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赤水乡:一座水库,改变一个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7:37 2

摘要:浙江省宁波市原有一个乡制:赤水乡,包括周公宅、外岸、里岸、年泥墩、翻身、天雷坑、黄岩头、字丰、茅镬、低坪、上横、姜家山、直岙、陶坑、乌坑、箭峰等村落,连绵群山之间,风光优美。

浙江省宁波市原有一个乡制:赤水乡,包括周公宅、外岸、里岸、年泥墩、翻身、天雷坑、黄岩头、字丰、茅镬、低坪、上横、姜家山、直岙、陶坑、乌坑、箭峰等村落,连绵群山之间,风光优美。

赤水之名,缘于宋徽宗赵佶的御笔题字:“丹山赤水”。

这一带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与宋皇的题字非常应景。

1992年,赤水乡并入章水镇。

2003年2月18日,宁波市正式动工开建周公宅水库,2006年4月下闸蓄水,坝址位于原赤水乡政府所在的周公宅村,故名周公宅水库。

高峡出平湖,与下游的皎口水库形成了梯级调度模式,成为了宁波的重要饮用水源,并称宁波人民的两个大水缸。

水库建设期间和建成之后,淹没区和沿岸村庄陆续拆离家园,二十多年岁月变迁,原赤水乡区域已有翻天覆地之改变。

一座水库,改变了一个乡。

水库大坝所在地的周公宅村,村民并不姓周,姓陈。

陈氏原居龙观乡后隆村,后分迁鄞江等地,明代末年,陈信中携家小迁居而来筑宅定居,相传陈信中奢酒,又说地形似酒瓮,因此初名“酒瓮宅”,后人谐音而名:周公宅。

原赤水乡中学和热闹的老街,留下了原赤水乡人民永远的记忆。

在过往的漫长岁月里,山区村民的竹木等农产品通过水路运送出山,周公宅村旁的溪畔有个小码头,人们为了节省场地,堆放产品时都约定成俗排列整齐,山岭故名排齐岭。

水库建成蓄水后,排齐岭成为了伸向水库中央的一座小半岛,这也是周公宅水库的显著特征。

2003年春节后,周公宅水库移民区域内的村民陆续拆离家园,那年春节也是移民区村民在老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既有即将乔迁新居的喜庆与热闹,也有即将离开故土的不舍与依恋。

