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临猗县历史简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08:38 2

摘要: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1600年,夏朝建立,临猗属冀州之域,作为甸服之地,见证着上古王朝的兴衰荣辱。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1046年殷商时期,这里是“郇瑕氏之墟”,黄河的涛声与先民的号子交织,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

临猗县

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古称郇阳,1954年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 地势平坦,无山无矿。

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1600年,夏朝建立,临猗属冀州之域,作为甸服之地,见证着上古王朝的兴衰荣辱。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1046年殷商时期,这里是“郇瑕氏之墟”,黄河的涛声与先民的号子交织,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此地成为郇伯封地,礼乐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的风云激荡中,临猗先后隶属晋、魏,成为诸侯争霸的重要舞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置解县及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开启了长达千年的行政建制史。此后的岁月里,这片土地犹如一部活的史书,历经朝代更迭、政权交替,却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汉代的临猗,沐浴在大一统王朝的荣光下,农业、手工业蓬勃发展。三国时期(220 - 280年),临猗属曹魏;西晋时期(265 - 317年),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 。南北朝(420 - 589年)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如同不同色彩的颜料在画布上晕染,赋予临猗文化新的内涵。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开皇三年(583年),猗氏属蒲州,黄河水运的繁荣让这里成为物资集散的枢纽,码头边商船林立,号子声此起彼伏。唐武德元年(618年),罢郡置蒲州,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天宝十三年(754年),更桑泉为临晋,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黄河的不解之缘。此后的宋元明清,临猗在行政区域的调整中不断演变:五代时期(907 - 960年)建置随唐,属河中府;宋至道三年(997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1149年),属河东南路河中府;元代(1271 - 1368年)属晋宁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属平阳府;清代(1644 - 1911年)属山西省河东道蒲州府 。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两县均直隶于省。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属晋南行署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属运城专员公署。1954年8月,临晋、猗氏两县合并为临猗县。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又复分出。1970年,属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临猗县成为运城市下辖县,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临猗这片土地上,黄河的浪涛依然奔涌,黄土高原的风依旧呼啸。那些跨越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历史记忆,那些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都化作了临猗人骨子里的坚韧与执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着属于这片古老土地的崭新篇章。

站在黄河岸畔的风陵渡头,临猗的黄土层里至今回荡着千年的回响。当现代文明的列车呼啸而过,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完成蜕变,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熔铸成独特的发展密码。

走进临猗的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温室大棚如同水晶宫殿,与远处黄土沟壑的粗犷线条形成奇妙碰撞。作为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这里的苹果、梨、冬枣搭乘着"互联网+"快车,从田间地头直达全球餐桌。物联网传感器如同细密的神经,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与作物生长,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在此完美交融。果农们手机上跳动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在县城的街巷中,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落与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并肩而立。猗顿古墓前,青铜铸造的猗顿像依然凝视着远方——这位战国时期的大商人,曾以盐铁贸易富甲一方,其商业精神至今影响着临猗人。如今,电商产业园里的年轻创业者们,正以直播带货、跨境贸易等新方式,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商业传奇。快递车辆穿梭如织,将临猗制造的特色产品送往世界各地,古老的商业基因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焕发新生。

文化传承的脉络在临猗从未间断。国家级非遗项目"临猗扎马角"依然震撼人心,表演者额头插钢钎、赤脚踩铡刀,用惊心动魄的仪式传承着先民的勇气与信仰;眉户剧团的唱腔婉转悠扬,将千年故事唱进百姓心田;黄河船工号子的雄浑呐喊,在非遗展演中心化作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一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教育的星火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从宋代郇阳书院的琅琅书声,到如今现代化校园里的创新课堂,临猗始终将教育视为发展根基。县图书馆里座无虚席,数字化阅读设备与古籍珍藏相映成趣;乡村学校的智慧课堂打破地域界限,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知识的星辰大海。

黄河的浪花拍打着堤岸,带走了岁月的沧桑,却留下了永恒的文明印记。如今的临猗,不再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琥珀标本,更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未来之城。它以黄河为墨、黄土作纸,用科技创新为笔,文化传承为魂,正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古老的文明在时光的淬炼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附:临猗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介绍:

1.临晋县衙

:作为全国现存唯一一座元代县衙,它矗立在临猗的土地上,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 ,此后在明、清、民国时期均有重修。踏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能看到公堂上官员们秉公断案的严肃场景。如今,依原建筑布局修复后的县衙,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官署建筑的独特风格与规制,其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无不彰显着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是研究古代政治、司法制度以及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2.妙道寺双塔

:位于临猗县城双塔北路,原为妙道寺内建筑。寺院始建于隋唐,塔则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双塔犹如两位忠诚的卫士,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塔身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和图案,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兴盛以及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每到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双塔上,勾勒出古朴而庄重的轮廓,为临猗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3.永兴寺塔

:坐落在猗氏镇闾原头村,它的始建年代虽已无从考证,但根据造型与同类型砖塔对比分析,建造年代应为北宋时期。该塔坐北向南,平面呈四边形,底层每边长2.93米,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简洁而大气。在岁月的侵蚀下,它依然屹立不倒,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建筑智慧和历史记忆,是临猗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4.锣鼓杂戏

:古朴粗犷的锣鼓杂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拓开了中国戏剧之先河。它起源久远,表演形式独特,融合了舞蹈、音乐、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演出时,演员们身着古装,手持兵器,在激昂的锣鼓声中,演绎着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唱腔质朴豪放,动作刚健有力,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临猗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 临猗眉户

:临猗眉户剧团在全国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建团50余年来,坚持排演现代戏,曾八进北京,四进中南海、一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眉户曲调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词贴近生活,生动地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乐。无论是表现家庭琐事,还是展现时代变迁,眉户都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观众的心,成为临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6.扎马角

:这是一项极富神秘色彩和震撼力的民俗活动,也是临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者额头插钢钎、赤脚踩铡刀,以一种近乎极致的方式,展现着勇气与信仰。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扎马角表演吸引着众多民众围观。表演者们神情庄重,在激昂的鼓点和众人的呐喊声中,完成一系列惊险的动作,传承着古老的传统,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

7.猗顿古墓

:猗顿,这位春秋时期的大商人,堪称商业鼻祖。他在这里栽果务桑,畜牧牛羊,富甲天下。猗顿古墓承载着人们对这位商业传奇人物的敬仰与追思。站在墓前,仿佛能看到当年猗顿叱咤商海的身影,他的商业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临猗人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8. 傅作义故居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傅作义从这片土地走出。故居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录着他成长的足迹。这里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和遗物,展示了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傅作义将军的爱国情怀和英勇事迹,成为临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胸怀家国,奋发图强。

来源:淡泊史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