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兴亡录】06拿下长安,李渊拥立代王,收纳军神李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07:31 1

摘要:从最初起兵的三万人马,到如今声势浩大的二十五万大军,李渊的势力看似迅速壮大,但这绝非偶然。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日夜的努力与付出。要凝聚人心,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其次是要让大家看到希望——这个希望就是你能带领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实现天下太平。百姓的要求其实很

随着平阳公主率领的七万兵马加入,李渊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五万人。

从最初起兵的三万人马,到如今声势浩大的二十五万大军,李渊的势力看似迅速壮大,但这绝非偶然。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日夜的努力与付出。要凝聚人心,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其次是要让大家看到希望——这个希望就是你能带领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实现天下太平。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安居乐业便已足矣。

正因为李渊身上展现出这种改变未来的可能,人们才愿意跟随他踏上征途。所以,从三万人到二十五万人,并不是奇迹,而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这二十五万人中,李世民因得到平阳公主的七万人马,兵力增至十二万;李建成统领五万,而李渊自留八万。见兵力充足,李渊果断下令,命李建成与李世民分别率军向长安进发。

兄弟二人兵分两路,迅速推进。李世民一路攻下高陵、泾阳、武功等地,几乎未遇有力抵抗,很快就抵达了长安附近的阿城(即秦时阿房宫遗址)。

与此同时,李建成方面,屈突通在得知李渊渡黄河后,匆忙领兵驰援长安,却在新封被刘文静和王长谐所击败,最终无路可走,只得归降。这也使得李建成的进军异常顺利,短短几天内,便由永丰仓直抵长乐宫。

李建成与李世民一东一北,对长安形成夹击之势,战局逐渐明朗。

十月四日,李渊率军抵达长安,在春明门(长安城东侧三座城门之中门)西北扎营,与李建成、李世民两路兵马会师。此时,长安已近在咫尺。

然而,正当众人摩拳擦掌准备攻城时,李渊却迟疑了。他陷入了思考:现在就攻打长安是否合适?是立即行动,还是先尝试政治手段?

毕竟,李渊起兵之初打出的旗号是“拥立代王杨侑”,以正统之名行事。若贸然攻城,恐怕有损道义形象。于是,他决定暂不发动军事进攻,先做一番政治铺垫。

但长安方面显然并不买账。年幼的代王杨侑虽年纪尚小,却不糊涂。眼见李渊大军将长安团团围住,他立刻下令由留守的卫文升、阴世师等人加强防御。

这防守到底有多严密呢?据说连送信的人都无法进出。

宋老生已经战败身亡,屈突通也已投降,如今守住长安就成了隋廷最后的一线希望。杨侑选择死守,试图以此保住都城。可惜,这份微弱的希望很快也将破灭。

面对这种局势,李渊更加坚定了先政治后武力的策略。柴绍再次被派上用场,不过这次不是叫阵挑战,而是负责劝降。

“守城将士听好,唐公此来,并非谋逆,实为拥戴代王,请转告代王速开城门,以安天下。”

“唐公并无反隋之意,请代王放心。”

柴绍每日重复着这些话,一连十余日,态度不可谓不诚恳。可长安城内始终没有任何回应——既不答应,也不拒绝,仿佛刻意回避一般。

这样的沉默让李渊一方陷入尴尬。他或许还能忍耐,但手下将领们早已按捺不住。

“干脆直接攻城算了!”

将领们急躁的情绪可以理解。一路披荆斩棘来到长安城下,如今却只能在外围打转,谁不心焦?

但李渊清楚,唯有保持克制,才能彰显自己“尊隋”的立场,从而在政治上占据主动。他甚至暗自希望对方继续保持沉默:“你不回应更好,这不是我要动武,是你逼我动手。”

最终,李渊顶住压力,坚持不攻,继续等待时机。

等待,本就是为了迎接那决定性一战的到来。

李渊原本打算再给代王杨侑七天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杨侑依旧毫无反应,他便正式下令进攻长安城。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等待期内,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正是这件事,促使李渊改变了计划,决定提前发起攻城。

究竟是什么事,让一向沉稳、极有忍耐力的李渊都无法再继续等下去?告诉你吧,那是一件在他看来比夺走性命还要难以忍受的事。

而这一切的起因,源自两个人:阴世师与骨仪。

两位“能臣”

