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触摸古法技艺的神奇,感受拓印的非遗魅力,11月19日,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路学校的多功能厅里,一堂邂逅非遗文化的甘肃小记者公益体验课在同学们的期待中开启,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甘肃工艺美术大师阮琦老师与该校四年级的同学们一起感受传统“拓印”技艺,传承经典文化。与此
触摸古法技艺的神奇,感受拓印的非遗魅力,11月19日,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路学校的多功能厅里,一堂邂逅非遗文化的甘肃小记者公益体验课在同学们的期待中开启,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甘肃工艺美术大师阮琦老师与该校四年级的同学们一起感受传统“拓印”技艺,传承经典文化。与此同时,“甘肃小记者社会实践示范学校”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路学校挂牌。
聆听非遗
当天,阮琦老师为甘肃小记者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讲座,讲述传统陶雕和刻葫芦背后的故事。阮琦老师将精美的陶雕作品摆上讲台,小记者们的目光立刻被这些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的艺术品所吸引,大师从陶雕的历史渊源讲起,追溯到数千年前:“几千年前,在甘肃地区,祖先们已经开始利用陶土制作生活器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陶雕逐渐从实用品演变为兼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她详细介绍了陶雕的制作过程,从陶土的选择、揉制,到成型的技法,如捏塑、盘筑、雕刻等,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阮琦老师还通过视频展示了获奖作品,让小记者们更直观地了解陶雕创作的艰辛与细致。
“老师,您是如何坚持多年将陶雕技艺传承下来的?”小记者马恺阳好奇地提问。“传统陶雕面临着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许多古老的技艺逐渐失传,我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一古老的技艺。”谈到陶雕艺术的传承,阮琦老师感慨万分。“让我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投身到陶雕艺术的传承中来。”阮琦老师鼓励小记者们多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将来有机会成为陶雕艺术的守护者。
刻葫芦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葫芦为载体,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随后,阮琦老师分享了刻葫芦的发展历程,一个小小的葫芦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与细腻的文字,人物、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刻葫芦技艺还与AI科技相结合,阮琦老师为同学们展现了线条生动的葫芦娃形象,令小记者们惊叹不已。
“生活中的点滴、大自然的美景以及传统文化的元素,都是我创作的源泉。”阮琦老师还分享了她的创作灵感来源,鼓励孩子们要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感受身边的美好,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甘肃小记者与非遗传人“零距离”交流
“制作陶雕时,如何才能让作品的形状更加完美?”“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摸索,对陶土的特性要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细心。”
“做陶板的过程是不是很复杂?”“制作陶板时首先要用红沙和成泥,在软硬适度的时候再进行敲、拍,让红沙泥平整光滑,然后再进行陶雕的步骤。”
“葫芦生长的什么阶段刻葫芦的效果最好呢?”“葫芦生长二到三年后,用于刻葫芦的效果最好,因为生长这个阶段的葫芦软硬程度刚合适。”
互动环节中,甘肃小记者们纷纷举手提问。阮琦老师耐心地解答着小记者们关于刻葫芦刀具选择、图案设计等各种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携手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
与此同时,“甘肃小记者社会实践示范学校”挂牌仪式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路学校如期举行。
“西津路学校一直以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抓好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此次挂牌甘肃小记者社会实践示范学校,是学校拓展素质教育内涵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激发同学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让孩子们以小记者的视角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去发现、去记录、去传播正能量,从而提高同学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西津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林婷婷说。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接触真实的社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西津路学校大队辅导员田颖告诉记者。
甘肃小记者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的挂牌,旨在更好地在校园开展小记者活动,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小记者队伍,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有敏锐新闻触觉的小记者。在挂牌的同时,还将启动“甘肃小记者成长计划”,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及时捕捉、报道最新动态,引导小记者们以媒体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启发自主探究,开展新闻采访、社会考察、文化研学、科技探索、互动体验等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延展小记者们的思维宽度。
目前,“甘肃小记者社会实践示范学校”已经在甘肃省内百余所中小学校挂牌,着力为广大青少年打造培根铸魂、锤炼品德、启智润心的新平台。
文丨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裴强
来源: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