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146)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8:14 2

摘要: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

古代诗文阅读(4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

材料二:

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既受业,问:“三年之丧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故弗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 之丧,天下之通义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 已 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 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9.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儒学者好信师 A 而是 B 古 C 以为贤 D 圣所言皆无非 E 专精 F 讲习 G 不知难问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后多相伐者 伐:抵触

B. 宜问以发之 发:启发

C. 从弟子三百人 从:追随

D. 名施乎诸侯 施:传播

11. 下列句子中各加点词语用法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B. 何以验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C. 三年不为乐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答司马谏议书》)

D. 退而修行 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1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者,泛指做学问或求学的人。跟《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含义相同。

B. 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用来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C. 五帝,中国上古时期的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材料一中的舜即其中之一。

D. 仲尼,孔子的字。根据“伯(孟)仲叔季”的兄弟排行次序可推知,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充认为贤圣之人动笔作文,即使所用心思周密审慎,都还不能称得上完全对,更何况是仓促中而成的《论语》呢?

B. 王充认为古往今来人的才能都是一样的,现在称之为英杰的,古人把他们当作圣神,因此说七十弟子历代以来少有。

C. 皋陶在舜帝面前陈述治国之道,说得浅显简略不够透彻。大禹经过追问和质疑之后,对原来浅显的话有了深入理解。

D. 宰我口齿伶俐,擅长辞辩。他曾经就守丧期限太长可能导致礼崩乐坏的现象征询过孔子的意见,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2)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3)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

15. 如果把材料二作为论据,可以佐证材料一中的什么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 CEG 10. B

11. A 12. A

13. D 14. (1)大概源自这样追问和质疑,才让皋陶的这番话因受激发而讲得更深刻,因被触动而说得更明白了。

(2)(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钻木取火的木材换遍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

(3)他的体态相貌很丑陋。想要侍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

15. 材料二用宰我和子羽的例子意在说明即便是如孔子这样圣明的人,他的言论或者看法也有错误或者偏颇的情况。可以反证材料一中“世上的儒学家,爱好迷信老师和推崇古人,认为贤人圣人所说的话都是对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讲授和研习,不知道责难和质疑”的观点。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都围绕对贤圣及相关言行的思考展开。材料一王充质疑世儒盲目信古崇圣,指出贤圣言论未必全对,应通过问难探究。材料二宰予与孔子观点有分歧,孔子用人也有失误。二者启示我们,既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善于探究;也表明即使贤圣也非完人,应客观全面看待,秉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去对待知识与前人观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世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认为古代的就是对的,觉得贤圣说的话都没有错,于是专心致志地研习,却不知道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质问。

“世儒学者”是主语,“好”是谓语,“信师而是古”并列动宾结构作宾语,故在C处断开;

“以为”是谓语,“贤圣所言皆无非”是宾语,语意完整,故在E处断开;

“专精讲习”是谓宾结构,故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前后内容多有相互抵触之处。

B.“发:启发”错误。发,弄清楚,搞明白。句意:应该通过询问来弄清楚其中的道理。

C.句意:有三百弟子追随(他)。

D.句意:名声在诸侯中传播。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相同。均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句意:假使现在有像孔子这样的老师。/廉颇、赵奢这类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B.不同。介词,用,凭借/介词,因为。句意:用什么来验证它。/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了不幸。

C.不同。动词,演奏/动词,表判断,是。句意:三年不演奏音乐。/替天下治理财政,不是为了(与百姓)争夺财利。

D.不同。连词,表顺承,就、然后/连词,表修饰。句意:退隐后修养自己的品德操行。/微风轻轻吹拂,吹动着衣裳。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含义相同”错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本文中的“学者”应该指代后世的儒学家,而《师说》中的“学者”指求学的人,二者的含义不完全等同。句意:而世上的学者却不能察觉。/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得到了孔子的肯定”错误。从原文可知,宰我觉得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会导致礼崩乐坏,认为一年就够了。孔子反问他内心是否安适,宰我说安适,孔子在他离开后批评他“不仁”。所以,宰我就守丧期限的问询,并没有得到孔子肯定。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起”,发起;“激”,激烈;“深切”,深刻确切;“著明”,显著明白。

(2)“既”,已经;“升”,登场、收获;“期”,一周年;“已”,停止,这里指守丧期满可以结束。

(3)“甚”,很、非常;“事”,侍奉、跟随学习;“材”,资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材料二通过宰我就守丧期限问询孔子以及子羽因貌丑被孔子认为资质浅薄这两个事例,呈现出孔子在言论和看法上存在的问题,前者体现孔子对守丧期限看法的固执,后者体现其以貌取人判断的偏颇。

材料一中提到“世上的儒学家,爱好迷信老师和推崇古人,认为贤人圣人所说的话都是对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讲授和研习,不知道责难和质疑”。材料二所呈现的孔子的这两个事例,有力地表明贤圣之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他们的言论和观点并非绝对正确。