周公宅村民搬迁至洞桥镇沙港口,村庄名字仍叫:周公宅村。

周公宅水库的水源,由两条溪流相汇而成,主流发源于余姚市四明山镇唐田村一带,源远流长,汇聚诸多溪流,水量较大,当地人称为大溪。

沿岸原有外岸、里岸、茅镬等村落,溪畔外侧的村落叫外岸,绕过山头里面的村落就是里岸村,里外两村合称箭俨村,也称为箭岸村。

箭俨村民姓徐,明代万历年间从下游的杜岙村分迁而来,七子分家居于外岸和里岸。

两村之间有一座桥跨越大溪的石拱桥,名叫箭岸桥,村庄遗址和桥都已永远淹没于水下。

外岸村民迁居至栎社星光新村,里岸村民迁居到古林镇西洋港村。

周公宅水库的另一条支流发源于海曙区、奉化区、余姚市交界的商量岗、黄泥浆岗一带,自南而来,称为陶坑溪。

沿线原有乌坑、陶坑、直岙、姜家山等村落,周公宅水库建设期间,沿线村庄全部移民,1977年通车的进村公路被阻断,古村遗址成了回不去的故园,从此成为了宁波的无人区。

村庄遗址按照林场管理模式,种植了树木,如今参天成林,成为了宁波的户外徒步天堂。

乌坑村地处东西走向的峡谷中,地形狭窄,村民沿溪而居,小桥众多,村民不姓乌,姓陈,从周公宅村分迁而来。

群山环抱的峡谷之中,日照光线少,总给人乌黑阴暗、乌漆麻黑的感觉,故名乌坑村。

解放前,乌坑村只有十多户人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有七十多户,两百多人。

2003年春节后,乌坑村民陆续迁移至古林镇葑里村乌坑新村,寂寞山谷,再无人语声。

陶坑村,包括外陶坑和里陶坑两个村落,地处陶坑溪之里外,沿溪两岸曾经野桃成林,因此原名桃坑村。

1950年,桃坑村名更改为“陶坑村”,有陶冶人才之意。

陶坑村民不姓陶,从周公宅村分迁而来的陈姓人家最多,另有潘、王、张、竺、沈等八姓共居。

2003年春节后,陶坑村民陆续搬迁至集士港镇新庙跟村陶坑新村。

外陶坑的幸福桥,是陶坑村的地标,建成于1974年,村民从台州请来石匠师傅,设计、采石、筑砌而成。

桥上的“幸福桥”三字,是当时的村干部陈庆茂题写。

半个世纪的风雨与洪水冲击,幸福桥至今寂寞留山中。

2021年5月18日,宁波市启动了四明山区“146”路网工程,重点工程包括,从龙观乡铜坑村打通2090米的一号铜坑隧道,穿越南峰岗至外陶坑,建全长735米的大桥跨越陶坑溪,再穿越2997米的二号万井山乌岩尖隧道,从茅镬古树群对面的低坪电站出口,与蜜北线、细北线公路相通,宁波陶坑溪沿线,自然风貌将再次发生改变。

无人区秘境风光,徒步天堂,必成宁波网红地。

陶坑上游,有一条小溪发源于铁钯头岭,自西而来,原有汪、卢二姓村民居于山岙中,汪氏从横街大雷迁此居住,卢氏从余姚市四明山镇北溪村分迁而至,所居山谷比较直,故名直岙。

曾经也是一个热闹而兴盛的山村,避世而居,远离尘世喧嚣,少与外界往来,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2003年春节后,直岙村民搬迁至鄞江镇下吕家村。

直岙村房屋拆毁后的遗址,种植了油桐树,每年四月油桐花开,素雅烂漫,寂寞山谷,孤芳自赏,台阶路,石板桥,小溪流淌,小径幽长,仿佛进入了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

静坐石阶路,梦回童年时光。

陶坑溪峡谷的尽头,就是姜家山村遗址,地处商量岗北麓,村民不姓姜,多姓应。

两三百年前,应姓人家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避难逃隐于此,后来又有朱姓、龚姓人家迁入,渐成大村落,这里曾是姜姓官僚的封地,故名姜家山村。

人们世代隐居深山之中,靠山吃山,少与外界来往,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怡然自得。

2003年春节后,姜家山村民也迁居于鄞江镇下吕家村。

姜家山村口的那座溪上石板桥,是姜家山的地标,翻山越岭而来的驴友都喜爱在此停留拍照。

小桥流水,枯藤老树,鸟语野花香,世外桃源,只是没有了人家,一切都换了模样。

周公宅水库东岸,海曙区章水镇和龙观乡交界地带,群峰连绵,最高峰雪头岗海拔799米,突出于起伏的群山之间,冬季下雪时最先积雪,故名雪头岗。

附近山坡上原有山村人家分布,山峰险峻如箭头,故名箭峰村,又说箭射上去到头就是村,因此早期又叫箭路头村。

箭峰村民多姓林,原居福建霞浦,唐末避黄巢起义之乱,迁居浙江黄岩,再迁仙居断桥,两百年前再分迁隐居于箭峰之上,以伐薪烧炭为生,逐渐形成了箭路头、上茅湾、下茅湾、葡萄树湾、相子湾、沙山、盛岩等村落,并称箭峰村,兴盛时曾有人家一百多户。

上世纪六十年代,雪头岗建设了宁波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台址由时任宁波军分区司令张囯斌多次上山实地考察后选定,建成后由男性工作人员轮流值守、运行。