这两人是杨侑身边的亲信大臣,也可以说是奸佞之臣。当初杨侑将镇守长安的重任交付给了卫文升和阴世师,由卫文升统率全军。然而卫文升年事已高,已有七十多岁,刚被任命不久便卧病在床,还未等到李渊大军压境,就一命呜呼了。无奈之下,杨侑只得将防守长安的重担交到阴世师手中,并让骨仪协助其行事。

那么,阴世师和骨仪究竟是怎样的人呢?用一句话来总结:打仗不行,官场老练。他们二人都是久经宦海的老油条,深谙阿谀奉承之道,擅长讨好皇帝。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杨侑的信任,得以委以重任。李渊的幼子李智云,就是被他们二人所杀害的。

可想而知,平日里他们一定用了不少手段来博得杨侑的欢心,否则杨侑也不会将整个长安的防务交给他们。

阴世师与骨仪这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胆子极大,属于那种敢惹事却不敢承担责任的类型。

这一次,他们自以为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至少在他们自己看来堪称妙计:那就是将李渊留在长安的亲属全部抓捕,以此作为人质来要挟李渊,迫使他不敢轻易攻城。

这个策略其实并不算差。毕竟人非草木,李渊也不例外。面对亲人落入敌手的情况,即便是铁血之人也会有所顾虑,更别说贸然发动进攻了。

然而,阴世师和骨仪接下来的行为,彻底暴露了他们的愚蠢。他们竟然下令掘开李渊家族的祖坟,不仅毁尸扬骨,还捣毁了李家祭祖的宗庙。

这就有些过头了。不只过头,甚至可以说是伤天害理。生者受难尚可理解,但对逝者也如此残忍,实在令人发指。无论如何,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这是基本的人伦底线,而他们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在古代中国,祖先崇拜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俗语所言:“百善孝为先”,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父母去世后子女需守孝三年,逢年过节更要祭拜祖先,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族与传统的重视。

如今李渊的祖坟竟被阴世师与骨仪二人掘毁,这样的行径无疑是对李渊及其家族极大的侮辱。此举连他们的部下都感到难以接受,私下议论纷纷。消息传到李渊耳中时,他的脸色瞬间由红润转为铁青,再变为愤怒的紫色。

“岂有此理!阴世师、骨仪你们这两个无耻之徒!若不将你们斩首,我李渊宁愿不再为人!”他怒吼道,“杀我爱子,刨我祖坟,毁我宗庙,抓我亲人——你们二人就算死一万次也难赎其罪!全军听令,准备攻城!”

尽管愤怒至极,李渊并未丧失理智。他在下达进攻命令的同时,也严令士兵进城后不得破坏隋朝皇室宗庙,不得伤害代王杨侑及其他皇族成员,违者将以灭三族论处。

这正是王者应有的气度与胸怀。真正的报复并不只是以暴制暴,有时候宽容才是最有力的回击。

在我心中,天下苍生才是最重要的。

攻入长安

十月二十七日,李渊正式下达了总攻命令。

他将进攻任务分派明确:李建成负责东、南两个方向的攻势,李世民则统兵攻打西、北方向,而李渊本人坐镇中军,统筹全局。

“将士们,长安就在眼前!”一声令下,二十多万士兵抬着各种攻城器械,冒着敌军如雨般的箭矢和倾泻而下的滚木礌石,奋不顾身地冲向那巍峨坚固的城墙。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九日,注定是历史铭记的一天。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将领雷永吉率先登上长安城墙,撕开了隋军防御的一个突破口。紧随其后,唐军如潮水般涌入,隋军迅速溃败,长安城终于被攻破。

虽然用寥寥数语描述了这场战役的过程,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次轻松取胜的战斗。据史料记载:“云梯竞耸,楼橦争高,百道齐来,千里并进,绕京竹木,歼于斯矣!”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尽管许多唐军士兵满怀憧憬即将踏入这座千年古都,却在胜利前的最后一刻倒下了。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长安,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城市之一。从刘邦、刘秀到苻坚、杨坚,无数英雄曾在此书写辉煌篇章。如今,李渊也踏上了这片热土。

那个曾经梦寐以求的地方,如今就在我脚下,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当李渊踏入皇宫大殿的那一刻,他的目光立刻落在了藏在桌下的代王杨侑身上。

