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世界看见更多非遗之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03:40 1

摘要: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智能导览、实时交互、直播“云”游、3D建模技术……眼下,在不少非遗博物馆中,数字技术将“历史静物”转化为“动态叙事”,架设起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时让这些珍贵遗产以及它

【文化评析】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智能导览、实时交互、直播“云”游、3D建模技术……眼下,在不少非遗博物馆中,数字技术将“历史静物”转化为“动态叙事”,架设起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时让这些珍贵遗产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走出去”,被世界看见、理解和认同,已成为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支点。

近年来,从蜀绣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惊艳世界,到“数字敦煌”让全球用户“云游”莫高窟,再到春节非遗展演在海外社交媒体形成热潮……这一系列现象级传播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印证了数字技术为非遗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巨大潜力。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背景下,我国已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纳入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非遗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的守护者,也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载体。然而,囿于文化差异、传播理念、渠道建设水平等因素,非遗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仍存在不小的空间。

如何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技艺焕新,链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以系统性思维拥抱数字技术,完善传播生态,提升传播效能,是值得探索的现实路径。

把握数字机遇,非遗国际传播正迎来范式转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让远隔重洋的观众也能“走进”敦煌、“触摸”瓷器,极大地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例如,敦煌研究院大手笔推出的“数字敦煌”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复原,并开发出系列数字文创产品,深受海外用户喜爱。2024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用户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构建起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平台。当敦煌壁画通过数字化技术“复活”,当游客打开手机摄像头便可在任意空间召唤《千里江山图》中的层峦叠嶂,数字技术让古老文明重获青春。可以说,正是数字化让非遗从“被动展示”转向“主动交互”,从“静态欣赏”走向“动态体验”,让其内在的文化活力与吸引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激活社交媒体,打造非遗文化符号的“破圈”效应。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平台,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光明日报社策划推出“文化中国行・博物馆看不停”系列直播,邀请网友跟着主播云游逛馆,广受好评。此外,2025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节日期间海外社交平台TikTok上平均每天都有上万场非遗直播,涵盖打铁花、英歌、舞狮等热门非遗内容,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过千亿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坚守。此类实践兼具互动性与话题性,将小众技艺转化为大众关注的国际文化IP,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文创产品跨境,更充分释放非遗文化影响和经济价值。数字技术赋能下,非遗文创产品全球化流通更通畅,借助跨境电商,推动非遗突破地域限制,从“地域符号”向“全球商品”转型。例如,苏州博物馆与一些丝绸品牌联名推出床上用品、家居服、真丝眼罩等文创产品,巧妙融入苏绣、缂丝、宋锦等精湛非遗工艺,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创造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如此,非遗借助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关品牌也借此契机实现“中国制造+文化出海”的全球化布局。此外,还有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纹饰,通过数字化的二次创造,将纹饰的色彩、形状、风格等要素融入各种文创产品,同时实现商品的热卖和文化的热传。这些探索都极具意义,值得关注。

数字技术为非遗这份“活态”的文化遗产插上数字的翅膀,助其飞向更广阔的世界,真正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我们也正见证这样一场文化变革:博物馆及藏身其中的文物不再是单向度的输出和简单的展示,围绕它们正形成多维度的“共鸣”和深度的交互。换句话说,文化遗产正焕发青春,“活”在当下,不仅让世界借由此看见中国,更日益“读懂”中国。

这是一项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事业。各方协同努力,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创新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光彩,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