3月,日军第十师团向台儿庄进攻。4月3日,中国军队包围台儿庄,台儿庄大会战爆发。他奉命率领所在部队于津浦路侧朱家庙截击增援日军第五师团。日军来势汹汹,火力强大,人数远超王希祥所在的连队。但王希祥身先士卒,带领全连英勇作战,顽强抗击日军,最终成功阻击了日军的增援行动,为台儿庄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4月18日,王希祥和战友们全连壮烈牺牲。消息传来,灌县乡人为其英勇杀敌所感动,为之竖碑并志其事,以资纪念。

王希祥的事迹体现了他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他用鲜血和生命为台儿庄的胜利写下了壮丽篇章,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代表。王希祥的牺牲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行。

也正是1938年4月,灌县青城二十四侠之一、国民党军140师上尉武术教官余国雄参加台儿庄保卫战。在激烈的肉搏战中,他丢弃大刀,抽出“太乙玄剑”,率先杀入敌群,与日军展开浴血搏杀。最终,他凭借高超武功成功突围,但带出的两百壮士全部战死沙场。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1937-1945年),灌县有3600余名青年踊跃从军,奔赴抗日前线,编入各个抗日部队。这些灌县子弟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长衡会战、中条山会战等重要战役,用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爱国情怀,谱写了一部灌县人民抗日救亡、捍卫和平的英雄史诗,有力支持了全民抗战,展现出灌县人民不屈的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1938年7月7日至9日,灌县举行“七・七”抗战建国纪念会,县城设公祭场和献金台,现场捐款交县优待会分转县内阵亡将士家属,并决定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 9 月,灌县开始筹集资金用于建造纪念碑,由时任县长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负责相关事宜。

1939 年 3 月,纪念碑在灌县城西门外的高地上破土动工,同年 7 月 7 日揭幕。纪念碑为砖石结构,方形碑体,高约 8 米,底座呈梯形状,四面有台阶可登临碑顶。碑体四面刻有文字和图案,正面刻有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隶书大字,左右两侧分别刻有隶书对联 “争民族之生存成仁取义,垂馨香于竹帛万古千秋”,碑的背面刻有碑文,记述了纪念碑建立的缘由和过程。

纪念碑建成后,每年 “七七” 抗战纪念日等重要日子,灌县各界都会在此举行纪念活动,以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1941年前后,纪念碑成为了灌县教师谱写纪念歌曲《忆魂》的灵感来源,用以缅怀阵亡将士。

2、后勤保障默默奉献

除了直接参军作战,灌县民众还在后方积极参与后勤保障工作。全县大量劳动力投入到修筑军事设施、运输物资等任务中。

灌县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西南地区与外界的交通要道之一,民众们不辞辛劳地维护道路、桥梁,确保军需物资能够顺利运输。

1938年3月25日,灌县组织民工1500余人,参加修筑温江皇天坝(今黄田坝)飞机场,历时两个半月,完成土方64000方。同年7月5日,灌县民工总队760余人(后增至1250余人)动工修筑成都南外太平寺飞机场,共完成土方6万余方。

1939 年 11 月 10 日,灌县民工 950 人赴邛崃修筑桑园飞机场,次年 8 月竣工。1941 年 1 月初,灌县奉令征调民工 6000 人,参加新津飞机场修筑工程。

1943 年 2 月 27 日,灌县 15000 余名民工开赴新津、彭山、邛崃,修建国际军用机场。

1944 年 1 月 16 日,灌县征调民工 1 万人加入扩建新津飞机场,到 2 月中旬,民工总数增至 12300 余人。

三、精神鼓舞:宣传动员与文化支持

1、宣传动员激发斗志

灌县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动员活动,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和民族意识。当地的学校、社团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街头演讲、张贴标语、演出抗日剧目等。宣传人员深入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向民众讲述抗战形势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支持抗战。这些宣传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斗志,使全县上下形成了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浓厚氛围,坚定了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

抗战期间,灌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宣传热潮,组织了抗日读书会、宣传抗日思想的刊物等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抗战氛围,激励着灌县籍的远征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英勇杀敌。

出版刊物

1937 年 8 月,灌县三区区长赖泽群在石羊创办宣传抗日思想的刊物《灌县三区周刊》。川大学生、“民先” 组织成员尹志祈在石羊开办妇女识字班、社会青年文化培训班,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通过这些刊物和文化活动,传播抗战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川军战士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和鼓励。