杨侑年仅十三岁,放在如今也就是刚小学毕业的年纪。面对一群手持刀剑、满脸杀气的士兵闯入,这个孩子吓得瑟瑟发抖,甚至当场哭了出来。“杀了他!为死去的兄弟报仇!”士兵们情绪激动,纷纷怒吼。

尽管李渊先前下令攻城时曾强调不得伤害代王,但此刻面对仇人的象征——杨侑,士兵们的愤怒难以平息。他们心中明白,攻下长安付出了无数弟兄的生命代价,而这一切似乎都源于这个年幼无知的孩子。

虽然此刻要了杨侑的命不过举手之劳,但李渊并未被仇恨冲昏头脑。他牢记起兵之初树立的政治口号,也深知这个孩子将来仍有可利用的价值。

然而就在众人蠢蠢欲动之际,一个坚定的声音打破了紧张的气氛:“唐公兴义兵,若为匡扶帝室,岂容尔等无礼!”

说话之人名叫姚思廉,是当时陪伴代王读书的侍读,后世尊称其为著名史学家,因其编撰《梁书》与《陈书》而名垂青史。

中国自古以来,士人便有铮铮铁骨——不惧强权、不畏生死,胸中自有浩然正气。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知识分子存在,中华文明才能绵延千年而不绝。而姚思廉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放肆!全都退下!”李渊一声令下,喝止了躁动的士兵。

李渊恭敬地向杨侑与姚思廉行了一礼,说道:“此次前来,实为尊奉代王、匡扶帝室。方才手下将士多有无礼之举,还请代王恕罪。”

姚思廉神色依旧从容高傲,缓缓答道:“唐公乃仁义之主,老夫深信唐公言出必行。”

李渊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敬意:“如今众人皆已离去,唯独姚公仍坚守于代王左右,实在令人钦佩。”

李渊顿了顿,继续说道:“现在我既已入长安,城中诸事便由我来处置。姚公,请扶代王暂往后殿休息,待择良辰吉日,再共立代王为帝。”

姚思廉拱手道:“唐公,老朽只有一句话相赠。”

“姚公请讲。”

“愿唐公心怀百姓,以民为本,慎终如始。”姚思廉目光如炬,话语中意味深长。

此时的姚思廉已然明白,李渊称帝只是迟早之事。

说完,他扶着年幼的杨侑,缓缓退下大殿。

空旷的宫殿中,李渊独自站立,望着巍峨的殿宇,心中顿感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

李渊并未食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下令安抚百姓,严禁士兵扰民掠财,并废除隋朝所有苛法酷刑,令长安局势迅速安定下来。

同时,他也果断处理了两名旧敌——阴世师与骨仪,将其斩首示众,以平民愤。

此外,李渊还下令释放狱中所有囚犯,唯有一人例外,此人便是李靖,李渊对他另有打算,故而坚决不赦。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出身显赫,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他不仅才智出众,更是一位备受后世敬仰的历史人物。早年间,杨素就曾评价他是“王佐之才”,但谁能想到,这位未来的“王者之辅”竟一度沦为阶下囚?

一切都要从他的选择说起。

李靖曾担任马邑郡丞,原本过着安稳的仕途生活。然而,他不甘平庸。当李渊在太原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起兵反隋时,敏锐的李靖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出于对朝廷的忠诚,也或许是为了寻求晋升的机会,他决定奔赴江都,向隋炀帝杨广揭露这一动向。

身为隋朝官员,李靖认为自己有责任维护皇权。更何况,舅舅是前朝名将,他自己也曾被杨素盛赞为“王佐之才”。可如今却困守边地,迟迟未得重用。在他看来,这正是一个建功立业、一鸣惊人的机会。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假扮囚犯,让人押送自己前往江都。这样一来,既能瞒过李渊的耳目,也能顺利脱身。可惜天不遂人愿,当他抵达长安时,关中已陷入混乱,道路受阻,他无法继续前行,最终被困京城。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曾经被关押的“囚徒”,日后竟会成为唐朝开国的重要功臣,名垂青史。

很快,李渊在太原起兵后迅速攻下了长安,士兵们误将李靖当作犯人,当场关进了监狱。

事已至此,李靖也只能感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已经落到这般境地,生死便只能听天由命了。

李靖当然没有想到,正是这次意外的囚禁,竟成了他命运的重大转折点。那位日后平定萧铣、抵御突厥的一代名将李靖,正悄然走上历史舞台。

此时,李渊正在翻阅长安城中囚犯的名册。

“咦?李靖?”他的目光停在了这个名字上。

“这个李靖,可是韩擒虎的外甥?”李渊向身边的将士问道。

“回禀唐公,正是此人!”

