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古时期,尧、舜、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垣曲归属冀州,就此融入华夏文明的初始版图,成为文明曙光映照之地。商周时期,这里被称作“宣方”,虽地处中原纷争的边缘,却也在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悄然发展 。
垣曲县
,隶属山西省运城市;位于黄河北岸,中条山北部;山西省南端,运城市东北隅。
上古时期,尧、舜、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垣曲归属冀州,就此融入华夏文明的初始版图,成为文明曙光映照之地。商周时期,这里被称作“宣方”,虽地处中原纷争的边缘,却也在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悄然发展 。
公元前475年,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垣曲归属于魏国。魏武侯二年(公元前386年),因境内王屋山山势蜿蜒,如垣墙般环绕,此地正式设立王垣县,隶属于河东郡,开启了其作为独立行政区域的篇章,在诸侯争霸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
秦汉时期,垣曲地区在大一统的格局下稳定发展。秦朝时,此地仍称垣县,属河东郡,是秦王朝巩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重要节点;西汉延续旧称,保持着区域的稳定与发展;东汉时期,垣县更名为东垣,依旧是河东郡的重要属县,见证了中原王朝的兴衰起伏,承载着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使命。
进入魏晋南北朝这一动荡时期,垣曲的行政区划与名称如风中浮萍,频繁变更。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东垣改名为白水县,并设立邵上郡,成为区域政治中心;孝昌年间(公元525 - 527年),行政区划再次调整,清廉县从白水县中析出,邵上郡改为邵郡 。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白水县变身亳城县,邵郡升级为邵州,治所迁至亳城县(今古城),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枢纽;北周时期,又新置蒲原县,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地区的行政格局,各方势力在此博弈,文化相互交融。
隋唐五代时期,垣曲的命运与中原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邵州被废,垣曲县整合周边区域,清廉、蒲原等县并入,统称垣县,划归绛郡管辖,在大一统的隋朝治理体系下稳步发展。唐朝建立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恢复清廉县,邵原郡改为邵州;此后数十年间,垣县在绛州、洛州、陕州之间多次变更隶属关系,反映出唐朝行政区划的调整与政治格局的变化 。五代时期,垣县隶属绛州,虽历经朝代更迭,但始终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乱世中顽强存续,成为中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宋辽金西夏时期,垣曲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历史变革。北宋初年,垣县正式改名为垣曲县,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寓意着“周围皆山,中垣如曲”,生动描绘了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此后,垣曲县属绛州,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垣曲县归属翼州,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了新的文化元素,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元明清三代,垣曲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下不断发展演变。元朝时期,垣曲属绛州,隶平阳路,虽在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曾短暂并入绛县,但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很快恢复建制,继续作为地方行政单元发挥重要作用。明朝时,垣曲属于平阳府,隶山西布政司,在明朝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垣曲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发展农业、手工业,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垣曲县属解州;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又改属绛州,隶山西布政司,在清朝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垣曲县不断适应新的管理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地域文化的繁荣。
中华民国时期,垣曲的历史进程受到时代浪潮的深刻影响。民国三年(1914年),垣曲属河东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河东道后,垣曲直属于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1942年8月14日,垣曲县抗日政府成立,属太岳行署第四专署;1943年2月,垣曲县部分地区组成垣南县,属太岳行署第三专署,两县军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顽强抵抗,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垣曲县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1950年,垣曲属运城专区;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垣曲随之归属晋南专区;1972年,晋南专区重新拆分,垣曲回归运城地区。2000年,运城地区撤地设市,垣曲县成为运城市下辖县之一,自此,垣曲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崭新历史,迈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进入21世纪,垣曲县以独特的资源禀赋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与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依托境内储量丰富的铜矿资源,当地构建起从采矿、选矿到冶炼的完整产业链,华北地区重要的铜产业基地地位愈发稳固;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光伏电站如璀璨星河般遍布山野,风力发电机在山巅徐徐转动,清洁能源正逐步改写县域经济版图。
在生态建设领域,垣曲以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守护着华北地区最后的原始森林与珍稀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区内,华北豹、原麝等濒危物种的踪迹重现,青冈林、连香树群落生机盎然,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鲜活样本。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则如镶嵌在黄河之畔的绿宝石,通过湿地修复工程,构建起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冬季,上万只天鹅、白鹭在此栖息,与黄土高原的壮阔地貌相映成趣。
文旅融合浪潮中,垣曲深挖"舜乡故里"文化IP,打造出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依托"天下第一舜都"的历史底蕴,举办国际舜文化研讨会,让远古文明焕发新生;地窨院民俗村以"地下四合院"的独特民居形态,吸引八方游客探秘黄土高原的建筑智慧;历山七十二混沟徒步线路入选全国经典徒步路线,将原始森林的野性魅力与户外运动热潮完美结合。
如今的垣曲,正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在产业转型的阵痛中破茧成蝶,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木上稳健前行。古老的城墙遗址与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交相辉映,千年舜文化与新时代奋斗精神深度交融,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小城,正以昂扬的姿态,在黄河之滨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
附:垣曲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承载着当地数千年的文明,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1.古遗址类:垣曲商城遗址
是商代早期城址,位于王茅镇黄河北岸高台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形状略呈梯形,周长1470米 ,总面积13万平方米。西、南两面墙有双道夹墙,西墙外还有护城壕。城内布局清晰,中部偏东是宫殿区,由多座夯土台基组成,被宫城墙环绕;东南部为居民区,有大量窖穴、灰坑和少量房屋基址、墓葬;西南部是制陶手工业作坊区,有圆形竖穴窑。该遗址出土了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为研究商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对了解商代前期文明意义重大 。此外,允河和亳清河两岸河旁阶地上还散布着许多原始文化遗址,如古城东关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庙底沟二期及龙山文化遗存,西关的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等,展现了垣曲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的人类活动轨迹与文化发展脉络。
2.历史传说与文化:垣曲被认为是帝舜
故里,境内有关帝舜的传说故事众多且流传久远。历山镇诸冯村、神后村等地,是传说中舜帝生活过的地方,诸多地名沿用至今,如历山镇街道南北二门的明万历年匾额上写着“古负夏”和“帝舜故里”。据当地传说和学者研究,舜在垣曲创造了孝道文化、制陶文化、农耕文化等八大文化,他的生平活动遗迹遍布垣曲。舜王庙祭祀文化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垣曲县舜文化研究会也挖掘整理出大量舜文化相关资料,编撰了《舜文化研究》杂志,出版《舜文化系列丛书》,在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获得高度认可 。
3.古建筑与碑刻:虽历经岁月沧桑,垣曲仍留存一些古建筑和碑刻。如亳城遗址保留有一尊“殷商烈祖成汤圣王亳城故都”
的元代碑刻,虽亳城故都昔日辉煌不再,但碑刻见证着历史的厚重。汤圣庙也是垣曲县文物保护单位,虽部分建筑有所破损,但整体格局仍在,每年三月初一有庙会,传承着当地的民俗文化 。这些古建筑与碑刻承载着历史记忆,是研究当地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的重要依据。
4.非物质文化遗产:垣曲炒琪
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面食制作技艺,用观音土磨成面面土,烧沸腾后加入棋子豆炒制,无油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是碱性食物,有原味、花椒、茴香等多种口味,越嚼越香,不仅是特色美食,还反映了当地传统饮食文化。此外,垣曲还有面塑、西石霸王鞭
等非遗项目,面塑传承人张登民的作品栩栩如生,不开裂、不发霉、不变形;西石霸王鞭则常在各类文化活动中演出,展现出垣曲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来源:淡泊史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