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医院的急诊门诊中,咳嗽、发烧、喉咙痛的患者明显增加。有些人以为是换季感冒,撑几天就好,结果咳嗽越来越重,晚上睡觉也喘不过气,最后被诊断为肺炎。
天气渐热,新冠又悄悄地来了。这次不是突如其来的大爆发,而是像“回头客”一样,不紧不慢地卷土重来。
问题是——咳嗽发烧到底是普通感冒,还是已经感染了新冠?甚至可能已经发展成肺炎了?
如果你最近觉得身体不太对劲,一定要认真看完下面这篇文章,尤其是我们说的那3个危险信号,可能就是肺炎的前兆。
最近不少医院的急诊门诊中,咳嗽、发烧、喉咙痛的患者明显增加。有些人以为是换季感冒,撑几天就好,结果咳嗽越来越重,晚上睡觉也喘不过气,最后被诊断为肺炎。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今年春夏交替之际,新冠阳性率正在上升,门急诊中流感样病例里,新冠阳性率已经升到16.2%。大多数感染者的症状看起来像感冒,但其实病毒已经深入呼吸系统。
别再单纯用“是不是发烧”来判断病情轻重了。
很多新冠肺炎患者,体温只是微热,甚至正常,但咳嗽咳到胸口疼,晚上一躺下就喘,说明病毒已经影响到了肺部。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免疫力差,一旦感染,很容易从轻症发展成肺炎。
这次的新冠毒株以NB.1系列为主,虽然致病力不算特别强,但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能力强。也就是说,即使你之前得过或者打过疫苗,也可能再次中招。
关键是,如果你出现下面这3个症状,可能已经不只是“感冒”这么简单了:
第一,咳嗽超过5天还在加重。
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咳嗽通常在3到5天内缓解,但新冠一旦引发肺部感染,咳嗽会越来越频繁,还可能伴有痰多、呼吸费劲。如果咳嗽一阵阵发作、晚上更严重,甚至咳到睡不着,很可能是肺部出了问题。
第二,胸口发闷、呼吸困难。
这不是简单的鼻塞或喉咙疼,而是感觉整个人像被压住一样,稍微走两步就喘。有些人会误以为是天气热导致憋闷,其实可能是肺部炎症导致氧气交换出了问题。
第三,持续低热或反复发烧,伴有乏力。
有些人不烧高温,但总是37.3℃左右的低烧,一直不退,还伴随着浑身没劲、肌肉酸痛。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病毒已经深入肺部,正在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这些症状如果持续超过3天,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要警惕肺炎并发症。
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得了新冠顶多发烧几天就好了。但李侗曾医生提到,这轮新冠虽然以轻症为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扛过去。甚至有不少年轻人因为忽视早期症状,导致病毒在体内“潜伏”太久,最终引发肺部感染。
尤其是那些工作压力大、熬夜多、缺乏锻炼的年轻人,免疫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一旦感染,恢复起来比预期的慢得多。不少人咳嗽拖了两个星期还没好,嗓子一直有痰,体力也没恢复。
这就是“长新冠”的一种表现。虽然NB.1毒株引发重症的几率比之前的JN.1低,但拖延治疗、轻视症状,依然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病痛和恢复期。
这次南方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北方,不只是巧合。专家指出,南方的潮湿气候更利于病毒生存和传播,特别是在室内空调环境中,空气不流通,病毒更容易在小范围内快速传播。
再加上春夏季节昼夜温差大,很多人早晚穿得太少,一不小心就感冒,免疫系统一旦被削弱,病毒就容易趁虚而入。而且这个季节雨水多,湿气重,体内湿热也会影响免疫功能,导致病情反复,久咳不愈。
还有个被忽视的点是:这波感染距离上一次流行,已经过去近一年。很多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已经下降,等于“裸奔”状态,特别是没有接种新一轮疫苗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
不是每一个咳嗽发烧都是肺炎,但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小方法,简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警惕。
如果你在休息状态下,呼吸变得急促,甚至说话都觉得喘,说明肺部可能已经有炎症。
如果你测血氧饱和度(家用血氧仪),发现低于95%,尤其是运动后明显下降,那就不是小毛病了。
如果你咳嗽中带有绿色或黄色浓痰,甚至有血丝,也很可能是肺部感染引发的炎症。
这时候千万别硬扛,也别再喝点热水“扛一扛”,应该第一时间去医院拍个胸片或做CT,确认是否有肺部阴影或浸润,一旦确诊肺炎,要尽早进行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
很多人说自己“体质好,从来不戴口罩也没事”。但现实是,这轮感染中,重复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过去感染过一次、症状比较重的人,很可能会再次感染,而且症状更复杂。
专家建议,在人多的地方,比如公交车、地铁、影院、医院等,还是该戴口罩就戴口罩。洗手不是形式,是必须要做的保护动作。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咳嗽,也要保持距离,别图一时方便而放松警惕。
如果你属于敏感人群,比如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一旦感染,建议在48小时内及时使用抗新冠药物,比如帕洛韦德等,能有效降低发热、咽痛、甚至发展成肺炎的风险。
总结一下:不是每个咳嗽都只是感冒,也不是每个新冠感染都一定轻症。面对这波新一轮的疫情,保持警惕,不掉以轻心,才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最好的保护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周报(2025年3月31日—5月4日)[EB/OL].
[2]李侗曾.新冠感染临床特点与防控建议[J].经济观察报,2025-05-15.
[3]常荣山.新冠病毒NB.1毒株的传播特点与应对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5):511-515.
来源:健康科普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