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扎实推进全县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近日,县委网信办、县教育局组织开展了“E路成长·文明护航”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
为扎实推进全县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近日,县委网信办、县教育局组织开展了“E路成长·文明护航”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
活动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截止目前活动共收到绘画、音视频、诗歌散文等作品500余件。经过层层筛选,评选出了一批突出主题、紧扣主线、创意新颖、内容扎实的优秀作品,即日起进行展播,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点赞分享。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网文作品。
《在数字原野上播种文明之花》
北苏镇初级中学:赵伟宏
当春日的暖阳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我看见学生年轻的脸庞映着屏幕微光,指尖在虚拟与现实间轻盈跳跃。作为陪伴学生成长的语文老师,我既欣喜于他们驾驭数字浪潮的从容,又忧虑于网络丛林中暗藏的荆棘。今天,让我们共同翻开这本无形的书卷,在数字原野上播种文明的种子。
一、守好心灵的"数字长城"
去年深秋,邻班的语文课代表在作文里写下这样的困惑:"当我在评论区看见辱骂英雄的言论时,手中的键盘突然变得千斤重。"这让我想起《诗经》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网络世界何尝不是一片芦苇荡?那些恶意的谩骂如同寒霜,会冻伤整个春天的生机。
在那天之后的一节作文课堂上,我们共同交流过这样一段文字:每传播一条网络谣言,需要消耗相当于种植三棵树的能量;每发动一次网络暴力,会摧毁比建造一座桥更多的人际信任。这段文字的分享让我想起《论语》中孔子教导子贡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网络空间更应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二、做信息时代的"麦穗评判者"
记得在讲解《庄子》"夏虫不可语冰"的寓言时,有位同学问:"老师,网络上的信息是不是也像夏天的虫,只能看见眼前的冰锥?"这个问题让我心头一震。在自媒体时代,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阅读三百本《论语》,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智慧结晶?
时间来到上周的班会,我们利用这次机会借助学校里的多媒体做了"信息麦田里的守望者"实验:将10条网络信息进行分类,大家共同讨论辨别信息真假与时效性,结果只有2条属于经过验证的"金麦穗"。这让我想起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倾听真理。"同学们,当我们面对"震惊体""标题党"时,不妨多一份"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耐心。
三、编织安全的"数字蓑衣"
每每在网络上看到那些成为热点的案例都令人警醒:某校学生因沉迷游戏导致视网膜脱落,手术台上还在呢喃游戏术语。这让我们想起《黄帝内经》中的警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注解,古人之言历久弥新。
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中,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成为了我们教育路上格外需要注意的部分。我由此而产生了创作了"数字蓑衣"防护手册的想法:教育学生用"火眼金睛"识别钓鱼网站,以"金钟罩"抵御网络诈骗,让"安全卫士"守护个人信息。这些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防护措施,也会让让冰冷的网络安全知识变得温暖可感吧。
作为站在数字时代的十字路口的教育工作者,我想起《离骚》中屈原的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让我们以文明为舟,以理性为桨,在数字海洋中破浪前行。当你们点击发送键时,请记得《礼记》的教导:"君子慎独",在无人监督的网络空间更要保持品格的芬芳;当你们浏览信息时,请践行《中庸》的智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让每比特数据都经过智慧的筛滤。
愿每位少年都成为数字原野上的文明播撒者:用文字编织温暖的围巾,而非冰冷的利刃;用创意搭建沟通的桥梁,而非隔阂的高墙;用智慧培育真理的花朵,而非谣言的荆棘。当千万朵文明之花在云端绽放,我们将收获整个数字春天的芬芳!
