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地球上智慧最为卓越的物种,我们人类在步入文明的长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尝试驯化并与多种动物建立亲密的联系。猫,就是这样一位始终陪伴在人类身边的伙伴,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古代时作为狩猎帮手的角色,到如今成为温暖家庭中的宠物,猫已经与狗一
作为地球上智慧最为卓越的物种,我们人类在步入文明的长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尝试驯化并与多种动物建立亲密的联系。猫,就是这样一位始终陪伴在人类身边的伙伴,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古代时作为狩猎帮手的角色,到如今成为温暖家庭中的宠物,猫已经与狗一样,成为了人类社会中忠实的伙伴。如今,爱猫的人遍布全球,这已然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然而,关于家猫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在我国,关于狸花猫等家猫究竟是起源于国外,还是本土驯化的争论,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定论。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就有诗句提到:“有熊有羆,有猫有虎。”《礼记》中同样有相关记载:“迎猫为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这些或许可以看作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养猫的书面记载。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诗经》中的“猫”实际上指的是“山猫”或“山狸子”,属于野生动物。对于《礼记》的记载,也并不能全盘接受。比如,若商周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养猫来捕捉田鼠,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接受当时的人能够养虎来驱赶野猪的说法呢?这个看似荒诞的推论也引发了学者们的讨论。进一步的考古资料《逸周书·世俘解》中有一段记录周武王狩猎的文字:“禽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这段文字表明,在那个时期,猫还是野生动物,且被作为贵族狩猎的对象。
随着历史的演变,到了唐代,我们终于可以确认猫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广泛饲养的宠物。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在成为皇后之前,与原王皇后和萧淑妃展开了一场复杂的宫廷斗争。上位之后,武则天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对手残忍处决,萧淑妃临终时发出诅咒:“愿来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武则天听闻此言,心生恐惧,便下令禁止宫中养猫。一些人因此认为,猫是在唐代才进入中国的,并且认为是玄奘法师在西行取经时从印度带回了已经驯化的家猫。
这种观点在清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便转述了一份元代的卖猫契约。契约中提到,“三藏带归家长养,护持经卷镇民间。”不少学者基于此推论,认为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猫以保护佛经。然而,近代学者已经否定了这一说法,因为上世纪70年代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中,已经发现大量描绘猫的图案。这些图案上的猫身上都带有鲭鱼纹,这正是家猫特有的纹路。
即便有了文物的支撑,仍有许多学者坚持认为我国的家猫源自国外。毕竟,古埃及自公元前2500年左右便开始饲养猫,并且在那个时期,猫已经开始出现在埃及的浮雕和壁画中。到了第12王朝时期,猫作为宠物的形象愈加鲜明,古埃及人甚至赋予猫极高的地位。贝斯特女神,猫首人身,是太阳神拉的女儿,被认为是家庭和丰收的守护神。在那个时期,埃及人甚至会举行庆典,为贝斯特女神奉献猫木乃伊,许多猫被杀后做成木乃伊,成为今日博物馆中珍贵的考古文物。
古埃及的猫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世界上最早驯化野猫的国家之一。然而,20世纪末在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的发现,却给这一传统观点带来了冲击。在1997年的第三次发掘中,考古学家出土了8块猫骨化石,经过分析,发现这些猫的饮食结构以植物为主,几乎没有摄入动物蛋白。根据此线索,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猫已被人类驯化,成为家猫的一部分。
进一步研究表明,泉护村遗址的发现地点距今已有5300多年,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家猫历史与古埃及几乎相当。与此并行的是,欧洲的生物学家通过基因分析发现,现代家猫的基因与非洲野猫的基因最为相似,非洲野猫是家猫的直系祖先。这些研究表明,家猫的基因经历了281处变化,其中许多与与人类互动相关,帮助猫适应了与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
结合这些考古学与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家猫的驯化可能独立发生在世界多个地区,但最终,中东地区的猫逐渐取代了其他地区的家猫,成为了现代家猫的祖先。然而,这个问题是否最终有确切答案,还需要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证据。
来源:是个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