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书单 | 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21:13 1

摘要:本研究书单涵盖了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多个重要领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视角。这些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和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启示。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军事的奥秘,领略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D:css-press

·

·

·

本研究书单涵盖了中国古代军事史的多个重要领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视角。这些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和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启示。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军事的奥秘,领略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

清代汉军旗人研究

孙守朋 著

内容介绍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项社会组织管理形式。该制度起源于明末女真的氏族组织,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成八旗(即后来的八旗满洲),承担政治、军事、生产三种职能。随着后金(清)势力扩大,到皇太极时期,增设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对应着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和汉军旗人,三种旗人在清代构成了旗人社会。本书是关于清代汉军旗人的研究。清代汉军旗人既不是满洲旗人,也不是汉人和包衣汉人,而是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群体。汉军旗人与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关系密切,在民族融合趋势下,三者的相同点增多,在交往、交流中不断融合,国家认同渐趋增强。

清入关前步兵研究

张建 著

内容介绍

本书考察清朝入关前的步兵发展史。建州军队在萨尔浒决战前,以骑兵为主要骨干,步兵只是其辅助。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为攻取城池,每逢战事,临时选拔锐卒充当步兵,并给配备攻坚器械等,充任全军矛头。这时的步兵尚未成为独立兵种。天命十一年,明朝使用红夷大炮挫败金人,迫使皇太极改革步兵,扩大其规模,定为常制,不再是临时之兵,器械和战术与此前存在较大差异,奠定清入关后八旗步兵的基本制度。该书细致、系统地描述了清入关前步兵的相关情况。

明清火器技术史论

冯震宇 著

内容介绍

本书在对中国火器技术发展脉络和知识谱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围绕西学东渐和明清鼎革的历史大背景,以鸟铳、佛郎机铳、红夷大炮为中心,探讨了西方火器技术传华的主要过程与影响。在人物、战争、社会研究层面,对西方火器技术在华传播关系网、火器技术与明清战争、火器技术与明清科技及社会转型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从多个剖面呈现明清火器技术发展的历史图景及潮流所向。

从《唐将书帖》看明清时代的南兵北将

杨海英 著

内容介绍

《唐将书帖》是万历援朝战争期间,一批明朝东征将士写给朝鲜宣祖时期(1568—1608)著名相臣柳成龙的书信。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释读《唐将书帖》出发,考证相关作者及关联人物、事件等线索;中篇根据《唐将书帖》提供的线索探讨明朝的战略:从和谈、练兵、粮饷及善后三个角度切入;下篇立足吴惟忠、骆尚志、张应种、吴宗道等具体人物,考察南兵北将及其变迁的轨迹,以期大致勾勒这场战争的轮廓并呈现明清时代多视角下动态历史场景中的人物及命运。

明代保甲制研究

薛理禹 著

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研究明代保甲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明代中叶,黄册载籍日渐失实,官府对于户口的实际控制每况愈下,加之明初建立的卫所系统趋于瓦解,面对纷至沓来的内乱外扰,官府往往疏于防范,疲于应对。嘉靖之前已有不少地方官员尝试推行保甲法以加强户口管理,查举不法行为。嘉靖年间,在地方官员的大力推动下,保甲制大范围兴起并逐步完善。隆庆、万历年间,保甲制在全国南北各地进一步施行,尤其是沿海沿边地区因形势需要,推行范围广,执行力度大,相关条款具体细致。保甲制于打击盗匪、维护治安乃至防灾救灾方面均具有一定功效,但其立法与执行各环节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往往因官吏敷衍、胥役营私和民众消极抵制而深受影响,有名无实,甚至沦为扰民恶法。终明一代,保甲制基本上系地方官员应对治安形势的权宜之计,兴废无常,朝廷并未着手建立适用全国划一推行的保甲法。清廷入关后承继明代保甲制,多次下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保甲制在全国范围方显常态化。