八十年代,国际形势趋向和平,战备设施都被废弃闲置,如今的雪头岗上建有通讯信号塔。

2014年,政府实施“高山移民”工程,箭峰村整体搬迁至章水镇中学旁边的箭峰新村,山上的古村落从此消失。

2020年,箭峰村属地和周公宅水库西岸遥遥相望的低坪村合并为箭坪村。

如今的箭峰村,仅有一位老太太留守在山上,以养鸡、养蜂为生,特别是散养于山上的鸡,皆属纯正的土鸡蛋与肉。

周公宅水库建设期间,沿溪而行的蜜北线公路被阻断,水库蓄水后,原本跨越陶坑溪的解放桥,也永没于水底。

蜜北线公路从细岭村改走细北线盘山而上,路边的村庄就是章水镇赤水村,2004年由翻身、年泥墩、天雷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为了纪念原有的赤水乡,村庄故名赤水村。

2018年12月,年泥墩自然村87户村民,车姓人家,实现了高山移民,拆迁至章水镇樟桂园小区。

年泥墩村庄遗址路边的观光平台,建成于2017年,称为华光台,是赤水村的地标,也是进入四明山的停留打卡站,视野辽阔,可眺望周公宅水库,四明风光旖旎绵延。

赤水村的村委驻地在翻身自然村,解放前名叫修节岭村,名称来源于守节尽孝的传说。

清代乾隆年间,村里有一位称作“珍珠”的方姓女子,18岁不幸丧夫,一直守节持家至老,悉心侍奉公婆,传为佳话。

乾隆帝赐“清标彤馆”、“节动天听”两块匾额,村庄故名修节岭村,解放后更名为翻身村,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徐姓、马姓等村民共居一村,其中徐姓村民最多,从山脚谷地中的杜岙村分迁而来。

如今村庄已经实现了新村改造,并且从周公宅水库引水至村庄,成为了宜居的美丽山村。

翻身村,成了原赤水乡区域内原址改造继续留在山区的唯一村庄。

继续前行就到了新四军四明山南部红色纪念园,因势造型,若长龙,蜿蜒于山巅,与山水相融,也是四明山区的一处显著地标,既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又成了旅行中途停留站,可在此回望四明山区曾经的战火风云,亦可眺望周公宅水库和四明风光相得益彰。

过了红色纪念园,经过赤水村的天雷坑自然村,细北线公路从村中穿过,将村庄一分为二,地势狭窄,村民也是从杜岙村分迁而来的徐姓人家,即将实现高山移民搬迁至章水镇。

继续前行,路分两岔,右转细夹线公路,就到了章水镇字岩下村,2004年由黄岩头和字丰两村合并而成。

2022年,整村移民,村民已经迁移至山下的章水镇馨桂园字岩下新村。

村内人去屋空,落寞冷清。

黄岩头村民姓徐,也从杜岙村分迁而来,村庄依山而建。

字丰和黄岩头两个村庄的村民都已迁走,但是房屋仍未拆毁。

村庄原址未来将做啥用途?村民也说不清楚。

房屋不拆,乡村的气息就在。

不重蹈茅镬古村的覆辙,就是幸事一桩。

从黄岩头村前的山头向下俯瞰,周公宅水库的尽头,茅镬大桥横跨两岸,大溪绕转,地形像极了金沙江第一湾,形似希腊字母“Ω”,因此也称为欧米茄大拐弯。

最佳观赏点就在黄岩头村的山头上,适合建设观景平台、民宿和露天游泳池,但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是个难题。

字岩下村的字丰自然村,村民多姓戴,先祖在清代康熙年间从鄞县黄古林戴家迁此居住,渐成大村落,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村子山岗的竹林中掩藏着一块巨大岩石,村民们称之为“屏风岩”,岩壁上依稀有字,因此称为“字岩”,岩下的村庄故名字岩下村,解放后更名为字丰村,直至2004年并村时重新启用“字岩下”村名。

