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泽东题词“与时并进”的历史意义(毛主席题字10)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06:00 2

摘要:在陕北高原的沟壑深处,一段关于文艺与时代的对话穿越时空而来。1947年深秋,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至佳县时,这座黄土坡上的小城正经历着历史的特殊时刻。在张家坪村的一孔窑洞里,面对当地群众剧团提出的题词请求,这位以“窑洞对”闻名的革命家挥毫写下“与时并进”

毛泽东题词”与时并进“

在陕北高原的沟壑深处,一段关于文艺与时代的对话穿越时空而来。1947年深秋,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至佳县时,这座黄土坡上的小城正经历着历史的特殊时刻。在张家坪村的一孔窑洞里,面对当地群众剧团提出的题词请求,这位以“窑洞对”闻名的革命家挥毫写下“与时并进”四个大字,为战争年代的文艺工作标注出新的历史坐标。

此时的陕北正处于战略转折的关键期。胡宗南部队虽已撤离,但战争阴云仍笼罩着这片土地。佳县作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重要节点,不仅见证着军事斗争的战略智慧,更孕育着文化建设的深层思考。当地群众剧团自1944年成立以来,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剧目送进田间地头,用民间小调改编的《打石门塄》鼓舞着支前热情。这种扎根泥土的文艺实践,恰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相呼应。

题词当日的场景至今仍被当地老人传述:剧团骨干们捧着连夜赶制的粗布题词簿,在窑洞前的枣树下忐忑等待。毛泽东详细询问剧团演出情况后,特意踱步至院中磨盘前,就着石面挥毫泼墨。这个细节耐人寻味——在临时当作书案的农家器具上,革命领袖用最朴素的姿态完成了一次历史书写。墨迹未干的宣纸被剧团视为至宝,连夜裱糊成六尺中堂,从此成为每场演出的精神图腾。

这四个字的深意远超寻常勉励。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全面反攻,毛泽东在佳县期间不仅指挥着西北战场,更在窑洞中写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与时并进”的题词恰与此间完成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形成思想共振,展现出政治军事斗争与文化建设的同步推进。群众剧团随即编排《送郎参军》《保卫胜利果实》等新剧目,将“与时并进”的理念转化为具体文艺实践。

历史总在特定时空留下意味深长的印记。佳县神泉堡的崖壁上,至今保留着毛泽东同期题写的“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与“与时并进”形成双重精神坐标。前者彰显根本立场,后者昭示前行方向,共同勾勒出那个特殊年代的价值图谱。当剧团演员们背着这道题词转战乡野时,他们不仅传播着革命文艺,更成为移动的文化路标,在黄土地上书写着动态的历史。

七十六载光阴流转,泛黄的宣纸早已成为博物馆的珍藏,但宣纸上的墨韵仍在时光长河中流淌。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建设,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征程,“与时并进”始终是破解时代命题的文化密码。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艺创造既要深扎时代土壤,又要超越具体时空;既要回应现实需求,更要引领精神向度。就像当年那些穿梭在黄土沟壑间的红色文艺轻骑,他们的价值不在于留下多少传世佳作,而在于用艺术形式架起了通向未来的桥梁。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重访这段历史别有深意。当虚拟与现实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文艺工作者如何把握“时”与“进”的辩证关系?或许答案就藏在陕北高原的黄土褶皱里——在永远向着时代敞开的胸怀间,在始终与人民同频共振的脉搏中。那个秋日的墨香,依然在提醒后来者:唯有将双脚扎进大地,才能触摸时代的体温;唯有与历史同向而行,才能谱写真正动人的乐章。

来源:视角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