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以温暖而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从遥远的时光里打捞出一个个动人的片段,串联起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带有坚韧、厚重的力量。
陈冲是国际知名演员、导演和编剧,她不仅擅长在荧幕上塑造各式各样的角色,也善于用文字记录人生的风景与感悟。
在《猫鱼》这本书中,她回望自己的成长轨迹,细致追溯了童年生活、个人情感、家族往事与演艺生涯的点点滴滴。
她以温暖而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从遥远的时光里打捞出一个个动人的片段,串联起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带有坚韧、厚重的力量。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陈冲的脚步,走进这段充满温度与思考的生命旅程。
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1961年春天,陈冲出生在上海。她的父母是医生,邻居也几乎是留学归国的医学教授,社区的文化气息非常浓厚。
陈冲小时候,母亲就教她背诵基本的个人信息:“我叫陈冲,我爸爸叫陈星荣,我妈妈叫张安中,我家住在平江路170弄10号。”
这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是陈冲幼年时期最早、也最清晰的记忆之一。后来她漂泊异乡、辗转于世界各地时,那句话总会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让她觉得自己是有所归属的。
陈冲是个早慧的孩子,不到两岁就能说不少话了。大人们叫她一起玩时,她常常冷静地拒绝道:“我没空。”不过,只要听到说有好吃的,她就会立刻改变主意,欢欢喜喜地跑过去。
有一次,陈冲捡起了掉在地上的食物,母亲提醒她不能吃,她却毫不犹豫地将食物塞进嘴里,不肯浪费一点。
成年后想起这些事,陈冲觉得有趣,也意识到,自己的嘴馋和对独处的需求都是与生俱来的。
在平江路的家属院,陈冲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家属院有十栋洋房,阁楼之间是彼此连通的,她和伙伴们像小老鼠一样在楼房之间自由穿梭,无拘无束地玩耍。
房屋前面的大草坪,也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那里跳绳、打球,到了傍晚,家长就会站在阳台上大声呼喊,孩子们就立刻跑回家吃饭。
晚饭过后,孩子们常常聚集在水井边,一边守着井里的冰西瓜,一边听大孩子讲鬼故事。
陈冲喜欢那些鬼故事,即使被吓得心惊胆战,她也不肯离开,生怕错过一点细节。她的勇气和胆量,这个时候就初见端倪了。
在成长过程中,陈冲大多数时候处于“放养”状态。父母忙于工作,对她的关注不多,只教她一些基础的生存技能。
她记得,父亲带她去学游泳时,直接将她放进深水区,由着她自己滑水和蹬水。等到她快要沉下去时,父亲才一把将她捞起来。
她虽然呛了水,却知道父亲在紧要关头会保护她,因此不太害怕,很快就学会了游泳。
陈冲还喜欢去邻居老关家串门。老关是澳大利亚的华侨,嫁给了前去留学的老叶,跟随他回了上海。老关会说流利的英语,还能熟练地打字,她生了两个孩子,一个特别会拉小提琴,另一个则擅长弹钢琴。
陈冲对老关很好奇,总是忍不住疑惑,这位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的女性,为什么会背井离乡、跨越重洋,她又是否能够适应烟火气十足的上海生活呢?
