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enk同学是⼀位對⾃⼰要求很⾼的同學,她對⾃⼰的設計也非常上⼼, 我也很⾼興可以跟Menk同學上課,相互的交流也是非常愉快的,看得出她對設計的熱忱,希望同學也能⼀路順風!录取结果
转自:STUDioAlpha筑人
“一半梦想一半实际,工作三年二次申请再出发”
Menk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专业
GPA: 3.69/4
IELTS 6.5
关于自己:
本科毕业申请失败,工作三年重新出发。
SA老师评语:
Menk同学是⼀位對⾃⼰要求很⾼的同學,她對⾃⼰的設計也非常上⼼, 我也很⾼興可以跟Menk同學上課,相互的交流也是非常愉快的,看得出她對設計的熱忱,希望同學也能⼀路順風!
录取结果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TUE MSc ABP (AUDE)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CTH MSc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MA Urban Design
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MAUD
香港大学HKU MUD waitlist
设计辅导老师
YANN
Aalto,MSc Arch
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于阿尔托大学建筑系。曾实习于BIG, ALA, Kengo Kuma & Associates,TAO等公司,现于伦敦就职于Fost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熟悉北欧风格与欧亚院校的申请。关注场所语境,形式结构,氛围营造。擅长概念挖掘,空间推敲,图纸模型表达。
J Yang
TUD,MSc Architecture Track
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研究生毕业于TUDelft,学位MSc in Architecture。曾在华建集团科创中心,东南大学设计院实习。曾参加过罗马大学,埃塞俄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的合作课题。现就职于Sauerbruch Hutton Architect。
打工人重燃设计梦
人有时候容易困在自己所在的环境中,对所发生的事情习以为常。我希望跳出原来的环境,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能跳出桎梏,找到设计突破口。抱着这种想法我从大三开始准备申请出国,但在两年多和托福的搏斗中最终败北,开始打工人生活。
刚进设计院时我在方案组,因为长时间感觉自己在固化思维中无法突破,在不断修改的方案中蒙头乱撞,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设计,所以申请调换到施工图组。一开始,施工图学习到的画图建造知识的确让人感觉到进步的踏实感,但久而久之,心中对设计的无法割舍与不甘心牵着我回头,既是为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次,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灌注更坚实的基础。
目标欧亚,二次申请生上岸最重要!
混申欧亚增加上岸率,欧洲为梦想,亚洲求实际。
作为二次申请生,有学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的选校表从冲刺到保底全方位覆盖了,但地区只集中在欧洲和亚洲。
北欧是我建筑梦。我因为阿尔瓦阿尔托喜欢上芬兰建筑和北欧,所以一直把阿尔托大学作为梦校。在北欧学习建筑,一方面能“周游列国”、饱览建筑大师名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到北欧的名事务所实习。虽然没申请上,也算努力过不后悔了。
亚洲是实际出发。考虑到毕业后我大概率会回广州工作,而新加坡、香港的气候和文化都和岭南地区比较接近,所以我报的亚洲硕士项目都是在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于广州更具参考价值的。
申请期间的准备
因为之前倒在英语的失败申请经历,所以这次申请时间是留得比较宽裕的,从5月开始离职准备英语考试。原本做好了长期战准备,结果一个月后第一次就考到了梦校的门槛分。
考虑到工作后期比较偏施工图方向了,对于设计作图有些生疏,所以决定放弃刷分6月开始作品集。作品内容由两个原题重做和两个修改作品组成。重做作品各用时2个月,修改作品各用时1个月。
文书是在第一第二个作品完成后开始着手的,主题是在和对我作品比较了解的作品集老师以及文书老师分别讨论后确定,进展还算顺利。
申请过程中也有翻车(掩面)
港大面试翻车了,居然是因为ZOOM。
面试前找国内的朋友连接ZOOM软件能正常用,但正式面试时老师却一直听不到声音。所以强烈建议之后的小伙伴在正式面试前先找非大陆的朋友连线比较保险。
充满广州情节的作品集
在这个作品集中,我以广州为样本,探讨城市居民生活与都市发展的错位关系,如何将这种看似对立的关系统一起来,通过设计达到双赢、多赢。
“缝合骑楼”城市更新项目源于我对广州特色历史建筑“骑楼”的日常+景点双活化利用的想法。
“厂房改造”项目中我探讨了如何通过对历史文化建筑赋予当代价值,从而继承城市历史,并服务于当代居民生。
在图书馆项目中,我从居民的日常活动的解析中发现问题以及需要的空间和功能。
住宅设计“凉茶之家”中我以可变空间统筹一家人日常起居及凉茶售卖推广的多重功能需求。
最喜爱的作品:图书馆设计
作品集最喜欢的是图书馆设计。我在调研中我发现传统图书馆具有排外性,不欢迎多样化的人群和活动的发生。我认为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居民文化活动空间,应该是包容各个年龄层的人的活力发生器。只有设计出欢迎各种人的空间,才能吸引更多周边居民,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文化生活质量。所以我从老城的活力空间——集市中提取空间原型注入到建筑中,并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快与慢两种的空间,为学习目标明确和无聊游荡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时让两种节奏的人群在图书馆中碰撞交错,激发更多活力。
申请体会
凯文林奇说:设计的本质是各方面利益的权衡与协调,这句话在实际项目中感受最为深刻。回顾过去,我曾经面对现实条件时的步步妥协 ,最终把方案改到面目全非。在这次作品集的完善过程中,我也在逐步理清自己的设计逻辑,复盘自己曾经的项目,这也是申请带给我的宝贵经历。
对学弟学妹们的话
关于英语:早点准备英语更有优势,英语考试只会越来越难。如果学习一年以上时间托福都屡考不过毫无提升,就尝试换雅思吧,死磕对申请心态也是极大的损伤。
关于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再申请,的确能帮助自己了解行业真实情况后产生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如果打定主意未来要深造的话,就一定记得在工作之余保持对前沿学术前沿的关注,保持学习状态。
最后的感谢
感谢父母对我无条件的支持。感谢SA平台和老师们给我的帮助:J Yang老师在挖掘自身设计特色上给了我很多启发,YANN老师对时间规划上的细致建议提醒让我的避免了赶ddl的窘迫,OP的Ye Chang老师方案逻辑的引导让我对设计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文书Kaen老师于行文逻辑与表达的思路讲解也让人豁然开朗。
特别感谢Lilian老师的“建筑围聊”栏目,在迷茫时上B站听听各位前辈依然保有的对建筑纯粹的热爱与初心,收获满满干货的同时也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还感谢舍友&SA师姐SPIDEY的作品集建议以及对SA的安利,帮助我顺利申请少踩坑。
我的植物
叶用莴苣
来源:博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