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华:63年摄影路 金华城市“活地图”

B站影视 2024-12-13 11:34 2

摘要:寒风簌簌,张经华走到阳台上,不禁打了个寒颤。看着眼前被秋风染黄的银杏叶,他来不及竖起衣领,赶紧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找好角度、对焦,“咔嚓咔嚓”,几张银杏叶美图发到朋友圈。他随即配文:“半夜刮北风,银杏一树虹。银湖秋色艳,耄耋暖一冬。”

寒风簌簌,张经华走到阳台上,不禁打了个寒颤。看着眼前被秋风染黄的银杏叶,他来不及竖起衣领,赶紧从口袋里拿出手机。找好角度、对焦,“咔嚓咔嚓”,几张银杏叶美图发到朋友圈。他随即配文:“半夜刮北风,银杏一树虹。银湖秋色艳,耄耋暖一冬。”

张经华今年89岁,从事摄影63年,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金华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手中的胶卷相机换成数码相机,如今又变成手机。用影像记录点滴是他的生活习惯,更为金华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留下珍贵资料。

三段情缘浓缩摄影人生

张经华是《金华日报》老通讯员,年近九旬的他耳聪目明。“今年是《金华日报》创刊75周年,报纸上刊登过不少我拍的照片。”他开门见山,悉数一生中与《金华日报》的3次“亲密接触”,说来情缘不浅。

张经华是义乌人,出生于1936年。他当过兵,也当过文化馆摄影干部,巧的是,他的每一段人生角色都因摄影与《金华日报》结缘。张经华1949年参军,1961年调到金华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开始摄影工作,不久后就与《金华日报》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民兵训练

民兵渡江

1966年,金华地委机关报《金华大众》(《金华日报》前身)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开设民兵专刊,每月三四期。张经华承担起专刊摄影任务,深入民兵训练和生产一线,为《金华大众》选送了一大批优质照片,包括民兵守卫铁路大桥、保卫新安江水电站等反映当时轰轰烈烈搞建设的生动场景。他拍摄的常山县民兵连长魏舍牛的光荣形象还登上《解放军画报》。当时的黑白相片留下那个年代独有的热血情怀。

1976年,张经华转业到金华市文化馆,成为一名专职摄影干部。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婺州大地,复刊后的《金华日报》开展“造血运动”,增加经济收入,加强报社的基本建设。1987年,张经华从市文化馆调到报社工作一年,几乎每天都奔走在金华的名胜古迹、农田工厂、学校市场,完成了10多本画册的拍摄工作。当时,相片已从黑白变彩色,张经华的镜头里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金华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美好印记。

通济桥

1994年张经华退休,依旧与摄影为伴,在金华市老年摄影协会担任第一顾问。他与妻子林秀惠退而不休,组织大家办好“欢乐队”开展娱乐活动的事迹被媒体多次报道,成为他第三次与《金华日报》的“亲密接触”。

可以说,跨越半个世纪的3段情缘浓缩了张经华的摄影人生:相片从黑白到彩色,题材从生产建设到幸福生活,一路见证社会的发展变迁。

摄影要做有心人

“照片是储存细节的仓库”,张经华将这句话写在个人老照片选萃的封面上。何为细节?先来看其中一张照片。

《春的信息》

这是一张竖构图的黑白照,画面中,小男孩抬手将耳机塞进老人的右耳,老人笑着微微低头。爷孙俩一老一少,一高一低,画面和谐有趣,看了让人心生暖意。

这是一张刻有时代烙印的照片。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实施后,张经华在婺城区白龙桥镇看到一位老农正在听收音机。“爷爷,这是什么呀?”正巧,老农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一边举着收音机提问,一边把耳机塞进老农耳朵里。张经华赶紧举起相机定格这一瞬间。他给这张照片取名《春的信息》,国家重要农业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就以这样巧妙的方式呈现在照片中。后来,这张照片刊登在《浙江画报》首页。

张经华说,各年龄段、各行业的人群都有其不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拍照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做一个记录时代的有心人。

《比手茧》

有一次,张经华去战友家做客。院子里,战友18岁的女儿和几个女同学围坐在一起,一个个摊着手掌,有说有笑。张经华上前询问她们在聊什么。女孩说,她刚刚下放回来,农村农活重,正和同学们在比谁手上老茧多。张经华眼前一亮,赶紧退后两步,“咔嚓”一声,《比手茧》这张照片就出来了:女孩们扎着麻花辫,身穿花袄子,阳光打在她们年轻的面庞上,笑对艰苦生活的模样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出青春奋斗之美。

《香入心田》

有一年佛手成熟季,张经华看到一位左眼失明的老人凑近佛手闻香,很是陶醉。如何规避老人的身体缺陷,又展现出金华佛手的香味四溢?张经华动了个脑筋,他来到老人的侧面取景,待他眯缝起眼睛时摁下快门,巧妙化解难题。

拍完照,张经华第一件事就是洗底片,“不管多晚都要洗出来看效果,拍得好才能放心”。为了方便冲洗照片,妻子林秀惠在家里布置出一间暗房。窗帘用的是三层布缝合,遮光效果很好。暗袋也是三层布,从里到外分别是红布、黑色塑料布和黑布,袋口处做了里外双层松紧,密封又舒适。

《开到北京去》

走街串巷记录城市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发展有多快,翻翻张经华参与拍摄的书刊就会深有感触。《金华市地名志》《金华县地图册》《金华市文化志》《婺城创业之光》《金华水利》《金华地区名特产》……由他担任主要摄影或编辑的书刊画册有30多本。其中,《金华人民革命史画册》拍摄和翻拍了600多张照片,是革命史教育的优秀教材。

工作照 右一为张经华

1984年春,张经华着手为《金华市地名志》拍摄图片。时间紧、任务重,3个月里,他不分昼夜走街串巷拍了200多张照片,大到景区,小到弄堂。当年10月,《金华市地名志》顺利刊印。张经华说,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照片不仅是快门摁出来的,更是双脚走出来的,汗水流出来的。

相关的城市书刊做得多了,有人就称张经华为金华城市的“活地图”。在他的镜头中,有雪地里双龙大桥的施工现场,有当时刚建成的铁路西站沐浴在夕阳下,有国际友人笑赞金华茶花,还有婺江两岸的今昔对比……金华城的发展变迁尽在温情的影像中。

2005年,张经华爬到一幢18层高楼楼顶的脚手架上,想俯拍金东区新城。他一不留神踩空摔在楼顶地面上晕了过去。“我醒来后不觉得疼,还起身补拍了一张。后来被送到医院,才知道6根肋骨骨裂。”他说,他永远记得在部队学摄影时听到的一句话——摄影要像打仗一样冲在前面,一定要离现场近些近些再近些

工作照

2022年,金华市博物馆给张经华举办个人摄影展。在60余年的摄影图库中挑选出140张照片,以“军民情深”“儿童少年”“金华儿女”“婺剧传承”和“城市剪影”5个篇章展出。20多天展期里,朋友来了,摄友来了,照片中的人也来了。在博物馆里,张经华就像一名普通观众,笑看着来往的人群;来往的人群,笑看着张经华拍下的影像。

张经华的摄影作品被市博物馆收藏

上月,《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出版,张经华是书中31位老摄影家中唯一的金华籍摄影家。他在书里说道:“我这一生中,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摄影,但到现在,我也没有后悔过。”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