《做网络世界的小小啄木鸟》
——拒绝网络谣言 从我做起
东中铺小学:刘锘一
指导教师:米青青
网络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爸爸告诉我说,网络世界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河流,里面漂浮着各种谣言,就像污染河水的垃圾。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班级群里转发的"吃荔枝会得脑膜炎"的消息,妈妈却说那是过时的谣言。
记得去年冬天,班级群里突然炸开了锅:"校门口有人贩子用零食骗小孩!"消息后面还跟着三个刺眼的感叹号。小乐吓得把手机摔在地上,小林说要带着哨子上学。后来警察叔叔来学校开讲座,原来这只是外地的旧新闻被添油加醋。谣言就像戴着糖果面具的怪兽,用惊悚的标题骗我们张嘴吞下毒苹果。
上个月爷爷在家庭群转发"打疫苗会改变基因",我立刻搬出科学课学的知识:"基因是藏在细胞核里的密码本,疫苗就像送信的邮差,根本进不去保险库呀!"第二天,爷爷戴着老花镜把辟谣内容转发了三遍,笑得像考了满分的小学生。原来,用知识当盾牌,谣言就会像阳光下的露珠一样消失。
妈妈教我三把"谣言照妖镜":看见惊人消息先深呼吸,像检查数学题那样寻找证据;遇到不确定的就画个问号,去官网找答案;最重要的是要做"慢蜗牛",不急着按下转发键。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这个信息纷飞的时代,我们小学生也要做聪明的网络小卫士。就像啄木鸟守护森林健康,我们要用知识的喙,啄开谣言的外壳。当你再看到可疑信息时,记得先问自己:这是让网络河流更清澈的小石子,还是污染环境的垃圾呢?
《AI与ai的教育》
北苏镇史村小学:赵敏茹
的确,横空出世的AI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日常生活中的智能帮手——小爱同学、小智、小迪等;春晚的大秧歌;来自军迷世界里一波一波的惊喜和惊艳……就包括我,一个拥有30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当试着请AI帮我设计一篇课文教案的时候,那完整的教学环节与近乎完美的课件设计,我几乎觉得这简直就是神助功,我甚至开始幻想:我以后就可以四平八稳地“躺”下来给AI发送指令,让它帮我完成教学任务,就如同我指挥家里的一应小家电,那我多余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喝着茶读着书、练习我久已搁置的书法,或者去报一个本打算退休后才有时间学习的国画课……
然而,这终究还是一场美梦。
不可否认,AI的出现承担了我们一部分的工作,为我们节省了些时间,减弱了些工作强度,但是如果让AI完全代替教师的位置,还需要一段路程。
不说孔子的“因材施教”AI做不到,单说一个“爱(ai)”字,就是AI无法达到的,而小学教育,尤其是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是离不开爱的教育的。一个人的情商感主要在小学阶段形成,语文教学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AI可能会帮助我们完成每一课的教学,但是它缺失了和不同学生的互动,也就缺失了那条看不见的情感链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讲到动情处,我会情不自禁地笑了、哭了,甚至“疯了”。我的每一个学生会通过我的讲解或是表现而共情,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共情中,学生获得了他们的情感满足,同时也慢慢培养了他们的情商和智商。
我讲冰心先生的《肥皂泡》,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让学生们自制了肥皂水,我把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学生们每人一根吸管,在操场上吹泡泡,让他们自己在撒欢儿中体会文本里的“撒欢儿”,看着自己吹出来的肥皂泡,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然后天马行空自遨游,给自己的童年留下这一刻的美好回忆;我讲古诗词,就让学生用画笔画出祖国山河的壮美、幽美、华美、丰美……
这一节一节的语文课串联起了学生的成长阶段,我相信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的,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三观,包括情商和智商。而这样活生生的课堂单依靠AI是实现不了的。
AI时代的到来,的确在很多领域给我们带来了轻松与便捷,但无法真正取代教师。而作为一线教师,要懂得合理使用AI,但不能完全依靠,更不能依赖。当记者向DeepSeek发问: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吗?DeepSeek这样回答:“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教师,但将深刻重塑教师的角色与教育生态,讲台上永远需要那个在夕阳下讲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鲜活灵魂。”
网络举报电话 0311-85566998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