抗战期间,灌县石羊青年陈道谟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积极参加文艺界的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与众多文艺工作者共同为抗战呐喊助威。1938 年陈道谟与许伽(徐季华)、安安(安旗)等在成都创建 “挥戈文学社”。1940 年他又与谢宇衡、许伽、安旗、胡文熹等发起创办了在大后方卓有影响的抗战文艺刊物《挥戈文艺月刊》,并担任主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文艺宣传活动之中。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诸多作品,诗歌方面的代表性作品有:《抗争》(1937 年陈道谟在成都《华西日报》副刊《改进》上发表的处女作)《眷春集》、《诚实的歌唱》、《露珠集》、《吹不灭的灯火》文集 、《留下星星点点》 诗集。

此外,灌县青龙乡青年、中共灌县河西区委书记钟纪民(原名钟青田)1940年7月参加《新华日报》印刷和发行工作,中兴乡人、地下党员邓其祥(笔名羊村)与马仁海、石农裕、鲜玉龙等在柳街创办抗战文艺刊物《文艺堡垒》;张瑞珉(笔名张湮)在灌县民众教育馆创办了16开小报《青锋》;1942年3月,石羊乡爱国女青年徐季华(笔名许伽)与卢经钰、安琦等三位文学女青年创办了抗战文艺刊物《拓荒文艺》(每期印数500份,共出刊4期),宣传抗日爱国思想。

开办书社

1938 年 2 月,在尹志祈的推动下,进步青年徐明德、刘亚秋等以钟青田、徐唯知在石羊合办的 “唯知医社” 为活动据点,组织抗日读书会,学习各类进步书刊,“唯知医社” 陈伟秘密红色图书馆。

1939 年 3 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灌口开办灌一文化社,以经营书包和文化用品为掩护,宣传党的抗日政治主张,开展党的秘密联络工作。

组织演出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抗日救亡运动在神州大地迅速兴起。灌县人民的抗日活动也随之在青城山下,岷江两岸蓬勃展开。1938 年 5 月 1 日,灌县抗战宣扬周开始,举行《公民公约》宣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灌县中学、金马小学、太平小学、崇义小学、聚源小学、石羊临江书院等学校师生和教师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唤醒民众,团结抗战。1939 年 8 月,灌县组织农夫戏剧上演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通过文艺表演等形式宣传抗日主张,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抗战时期,灌县的文艺宣传活动非常丰富,主要通过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下乡宣传等方式进行。1938年,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国民党灌县政府成立了抗日动员委员会,并组建了“抗建剧社”。剧社成员主要是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公务人员和小学教师,后来在共产党员钟嘉麟等人的推动下,吸收了更多有宣传热情的社会进步青年。抗建剧社演出了《流亡三部曲》《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打鬼子去》《古城的怒吼》等抗战题材的剧目。剧社不仅在县城内演出,还深入到蒲阳、胥家、金马、中兴等乡间场镇,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2、文化支持凝聚力量

灌县的文化界人士也以笔为武器,通过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等形式为抗战呐喊助威。文学青年们创作了许多抗日题材的诗歌、小说,以文字的力量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绘画爱好者们绘制抗日宣传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戏剧演员们编排抗日戏剧,在各地巡回演出。这些文化作品和活动不但丰富民众精神生活,而且凝聚了人心,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在成都读书的灌县学生也纷纷回到各自居住的农村。他们在基层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引导社会青年宣传抗日救亡,推动灌县农村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金马小学,前身为灌县县立第三小学。1929 年中共四川省委派王俊超到灌县金马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组织工作,此后党组织在学校迅速发展,曾建立中共灌县特别支部,后改为中共灌县金马小学支部,发展了王梦恕等多名党员,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人才。

抗战期间,金马小学的师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8 年,学校师生走上街头,通过各种形式唤起民众的抗日意识。1939 年,金马小学党支部的同志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募捐活动,师生踊跃参与,展现出高涨的爱国热情。

成都的文化界人士通过创作抗日文艺作品、举办抗日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激发民众的抗日斗志。1938年8月的一天,四川大学戏剧到灌县离堆公园伏龙观前面广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打鬼子去》《古城的怒吼》等街头话剧,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枪口对外》等救亡歌曲。川大师生的演出激发了观众的抗日热情,赢得了热烈掌声和愤怒的口号声。

灌县在抗战时期虽地处后方,却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从人力、物力、精神等各个层面,全方位地支持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光辉事迹值得永远铭记。

来源:岁月都江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