陈冲对远方世界的向往,就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悄然滋长。
早熟的少女
“文革”开始后,陈冲的生活一下子变了样。平江路的十栋洋房,原本只住了十户人家,但随着政治运动的推进,这些房子被重新分配,一下子搬进来了几十家,到处都在加建水管、水槽和电线。
陈冲家里也不例外,客厅、饭厅都有人居住,甚至姥姥的卧室也被占用了。厨房变成了公用的,每家都把酱油、菜油放在厨房,瓶子上画线标记剩余的量,以防被人偷用。
在那段时期,陈冲的姥爷受到批斗,选择自杀,姥姥也被打成“反革命”,全家缺少收入,生活窘迫。
姥姥和母亲不擅长精打细算,偶尔会把生活费拿去买蜜饯、罐头等“奢侈品”,导致月底时没钱买菜。每当这个时候,她们俩就会互相责怪,争吵不休。
在剧烈的时代和家庭变故中,陈冲早早成熟。大约11岁时,她学会了拿粮票去跟人换菜,也开始尝试做饭。
她做饭时总是充满巧思,比如把一小块肉切得极细,再与大白菜一起煮得软烂,就成了一锅香喷喷的“烂糊肉丝”。
她还会去水果摊,挑选那些已经烂掉一半的苹果或鸭梨,削去坏的部分,用糖精和藕粉做成水果羹。
在物资紧缺的年代里,陈冲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如何在平凡中创造惊喜。
陈冲的早熟和独立,让她的母亲感到欣慰,也难免心疼。母亲知道,在那个混乱的世界里,学会生存技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尽可能地把自己知道的生活常识都教给她。
比如说,青菜应该先洗后切,这样就不会丢失太多的维生素;洗衣服的时候,要反复挤掉脏水再倒入清水,衣服才能洗的干净;炒菜时不能心急,要等锅里完全干燥才能倒油。
这些简单却重要的常识,一直指导着陈冲的生活。少女时代的这些磨练,增强了她的适应能力。她出国留学之后,常常面临着更艰难的问题,都能够依靠自己去解决。
进入电影行业
陈冲14岁时,人生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武珍年导演,看中了陈冲的外貌和气质,邀请她参加电影演员的面试。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办公室,陈冲被要求表演才艺时,别出心裁地用英文背诵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那时候,她每天跟母亲收听英文广播,学习英语,《为人民服务》也是那样学了以后背下来的。她就这样通过了面试,去出演电影《井冈山》里的小游击队员。
然而,那部电影最终没能完成拍摄,剧组也随之解散。陈冲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无比失落,在剧组的这段时间,她已经爱上了当演员的感觉,不愿再回到中学继续读书了。
幸运的是,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正在招生,陈冲受到了团长张瑞芳的欣赏,得以进入剧团培训。
在剧团里,陈冲度过了愉快的几年。她和伙伴们一起训练基本功、参加文艺演出,业余时间还能一起打乒乓球。她年纪最小,总是热情洋溢,脸蛋红彤彤的,因此被起了个外号叫“小番茄”。
在剧团培训期间,导演谢晋邀请陈冲去出演电影《青春》中的女主角亚妹,这是她人生第一次担任主角。
《青春》涉及军旅生活,为了显得更加真实,电影开拍前,陈冲和演员组的成员到宁波东海舰队待了一个月,每天和女兵们一起操练,深入体验了军队生活。
1977年,《青春》上映,陈冲凭借精彩的演绎一举成名,经常被邀请去做宣传、开讲座,所到之处都是鲜花和掌声。然而,她的父母却忧心忡忡,担心她在这片花团锦簇中迷失方向。
正巧那一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全家人一致认为,陈冲应该去参加高考,争取读医学院。然而,她中学只读了几个月就进了剧团,数理化学得不好,考理科没什么希望。于是,她选择了文科,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补习后,顺利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学院。
陈冲进入了英文系,每天在课堂上学语法、背课文,觉得十分枯燥。并且,当时大学里的规则很多,陈冲常常莫名其妙就违反了学院的纪律,被书记叫去谈话。
因此,她最期待的就是星期天,可以回剧团和从前的伙伴一起玩。
在压抑的生活中,陈冲得到了一个新的机会。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潘文展到了上海,邀请陈冲参与电影《小花》的拍摄。
陈冲无比怀念在剧组拍戏的日子,立刻答应了这个邀约。她在《小花》中担任女主角,和知名演员刘晓庆、唐国强等人合作。凭借这部电影,陈冲获得了“百花奖”的最佳女主角,那个时候她才19岁。
在那之后,陈冲又接连出演了《海外赤子》和《苏醒》两部电影。她喜欢在剧组的生活,不愿意再回到学校继续学英文。恰好当时中国要送电影工作者出国留学,到好莱坞进修。陈冲决定离开上海外国语学院,争取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陈冲的家人原本希望她离开文艺圈,走上更为稳妥的学术道路。然而,他们看到了陈冲的热情和天赋,决定支持她追求梦想。
最终,陈冲成功远赴美国求学,迈出了通向好莱坞的第一步。
来源:鹰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