村内两棵相依的古银杏树,树龄逾千年,都是雄树,从不结果实,因此称为银杏兄弟,是四明山区最古老的银杏树,突兀于村中,自成一景,是字丰村的村树,见树知村。

每年秋天银杏叶黄时,黄得抢眼,惊艳了秋天和整座山,被誉为“四明山树神”。

返回细北线公路继续前行就到了茅镬古树群公园,地处周公宅水库的尽头,龙尖头山坡上,原本是茅镬古村所在地。

村民都姓严,是汉代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从余姚迁居杖锡化桃村,400多年前再分迁至茅镬,茅镬古村因古树群而闻名,因为村中立有禁伐碑。

2012年,茅镬古村拆迁,村民大多安置于洞桥镇茅镬新村。

古村拆迁后,原址开辟成为了茅镬古树群公园,金钱松、银杏、榧树、枫香等树种,深秋时节,茅镬就是一个绚烂的彩色世界,宁波市内的第一赏秋胜地。

非常遗憾,茅镬古村拆迁后,只剩下了树,没有了人家和烟火气,风景和树,就少了灵魂。

如果茅镬古村当年人迁走,屋不拆,完全可与全国闻名的塔川秋色、篁岭秋色、石城秋色相媲美,那该有多美好。

继续前行过茅镬大桥后左转蜜北线公路,穿越万井山乌岩尖的隧道出口就在路边上,预计2026年打通隧道,由此将诞生一条进入四明山核心区域的捷径,期待早日建成通车。

继续盘山而上,看到“低坪村”路村,右转可至低坪村。

村民大多也姓严,大约180年前,清朝道光年间,从对岸的茅镬古村分迁而来,逐渐发族,形成了外厂和里厂两个村落,“厂”字是象形文字,最早写作“丆”,意指山石之厓岩,岩下住人,以岩为家,避世隐居之地。

人们通常把“丆”字写成了“厂”字,外厂、里厂,就是这样的偏僻而隐秘之地,地处半山台地上,合称低坪村,人们靠山吃山,隐世而独立。

低坪村即将实现整体高山移民,村民将迁移至章水镇,谈及搬迁之事,村民都充满了期待,也略有遗憾,进入城镇后,将彻底告别山村生活,再也不能放养鸡,也无地可种蔬菜。

漫步村中,依稀可见曾经的炊烟袅袅、人间烟火与乡愁缠绕,曾经的避世隐居之地,终将复归自然。

回到蜜北线公路前行,看到“上横”路标时左转,公路的尽头就是上横村遗址。

四面环山的小山岙,远离尘世喧嚣,仿佛一梦入桃源。

村民多姓张,原居福建,北迁经仙居、义乌等地,再迁徙而至万井山,逐渐成村。

八九十年代是农村最为兴盛的时期,上横村已有三四十户人家,百余人温馨而热闹。

2015年,上横村实现了高山移民,村民整体搬迁至章水镇。

2020年,包括上横村在内的低坪村属地,与周公宅水库东岸的箭峰村合并为箭坪村。

上横村民搬迁后,古村房屋被拆除,恢复为田,由中医专家姜礼洋带领团队开辟成了“海艾育苗基地”。

上横村原址如今仅有一对老年夫妻留守村中,负责看管山林,养蜂养鸡,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世无争,鸡犬成群。

漫步村庄遗址,依稀可见曾经的热闹与兴盛。

从周公宅水库流出的清清之水,惠泽宁波千家万户。

水库淹没区及沿岸的原赤水乡区域,如今仅有赤水村还将继续留在高山之上,其余村庄皆全部移民下山。

一座水库,改变了一个乡。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如水,流淌不息。

世间万物,变化不止。

谁又知,未来世界,会是如何模样!

来源:颖之星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