这就从反面论证了材料一中儒学家们这种盲目迷信贤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儒学家们不应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贤圣的言论,而应当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敢于对贤圣的观点进行责难和质疑,避免陷入盲目尊崇的误区,从而推动学术和认知的进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世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并认为古代的就是对的,觉得贤圣说的话都没有错,于是专心致志地研习,却不知道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质问。那些贤圣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审慎,尚且不能说完全符合实际,更何况是匆忙间说出的话,怎么能都是正确的呢?既然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提出疑难;或许有的话意思深刻隐晦难以理解,当时的人也不懂得去追问。考察贤圣的言论,前后多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他们的文章,前后也多有相互冲突之处,而世上的学者却不能察觉。评论的人都说:“孔子门下的七十个弟子的才能,超过了当今的儒生。”这话是荒谬的。他们看到孔子是老师,是圣人在传授道义,就认为一定是传授给了非同寻常的人才,所以说他们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和今人的才能是一样的,现在被称为英杰的人,在古代就被视为圣神,所以才说七十个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如当今有像孔子那样的老师,那么当世求学的人就都是像颜回、闵损那样的弟子了;假如没有孔子,那么那七十个弟子,也就和当今的儒生一样罢了。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就凭他们向孔子学习时,不能穷根究底地追问。圣人的话,不可能完全理解,讲述道理陈述大义,也不可能立刻都表达清楚。不能立刻表达清楚的,就应该追问来阐发它;不能完全理解的,就应该提出疑难来穷究它。皋陶在舜帝面前陈述道理,说得肤浅简略不够透彻。禹对他进行追问质疑,使肤浅的言论变得深刻,简略的意旨变得明晰。大概是因为有了追问质疑,这些学说才被阐发得透彻深刻,一经触发就彰显明白。

材料二:

宰予,字子我。能言善辩。在他跟随孔子学习之后,问道:“服丧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活动,礼仪必然会废弛;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然会失传。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满一年就可以结束服丧了。”孔子说:“这样做你心里安吗?”宰予说:“安。”孔子说:“你心里安,就那样做吧。君子守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所以不这样做。”宰予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服丧,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啊。”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宰予询问五帝的德行,孔子说:“你不是问这个问题的人。”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容貌很丑陋。想侍奉孔子求学,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在他接受学业之后,回去就加强自身修养,走路不抄小道,不是为了公事不拜见卿大夫。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他对于财物的取舍、行为的进退都有明确的原则,名声在诸侯中传扬。孔子听说了这些事,说:“我凭借言辞来判断人,在宰予身上失误了;凭借相貌来判断人,在子羽身上失误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微之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②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注】①微之: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女婿。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夜间梦见与元稹携手同游,晨起后情不自已,任眼泪流满绢帕也不擦拭。

B. 中间两联诗人谈及自己苍老多病的近况,并想象去世九年的好友早已尸骨化作泥土。

C. 尾联诗人写到元稹的儿子和女婿相继离世的现实,询问在九泉之下的老友是否得知。

D. 本诗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题材相同,都详细记录了诗人梦境。

17. 本诗将对老友的怀念写得情真意切,让人读来为之动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达成的。

【答案】16. D 17. ①平实叙述,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诗人不仅向死去多年的老友交代自己的现状,还特意交代了元稹亲人的近况,絮絮叨叨谈论家常,仿佛忘记了生死相隔。

②通过细节,强化情感。颔联通过“三”“八”两个数字,写老友离世已久,但诗人对他的情感却没有因为时间而冲淡;颈联则通过对比,强调自己与元稹的生死相隔,他已尸骨化土,自己亦白发满头。一生一死,一无一有,道尽心中牵念。

③以梦为媒,寄托思念。诗人通过记梦来表达对元稹的思念,恰恰表明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以至于做梦都是二人携手同游的场景。

【解析】

【导语】这首《梦微之》以梦境起笔,虚实相生,将生死之痛写得锥心刺骨。颔联“漳浦”“咸阳”时空对举,显病骨支离之态;颈联“泥销骨”“雪满头”意象惨烈,形成阴阳两隔的极致对比。尾联以家眷凋零作结,更添幽冥茫昧之悲。全诗不事雕琢而字字血泪,白描手法下深挚友情与生命虚无感交织,堪称悼亡诗中的绝唱。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都详细记录了诗人梦境”错误。本诗只是首联“夜来携手梦同游”简单提及了梦境,并非详细记录梦境,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对梦境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等。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从“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可知,诗人向死去多年的老友诉说自己在漳浦老病缠身,还特意告知元稹其小儿子阿卫和女婿韩郎相继离世的消息。诗人如同与老友面对面交谈,絮絮叨叨地谈论着家常,仿佛忘记了彼此生死相隔,这种平实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对老友的深厚情谊,就像在听一位老人讲述着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真意切,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

②颔联“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中,“三”“八”两个数字,看似简单平淡,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从“三度病”可知诗人身体状况不佳,多次生病,而“八回秋”则表明老友元稹离世已经有八个年头了。通过这两个数字,读者能体会到时间的流逝,老友离世已久,但诗人对他的情感却没有因为时间而冲淡。颈联“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通过“君埋泉下”与“我寄人间”、“泥销骨”与“雪满头”的对比,强调了自己与元稹的生死相隔。从“泥销骨”可知元稹已在地下多年,尸骨都已化作泥土,而“雪满头” 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自己白发苍苍的模样。一生一死,一无一有,鲜明的对比道尽了诗人心中对老友的牵念,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③从“夜来携手梦同游”可知,诗人通过记梦来表达对元稹的思念。诗人在梦中与老友携手同游,这一场景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以至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中老友离世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之情。以梦为媒,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寄托于梦境之中,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那份真挚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 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一句便是明证。 

(2)《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轻财好施的性格特点。

(3)《江城子》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于妻子相见时,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

(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5)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和“”。

【答案】 ①. 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 皎皎空中孤月轮 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④.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⑤. 相顾无言 ⑥. 惟有泪千行 ⑦. 见贤思齐焉 ⑧.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⑨. 与子同袍 ⑩. 与子同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潮、皎、材、尽、惟、焉、省。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