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83年首届春晚算起,央视春晚至今已经走过了42个年头。从当初的新鲜好奇,到后来的鼎盛辉煌,再到现在的审美疲劳,日渐式微的央视春晚,如今已堕落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步。
春晚,让你欢喜让你忧。
从1983年首届春晚算起,央视春晚至今已经走过了42个年头。从当初的新鲜好奇,到后来的鼎盛辉煌,再到现在的审美疲劳,日渐式微的央视春晚,如今已堕落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38年前,也就是央视春晚举办到第五个年头,一台名为“欢乐今宵”的桐乡春晚横空出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台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很多人早已经遗忘了。
可能你很想知道,桐乡本土的第一届春晚是在什么时候举办的,它又是长什么样子的,下面大家搬只骨牌凳,坐下来听我为你慢慢道来。
1987年1月中旬,这台迎春晚会在新落成的青少年宫录制,晚会筹备组临时搭建了一个演播厅。演播厅正前方,是桐乡电视台(TTV)的台标和晚会主题“欢乐今宵”4个字。
台标下面,是桐乡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电声乐队”的位置,手风琴、电子琴、架子鼓、电吉他、双簧管、黑管,小号等,一字排开。七个人,6男1女,最大37岁,最小23岁,堪称是桐乡声乐界的“江南七怪”。
晚会的主持人是在杭州某中学当老师的董慧临。说起他的大名,可能很多人云里雾里,但说起他的艺名“阿宝”,知道的人就多了。不过当时阿宝还没有出道,没啥名气,离获得“微剧之父”的称号还有很多年头,但已经显示出当主持人的才华。
名人出道之初,都有一段青涩的回忆。阿宝的主持看似中规中矩,但还稍微有一点小紧张,毕竟是他第一次到桐乡走穴,也有可能跟下面观众席上坐着当时桐乡县委县府的领导有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台晚会有独唱、合唱、男女声二重唱、相声、武术、魔术以及舞蹈等节目。无论是演播场地,灯光音响,还是舞美设计、节目质量,虽然不能跟现在相比,但作为一个县来说,当时能整出这么一台节目,为全县人民送上热气腾腾的一桌“年夜饭”,已经难能可贵了。
晚会的开场戏和压轴戏既讲究也很重要。开场白后,阿宝用“虽然现在是隆冬季节,但人们在心里都在呼唤着春的到来”的串联词,引出了晚会的第一个节目——女声独唱《春之歌》。
而现代舞《北回归线》成了晚会压轴的节目,参演人员是来自桐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幼师班的学生,指导老师是屠剑敏。这些只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虽然舞蹈动作略显稚嫩,但也跳得也是有模有样,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毕竟第一次搞春晚,没有现存的经验可借鉴,从编导到演职人员,从化妆师、灯光师、摄像师到道具管理员、服装设计师和音响工程师等,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这台38年前春晚的优劣。作为一个县级地方台来说,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人力,别说央视了,就是跟省、地市台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但这台开桐乡春晚之“先河”的晚会,却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和经验,它的音像资料,永远峻刻在桐乡电视乃至文艺界的史册中。
来源:老何历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