“我记得他曾是马邑郡的一个官员,怎么跑到长安来犯罪了?”李渊略显疑惑。

“先别放人,把这个人带过来,我要亲自审问!”

**险赴黄泉路**

李渊望着眼前形容憔悴的李靖,心头竟泛起一丝怜惜。他与李靖的舅舅韩擒虎早年相识,情谊不浅。然而,李靖目光中透出的一丝不屑,却让李渊心中一震。

“你可是韩擒虎将军的外甥?”李渊试探性地问道。

“是又如何?”李靖语气淡漠,毫无敬意。

这态度让李渊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那你犯了何罪?”他皱眉追问。

“我无罪!”李靖昂首答道。

“无罪?为何一身囚徒打扮?”李渊不解。

“哈哈哈!李渊,只可惜天不助我李靖,让你这个反贼得意一时!”李靖猛然高声喝道,话语如雷,震得李渊一时愣住。

随后,李靖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放肆!你竟敢暗中告密!”李渊怒拍案几,脸色铁青。

“来人!将李靖拖出去斩首,让他去阎王那儿告状!”李渊怒不可遏。

“李渊啊李渊,你还口口声声说兴义兵、除暴政,原来全是虚言!如今不过是为了泄私愤,就要杀忠义之士吗?”李靖冷笑不止。

“少废话!拉下去!”李渊几乎失去理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声清亮的呼喊传来:“刀下留人!此人万万不可杀!”

来者正是李世民。他知道父亲此时正被情绪所困,稍有不慎,便会铸成大错。

冲动,果然是魔鬼。即便是英明如李渊,也难逃其魔掌。好在还有李世民及时赶到,才未让李靖命丧当场。

“父亲,此人绝不可杀!”李世民急切说道。

“为何?”李渊眉头紧锁。

“请父亲息怒,听孩儿一言。若听完仍觉该杀,孩儿再无异议。”

李渊稍稍冷静下来,望向儿子,知道李世民必有独到见解,便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父亲,李靖乃难得之才。”

“我知道他是人才!但我最恨背信弃义、暗中告密的小人。这种人,本事再大,岂能重用?”

“父亲,孩儿也厌恶告密之人。但换个角度想,李靖此举,实为尽忠。更何况他在您面前直言不讳,可见并非阴险之辈。”

李世民稍作停顿,见李渊面色缓和了些,便俯身贴近父亲耳边低声说道:“孩儿听闻当年杨素曾盛赞此人,称其有‘王佐之才’,连杨素都如此推崇,想必绝非等闲之辈。更何况他是韩擒虎的外甥,而您与韩擒虎昔日交情匪浅,若贸然杀之,恐怕于情于理都不妥当。”

李世民顿了顿,又补充道:“如今我们虽已占据长安,但四面强敌环伺,正是用人之际,不如将他暂留孩儿帐下,让他戴罪立功,为我所用。”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李渊。他本就不是个刚愎之人,刚才一时冲动,此刻冷静下来,越想越后怕。倘若真杀了李靖,不仅损失了一位奇才,更会让天下士人心寒,谁还敢来投奔自己?想到这里,他不禁冷汗涔涔。

“我怎么竟如此糊涂?见识反倒不如儿子了吗?看来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

可话已出口,如覆水难收,李渊正犹豫该如何收场,李世民却突然大声说道:“父王,我看李靖已经通过您的考验啦!”边说边朝李渊眨了眨眼。

“考验?哦,对对对!”李渊顿时会意,连忙顺坡下驴,“来人,给李靖松绑!”

