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老年患者的“眼睛”“耳朵”“拐杖”(退病录·走近医务社工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5:09 2

摘要: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中心一病区,几位穿着红马甲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穿梭在等待区,不停地询问着。尤其看到老人,她们就凑上前去,问有没有家人陪同,了不了解流程。

本报记者 熊 建

图为医务社工为老年患者梳理检查单。 北京同仁医院供图

“有第一次来打针的患者吗?”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中心一病区,几位穿着红马甲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穿梭在等待区,不停地询问着。尤其看到老人,她们就凑上前去,问有没有家人陪同,了不了解流程。

面对一些患者的提问,她们对答如流。

“做完手术第二天能出门吗?太阳照到没事吧?”“可以出门的,注意别沾水就行。”

“今天做手术,明天能复查吗?”“一般是第二天上午复查,地点在外面那个诊室。”

“出院手续在哪儿办?”“出门买东西,还能进来吗?”……

短短15分钟,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们回答了不同患者的十几个问题,直到广播开始叫号通知患者进手术间。这时,她们又来到手术间门口,帮着维持秩序,看到一个人来就诊不方便穿手术服的情况,就上前帮一把。

“基于医务社工的专业优势,我们实施了‘爱暮同行’项目,探索建立了‘医务社工+志愿者’的老年眼科患者陪诊模式,让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做他们的‘眼睛’‘耳朵’‘拐杖’。”北京同仁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社工部)高级政工师韩霜雪说,“比如,来白内障中心分诊台咨询的老年患者,只要是超过80岁,或者超过60岁夫妻陪伴以及独自就诊的,医院专职医务社工和社会志愿者都会主动提供陪诊服务,让老年群体感受到医院的关注、关怀、关爱。”

一次暖心的服务

在人潮中,两位老人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这是87岁的张华(化名)在92岁的老伴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就诊。

这时,“爱暮同行”的志愿者王继英,一下子注意到了两位老人,走上前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这个雪中送炭的举动,让两位老人感动不已。王继英帮助老人到综合窗口挂号、买病历本,去做视力检查,最后把老人送到医生诊室门口。

张华特别高兴,说:“我们在医院这里走着走着就迷糊了,得亏有小王的陪伴,才让我们能顺利就诊。”经过医生检查后,张华被确诊为白内障,需要手术治疗。

只要还在医院,服务就不会停止。

之后,王继英又协助张华梳理检查项目、检查流程,进行血尿检查、眼压检查、心电图和眼科检查,确保老人的检查项目无遗漏。虽然王继英志愿服务的时间已经到了,整个上午也没来得及喝口水,但她放不下心,一直伴随他们到打印出检查结果,还帮助他们梳理出第二天眼科术前会诊和预约手术的就诊流程。老人记忆力不好,王继英就一字一句记录在服务单上。

在协助张华检查报到排队时,王继英听到两位老人对话说:“年龄大了,很多新东西学习得慢。”于是,她协助两位老人完成了其他需要预约的眼科检查项目,并与医生沟通,完成了术前会诊和手术预约。

到了张华进行手术的那天,王继英继续陪诊,指引他们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然后,讲解手术流程,减轻张华的术前紧张和焦虑。

前前后后,王继英进行了4次深度陪诊。就诊过程中,张华表达了很多就医过程中的无奈和挫败,而王继英每一次都细心安慰,耐心指引,总是说:“不着急,慢慢来。”

术后,两位老人特地到服务台表达感谢:“多亏了小王,要不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

王继英则表示,能够服务两位老人,感觉特别自豪和骄傲。说完,她继续健步如飞忙前忙后,进行下一轮帮助和陪诊,丝毫看不出她自己也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

这件事是同仁医院推进医务社工工作的一个缩影。“社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医疗服务、彰显医学人文、促进医患和谐、实现医学模式转型的务实举措。”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农定国说,“医院党委将医学人文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社工团队立足患者实际、医院实际、社会工作实际,系统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志愿服务机制与参与式治理理念,聚焦医疗卫生行业自下而上基层治理实践,努力提升医疗服务的温度与效率。”

一种暖心的考虑

陈继艳从事医务社工快20年了,她非常清楚老年患者的难处和需求。

“比如,在白内障诊疗门诊,规范的双眼诊疗流程,需要术前检查、内科会诊、手术及复查等多个程序;而且要一只眼一只眼的进行诊疗。这样的就医流程,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走下来非常不容易。”陈继艳说。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减退,视力不清,听力减退,腿脚不灵活,记忆力减退;其次,不熟悉门诊检查和科室的布局;第三,‘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给他们就医带来诸多挑战,使得每次就医之旅都困难重重,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挫败感。”陈继艳说。“大部分老年人不愿麻烦子女孙辈,我们在门诊常常看到很多老人独自就诊,或者白发苍苍的夫妻相伴前来就诊。”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日间手术中心一病区护士长肖瑶表示,原本病区计划开发一种AI系统,让患者通过它来知晓流程性的环节,但是经过调研,发现很多老年患者并不熟悉这种智慧化系统,他们更愿意有人当面告知。

针对这种痛点,北京同仁医院的“爱暮同行”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由一群热心积极、阳光灿烂的健康老人组成。“爱”即“EYE”谐音,意指关心关爱,“暮”即老人,“同行”指同仁同心,仁者爱人,“爱暮同行”即志愿者关心关爱老年眼科患者,与患者并肩同行。

肖瑶表示,中心每天要面对大量患者。“在患者多、节奏快的情况下,每个患者的打药种类都不相同。我们一天大概需要打七八种药,重点关注药物的领用、分配、使用,全力保障患者安全。”她说,很多患者是第一次进行注射,就医流程不熟悉、眼内注药带来的紧张等,都会引起焦虑情绪;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主动走到患者身边,进行指引、讲解、帮助,真正成为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

“来医院的,不管是家属,还是患者,多少都有点蒙。”志愿者韩佳说,“我们能帮上的虽然不太多,但是面对患者和家属焦虑的心情,我们能及时给予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有人在关注、在帮助的,这样他们会感受到温暖。”

“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幕后英雄,他们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关爱为核心,通过细心的服务、热情的陪伴和积极的态度,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支持,同时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韩霜雪说。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