明代广东海防指挥体系时空演变研究

韩虎泰 著

内容介绍

明代广东地区的海疆防御格局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集中体现在海防军事指挥体系的时空变动中。本书在对广东海陆分布格局、海岸地貌类型和明代沿海地区行政区划等海防地理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明代广东沿海倭寇、海盗入侵的时空分布特征,沿海卫所、水寨与海防的空间部署,以及澳门开埠对广东海防形势的影响。进而从明代两广总督、镇守广东总兵、副总兵、参将等明代广东地区军事指挥体系的高层建制入手,通过细绎文献,详细考证了它们的设置、辖区与驻防地的变迁过程,及这一系列演变与广东海陆防御格局的密切关系。

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

朱悦梅 著

内容介绍

《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以唐代吐蕃王朝(629—841年)的军事地理为主体研究对象,以吐蕃军事扩张的时间和空间过程为线索,探讨吐蕃王朝与周边区域的军事地理关系及其特征。从吐蕃王朝时期对外军事进程和军事地理方略、吐蕃军事力量的地理配置、军事界限的演变、给养方式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变化、军事设施的地域性特点和分布等内容入手,对战争的进程给予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统合,从军事发展进程的角度对历史复原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从微观上,涉及一些历史地理学中有关地望、军镇移置变迁等有争议的或尚未清楚的军事地点问题。从宏观上,则涉及吐蕃军事区域的划分与演变,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地貌上吐蕃军事制度、军事设施、军事攻略的不同特征以及不同地理地貌条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增订本)

孙继民 著

内容介绍

国内学者研究唐代军事制度的成果中,有关府兵制的论著就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这种状况固然揭示了府兵制对唐王朝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学术界对它的重视,同时却也反映了唐代军事制度领域中畸轻畸重的客观事实。随着整个唐史研究领域不断深入和逐步拓宽,军事制度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府兵制继续受到重视的同时,人们的视野又逐渐转向过去不曾涉及或很少涉及的领域。本书即是针对唐代行军制度研究薄弱的现状而进行的研究,全书共十二章,从行军在唐代武装力量体制中的地位、行军制度之前的出征制度、唐代以前的行军制度、唐代行军制度的兵员构成、唐代的行军统帅和军将、唐代行军统兵机构的僚佐、唐代行军的编成及编制、唐代行军的兵种及其构成、唐代行军的侦查、预警、警戒、唐代行军的一些战术规定、唐代行军的后勤保障、唐代行军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该书曾于1996年于台湾出版繁体字版,而今所出则为简体字增订本。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修订本)

张金龙 著

内容介绍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禁卫武官制度的专著。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禁卫武官制度”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各王朝有关君主安全保卫及首都治安防卫的职官制度即属于禁卫武官制度的范畴。全书分五编二十章一百余节,对诸如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卫将军、武卫将军、军校骁游、直閤将军与直卫诸职、幢将与郎卫、殿中尚书与司卫监、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宫伯与武伯、卫尉、领石头戍事、四中郎将、京畿大都督、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三部司马、五部督、无难督、绕帐督、解烦督、帐下督、马闲右部督以及四禁将军、御仗左右、直荡直突都督等等禁卫武官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研究。通过对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仔细勾稽考索,厘清了不同层次禁卫武官的变迁历程和政治职能,对禁卫军权与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得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结论和颇具启发性的认识。宏观上,紧密联系汉末至南北朝末四百年的政治史及政治制度史,对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及其发展演变进行动态考察;微观上,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爬罗剔抉,探赜索隐,最大限度地掲示出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及其制度的本来面目。在皇权帝制时代,以保卫君主为核心的禁卫军权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处于杈力中枢地位,是专制君权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实现形式之一。禁卫武官制度所体现的是禁卫军权,研究禁卫武官制度史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君主专制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对全面准确理解整个皇杈帝制时代的政治军事历史意义重大。

-End-

供稿人:姚成浩

发布人:张旖轩

审核人:王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