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论朝鲜民族史观现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23:21 1

摘要:箕子立國朝鮮,昔人皆以爲即今朝鮮之地。近始有疑之者。謂箕子初封,當在廣寧附近。予謂朝鮮初地,究在何處,殆難質言。然必不在今朝鮮境,度其大較,當在燕之東北,與貉雜居。或竟以貉爲民。貉族文化,多同於殷,蓋自箕氏有國以來所漸染,非待北燕拓境,然後受之也。朝鮮古籍,經

以史料论朝鲜民族史观现状

民国历史学家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说

箕子立國朝鮮,昔人皆以爲即今朝鮮之地。近始有疑之者。謂箕子初封,當在廣寧附近。予謂朝鮮初地,究在何處,殆難質言。然必不在今朝鮮境,度其大較,當在燕之東北,與貉雜居。或竟以貉爲民。貉族文化,多同於殷,蓋自箕氏有國以來所漸染,非待北燕拓境,然後受之也。朝鮮古籍,經衛滿之亂,悉亡佚。三國史籍,高句麗、百濟之滅,亦俄空焉。或曰:李勣焚之。故彼國史自三國以前,實不盡可信。

上面似证古代卫满朝鮮毁史运动驱赶箕子41代孙箕准到南韩现韩国创立马韩的故事,上史料提或曰:李勣焚之。李勣是唐朝唐太宗唐高宗时代的大将是攻灭百济,高句丽,的大将,参与了毁灭两国史料的运动,这也是猜测而已。

不过高句丽国史《留记》是高句丽的史书。据传,该书成书于高句丽建国初期开始使用文字的时候,全书共100卷,撰者不详。

600年(婴阳王11年),太学博士李文真奉王命对《留记》进行摘要删节,编成《新集》5卷(一说6卷)。但如今,《留记》和《新集》均已失传,仅在古籍中稍有提及。据推测,《留记》的内容可能涉及其自身发展状况,此外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这本史书是否是李勣毁史的也许永远没有公论。

李氏朝鲜儒士官修《箕子志》长达三个世纪300年,如今朝鲜半岛的政权翻脸不认老祖宗了。

《箕子志》的编纂者包括尹斗寿、李珥、徐命膺及朝鲜末期儒士群体,成书跨越三个世纪(1574—1879年),核心目的是通过历史叙事构建民族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其内容不仅记录了箕子东迁的传说,更折射出朝鲜半岛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复杂历史变迁。

其中箕子志,第卷2

涵虛子,曰,朝鮮在安東之東古肅愼氏之地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以奉殷祀,自後周亡千餘年,爲(中国三国辽东军阀)公孫康所纂箕子之統緒失传。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号,涵虚子,别号臞仙、丹丘先生等。他是道教徒,著有《太和正音谱》等作品,同时在戏曲、音乐、茶道等方面有贡献。

公孙康(2世纪—3世纪),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区)人,是东汉末年在辽东地区拥有势力的割据者。

朝鲜士儒尊明考证箕子世系,必有其理,更证中韩民族之关系,箕子朝鮮存在不存在,信了几百年的李氏朝鲜难道是错误的吗?

1传统意义上的“三韩”指朝鲜半岛中南部的马韩、辰韩、弁韩三大部落联盟,主要对应新罗、百济等政权的文化渊源(百济王室为扶余人,新罗为辰韩后裔)。但隋唐时期的中原文献却将高句丽统治的辽东地区也纳入“三韩”范畴。例如:

- 隋炀帝征高句丽时称“六师薄伐,三韩肃清”;

- 唐太宗在诏书中提到“反三韩之士,不易於农肆”;

- 入唐高句丽贵族墓志中亦以“卞韩”(弁韩)、“辰韩”代指高句丽,如高乙德墓志称其为“卞国东部人”(弁韩东部)。

2.高句丽对“三韩”认同的主动建构

- 迁都平壤后的政治需求**:高句丽长寿王(394-491年)迁都平壤后,重心转向朝鲜半岛,需强化对半岛南部的合法性。通过宣称与三韩同源,高句丽试图消解与新罗、百济的文化隔阂,并整合半岛势力。