他走到李靖面前,打量着这个面容清秀的年轻人,脸上渐渐浮现出笑意:“好!果然是条汉子!”说着,笑着捶了李靖一拳。

李靖一时懵住,不知是福是祸,只觉得眼前这一幕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我早听说药师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你以为我真的要取你性命吗?刚才那番话不过是试探罢了。如果你当时低声求饶,或许我反倒会对你起杀心。”

李渊不愧是老谋深算之人,听罢李世民一句话,便立刻领会其中深意,顺势展开对话。

此时的李靖也有些动容,甚至略显尴尬。因为在狱中时,他曾听闻李渊进入长安后安抚百姓、废除苛政,心中的偏见早已消散不少。

“唐公,实话跟您说吧,我对您心中是佩服的!当初去江都告发您,是因为我想得到朝廷重用。可是在马邑那个贫瘠之地,实在看不到前路……唉!”李靖语气无奈,低头沉思。

“呵呵,别说了,我都明白。大丈夫谁不想建功立业?从今往后,你就跟着我,我定当重用你!”李渊笑着拍了拍李靖的肩膀,神情诚恳。

“父亲,不如让李靖先到孩儿帐下效力吧,孩儿正想向他请教兵法。”

“李靖,你愿意吗?”

“若唐公不弃,药师愿尽犬马之力,誓死效忠!”

从此,李靖成为李世民身边的重要将领。

李靖的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在未来,他将书写一段段辉煌战绩。

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名将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想要成为一代名将,需要勇气、智慧、忍耐和远见,但更重要的是——忠义之志。正是这份忠义,救了他的性命;也正是这份忠义,让他日后得以施展才华,名垂青史。

拥立代王

李渊端坐在长安宫殿之中,思绪正盘旋在如何夺取天下的棋局上,思考着下一步该如何落子。

自从进入长安以来,不断有人建议他干脆废黜杨侑,直接称帝。然而,李渊并非急功近利之人,他深知眼下还不是登基称帝的最佳时机。尽管身处权力的核心地带,却也如同置身于重重包围之中。隋朝虽然名义尚存,但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天下早已不归杨氏所有。

在李渊周围,势力林立:西有薛举,北有刘武周,东有窦建德、李密、王世充,南有萧铣、杜伏威等豪强割据一方。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若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各方势力的联合反对。

试想,大家的目标都是长安,别人在外浴血奋战,你却坐享其成占据长安还不满足,竟要称帝?这无异于是自找麻烦。

一旦局势失控,李渊或许真不如当初安守晋阳,过那安稳日子来得实在。

帝王的梦想,是无数人心中的渴望,但最终能够实现的只能有一人。在这条通往皇权的道路上,必须击败所有对手,过程注定曲折艰难,稍有差池便可能满盘皆输。

所谓“枪打出头鸟”,即便有能力也不宜过早显露锋芒。

因此,目前称帝的条件尚未成熟。更何况,李渊起兵时打出的旗号是“拥护代王,讨伐杨广”,若此时背弃誓言,岂非失信于天下?然而,他的终极目标始终是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在此之前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种策略。

既然无法立刻掌握绝对权力,那就以退为进,逐步逼近那个梦想中的巅峰。

李渊的第一步棋是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此举与四百多年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如出一辙,历史的相似性再次显现。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将年仅十三岁的杨侑迎入大兴殿,在群臣高呼“吾皇万岁”的声浪中,将其推上皇位,改元义宁,史称隋恭帝。与此同时,李渊被任命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并晋封为唐王。

这一系列安排实为李渊的第二步策略。自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皇帝一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在分裂时期,如三国、南北朝,虽有多个政权并存,彼此也相互承认,但人们普遍认为最终统一后只能有一位皇帝。因此,“王”便成为仅次于皇帝的爵位。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虽然皇帝与皇帝无法共存,但皇帝与王却可以并立,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为李渊日后夺取皇权提供了过渡性的政治空间。

换句话说:你要是称帝,我心里不太舒服。如果你只是称王,那还勉强可以接受。

所以在当时,窦建德势力虽大,也只是自封为长乐王;萧铣占据江南广袤之地,也只是称梁王;就连李密,也不过是称魏公而已。

因为一旦称帝,就等于把自己摆在了众人攻击的靶心上。而“王”这个称号,则可以看作是迈向帝位的一个台阶。再进一步,就是皇帝了。

对李渊来说,杨侑不过是个小孩子,如果不听话,罚站、留校都是可以的。只要他一板起脸来,杨侑肯定害怕。所以,“王”这个头衔对于李渊而言,实际上已经等同于皇帝。

这样一来,既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又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岂不是两全其美?从眼前来看,确实如此。但问题是,这种局面又能维持多久呢?

转机很快出现了。而这转折点,完全是因为一个人的去世。随着他的离世,局势发生了变化,历史也迎来了新的方向。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遇害!

这一刻,彻底改变了天下的格局。

来源:诗情画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