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回老家探亲时,听到村里老人念叨:"现在连黄大仙都少见咯!"这话让我心头一颤。记得小时候,夏夜田间此起彼伏的蛙鸣、屋檐下穿梭的蝙蝠、麦垛里探头探脑的刺猬,构成了多少人难忘的童年记忆。可如今这些"老邻居"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最近回老家探亲时,听到村里老人念叨:"现在连黄大仙都少见咯!"这话让我心头一颤。记得小时候,夏夜田间此起彼伏的蛙鸣、屋檐下穿梭的蝙蝠、麦垛里探头探脑的刺猬,构成了多少人难忘的童年记忆。可如今这些"老邻居"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我们生活中消失。
要说最让人揪心的,当属那个穿"铠甲"的土行孙——穿山甲。去年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野生穿山甲数量20年间锐减94%。这个在地里钻洞比人挖土还快的"铠甲战士",愣是没逃过盗猎者的毒手。隔壁村的老猎户王叔跟我说:"十年前还能偶尔见到,现在山里放的红外相机,半年都拍不到一只。"
夜间捕鼠高手猫头鹰的遭遇更魔幻。城里人可能不知道,这些"夜猫子"一晚上能抓5只田鼠,抵得上半斤农药的效果。可自从流行起"放生祈福",很多不懂的人把养殖的猫头鹰胡乱放生,导致野外种群染病。上个月镇上的动物救助站,就收治了3只得了眼疾的雕鸮。
要说最冤的还得是"背锅侠"黄鼠狼。老一辈总说"黄大仙偷鸡",可动物学家跟踪研究发现,它们食谱里85%都是老鼠。我二叔家的果园自从来了黄鼠狼,再没闹过鼠患。可惜现在不少年轻人一见它们就喊打,生生赶走了这些免费"灭鼠员"。
田间地头的"扫地僧"刺猬也快成稀罕物了。农药滥用不仅毒死了害虫,连带着把刺猬的主食——蚯蚓、甲虫也一锅端了。更离谱的是,有些短视频博主为流量,教人用刺猬当宠物养,结果导致大量刺猬在运输中死亡。去年动物保护组织就在高速上截获过200多只被非法贩运的刺猬。
就连最常见的野兔都玩起了"躲猫猫"。以前秋收时地里常能见到野兔蹦跶,现在整片山坡找不见一只。林业局的同志说,这是因为除草剂把野兔藏身的灌木丛都清理了,加上夜间抓兔子的强光灯越来越先进,野兔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这些变化看似悄无声息,实则在生态链上引发连锁反应。没了刺猬和黄鼠狼,田鼠泛滥成灾;猫头鹰消失后,害虫没了天敌;就连穿山甲打的洞穴,原本是十几种小动物的现成"公寓"。现在很多果农不得不买高价生物农药,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
值得欣慰的是,情况正在好转。去年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把黄鼠狼、刺猬都纳入保护名录,抖音上也兴起了"乡村自然观察员"这种新职业。我表弟大学毕业后回乡搞生态农场,用监控直播猫头鹰育雏,既保护了动物又带火了农家乐。
走在乡间小路上,忽然看见田埂边竖着块新牌子,上面画着穿山甲和猫头鹰的卡通形象,写着"请给动物邻居留条活路"。这让我想起动物保护专家说的那句话:"当一个物种消失时,我们失去的不是一个名字,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拼图。"
眼下正是夏夜,我支起童年用过的竹床躺在院里。远处隐约传来几声久违的蛙鸣,这声音听着比任何闹钟都叫人安心。或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那些消失的"老邻居"们,正悄悄踏上回家的路。
来源:老邓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