- 与百济、新罗的互动:高句丽与百济王族同出扶余,曾与新罗立碑结为“兄弟之邦”,虽实际态度矛盾(如称新罗为“东夷”),但仍借此推动三韩认同。

古泛三韩运动是种错误主张既使高句丽以前有过称三韩实际,但作为国家实体,唐朝与朝鲜半岛新罗国以瓜分,这个才是朝鲜族开始的主源,而高句丽,百济的统治民族上层是中国东北夫余人。高句丽又称卒本夫余,百济是南夫余,与三韩的本源箕子41代孙箕准开创的三韩部落诸国与统合国新罗有明显区别。

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及后代继续以“三韩”自称。例如:

- 唐朝辽阳郡王李多祚被称“三韩贵种”;

- 清代辽东官员履历中常见“三韩人”的表述(如孙蕴韬、赵国宣等)。

但是要明确的唐朝李多祚系满族先世靺鞨人,是高氏高句丽臣属直管部落白山部人,此三韩只是唐朝给李多祚的功绩称号,非朝鲜半岛三韩种族。

清朝辽东官员自称三韩更多是对本国本地历史高氏高句丽的继承,承认,但绝非出自朝鲜半岛新罗政权发展出的继承国家。更不用说清朝这些官员可以都是中国的,他们不管是汉族或清代满族的汉八旗与满八旗,跟朝鲜半岛那有半毛钱关系。

李氏朝鲜,丁若鏞(1762—1836)

在《别有考》中指出:

三韓之名,出於前後朝鮮皆亡之後。馬韓,箕凖泛海逃去立國之地,今益山,號金馬郡是也。辰韓,新羅始祖所生之地,史稱朝鮮遺民,分居山谷,爲六村,是爲辰韓六部,今慶州是也。卞韓,或稱卞辰,以其近於辰韓也,且稱最近倭國,飲食衣服,多與倭同,似是首露王之國,今金海等地是也。

三韩本源既明,箕凖做为箕子41代孙开创三韩,那么,做为叛汉的卫满朝鲜自不能做为朝鲜族历史,史载他本就是汉朝燕国汉族人。

朝鲜半岛檀君伪史的构建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史料:

《三国遗事》

“檀君神话”最早记载于高丽王朝时期僧人一然所著的《三国遗事》。书中记载天帝桓因的儿子桓雄下凡,与熊女结婚生子檀君王俭,檀君在唐尧即位五十年庚寅,建都平壤城,开始称朝鲜,后又移都,享国一千五百年,箕子封于朝鲜时,檀君迁移,最后隐居为山神,活到一千九百零八岁。但《三国遗事》是一部记载传说等内容的私家著作,其性质类似野史,在当时人们也不把它当正式历史著作。且书中所引《古记》等内容出处可疑,与中国正史记载多有不符。

《帝王韵纪》

由高丽时期被罢官的文人李承休创作,是长篇史诗,分上卷中国篇和下卷朝鲜篇。上卷基本符合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史实,而下卷以檀君为朝鲜创世之祖开始,将檀君作为朝鲜半岛的创世之祖进行记载。

《桓檀古记》

1911年出现的伪书,书中内容荒诞不经,如言及二十二世檀君索弗娄事,竟欲将肃慎之都占为檀君朝鲜之域,所谓丙申元年之战及辛丑年迁城于宁古塔之议等,皆为虚造。

现代韩国教科书

2007年2月23日,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新编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将原教科书里“《三国遗事》和《东国通鉴》中记载,据称是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公元前2333年)”的“据称”二字去掉,将檀君神话变成了正式的历史。

此外,朝鲜在1993年宣称出土了檀君的尸骨,“确定有檀君朝鲜存在”,将每年的10月3日设定为“民族奠基日”,还新建了檀君陵。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檀君伪史在现代的传播与构建。

需要指出的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檀君神话缺乏可靠的考古证据和早期正史记载的支持,是一种被人为构建和夸大的传说,不能被视为真实的历史。

全文完,本文论及各个时期为读者认识朝鲜族历史提供有利证据,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包藏祸心。

来源:大汉099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