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坛聚焦艾滋病检测与诊断的最新进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姚均研究员的报告《HIV-1 DNA检测在艾滋病诊断中的应用》让我印象深刻。他详细介绍了HIV-1的逆转录机制,强调了前病毒DNA检测在早期筛查、补充实验及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HIV暴露
参加第十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参会日记三
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珠海 晴
今天,第十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进入第三天,全天安排了多个分论坛,我有幸参与其中几场,收获颇丰。以下是我今日的参会总结。
艾滋病检测与诊断分论坛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C座大湾区6厅
论坛聚焦艾滋病检测与诊断的最新进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姚均研究员的报告《HIV-1 DNA检测在艾滋病诊断中的应用》让我印象深刻。他详细介绍了HIV-1的逆转录机制,强调了前病毒DNA检测在早期筛查、补充实验及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HIV暴露儿童的早期诊断。这一技术有望显著提高艾滋病的确诊率,减少漏诊。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蒋均副主任医师的报告《浙江省不同活跃度中老年HIV分子传播簇特征分析比较》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通过分子传播簇分析揭示了中老年HIV感染的活跃度特征。研究发现,高活跃度分子簇可作为区域中老年人艾滋病聚集性传播的预警指标,为制定精准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姝博士的《HIV核酸检测促进感染者早期发现及新近感染判断研究》则聚焦核酸检测在艾滋病防控中的应用。她指出,病毒载量检测可显著缩短窗口期,提高早期诊断率,并在新近感染判定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在老年病例中更具优势。
消除母婴传播分论坛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C座大湾区1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许宗余主任在开幕式上强调了消除母婴传播的紧迫性,呼吁以实际行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中心王爱玲主任医师的报告《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评估与思考》详细介绍了我国在消除母婴传播方面的政策框架和评估工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黄小娜专家则从全球视角梳理了妇幼健康相关指标,强调了中国在消除母婴传播方面的贡献。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温济英主任医师的《消除母婴传播中的产科实践》分享了医院的具体实践,包括信息化追踪、高危妊娠管理、反歧视文化建设等,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艾滋病诊疗质量控制管理分论坛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C座大湾区2厅
在艾滋病诊疗质量控制管理分论坛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朱彪主任医师的报告《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艾滋病诊治医疗质量控制的思考》引发了广泛讨论。他指出,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复杂,需通过全流程质量控制提升诊疗水平。
圆桌讨论环节中,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局胡洲副局长强调了全流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蔡卫平主任医师则提出简化诊疗流程、加强县级医院考核的建议。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医院高勇副院长则分享了智慧医疗和同伴教育的经验,强调多学科参与的重要性。
艾滋病治疗与药物预防分论坛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C座大湾区3厅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龙海主任医师的报告《健康生态学模型视角下贵州省成人HIV/AIDS患者初始抗病毒治疗脱失影响因素研究与示范》从健康生态学模型出发,分析了初始抗病毒治疗脱失的原因。他建议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随访管理,提高服药依从性。
艾滋病预防干预与健康教育分论坛
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C座大湾区4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徐杰研究员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技术策略进展及其示范应用》系统分析了预防干预技术策略,强调了精细化干预的重要性。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艳主任医师的《广东省MSM人群HIV新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探索》则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不同检测策略的效力,为MSM人群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罗思童副教授的《网购PrEP人群服药依从性监测及干预》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镇主任医师的《基于用户需求的HIV防控小程序开发与评估》则分别从数字化干预工具和智能平台的角度,为艾滋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今日的参会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艾滋病防控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合作。从检测诊断到治疗管理,从母婴传播到预防干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作为泸州市红丝带爱心协会的一员,我将把今日所学带回泸州,为推动当地的艾滋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夜幕降临,珠海的晚风轻拂,但心中的热情未减。明天是大会闭幕式,期待继续汲取前沿智慧,为泸州的防艾事业注入新动力!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