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载风雨兼程,连创多个“首次”!武大法学这个领域“低调”,却内涵十足!

B站影视 2024-12-12 18:20 2

摘要:不久前,第九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国家机关、国际组织、贸促系统、工商界、国家智库、高校和著名律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共270人齐聚东湖之滨,围绕“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国际法治保障”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吸引了近万人在线观看直播。

不久前,第九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国家机关、国际组织、贸促系统、工商界、国家智库、高校和著名律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共270人齐聚东湖之滨,围绕“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国际法治保障”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吸引了近万人在线观看直播。

开幕式后,在参会嘉宾的见证下,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长沈佩兰正式发布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投资争端仲裁规则》并对《规则》内容进行了介绍。她表示,《投资争端仲裁规则》的发布能够为当事人解决国际投资争端提供新的选项和新的路径,能够为推动国际投资仲裁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从2016年创办至今,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已走过了九年历程,发展成为国际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前沿阵地。作为论坛主办方之一,武汉大学在国际法领域积淀深厚,中国国际法学便发端、奠基于此。

上世纪20年代,珞珈山下,一群年轻人远渡重洋回到祖国,于风云激荡中辟“法之大道”,中国国际法学薪燃于此。此后,历经漫长发展,武大国际法学形成了厚重学术传统,涵养了诸多名师大家。他们所处时代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珞珈国际法学人。百余年来,他们始终引领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

周鲠生创立国际公法学、李浩培创立国际私法学,具有开山启林之功;

周鲠生

李浩培

韩德培创立大国际私法学,姚梅镇创立国际经济法学、国际投资法学,梁西创立国际组织法学,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深化国际法学科建设的代表;

韩德培

姚梅镇

梁西

曾令良、黄进、余劲松分别主编《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三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为构建21世纪中国自主国际法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

100多年发展历程中,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与教育在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代表性国际法学家领衔,不断拓展、深化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0年,为响应邓小平关于大力加强国际法研究的号召,武汉大学率先成立国际法专门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这是我国高校首个国际法研究所。此后,在一代代名师的带领下,研究所不断开拓创新,硕果累累。2015年,研究所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武汉大学也由此开始踏上高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专业化智库的探索之路。

2020年,以国际法研究所为基础,武汉大学成立国际法治研究院,整合国际法治与全球治理相关学科,负责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目前,研究院形成了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三大类共16支核心研究团队,团队由该领域知名专家任首席。扎根珞珈这片学术沃土,他们立足中国实践,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学问融入决策建议中。

中国国际法治建设、边界与海洋问题、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问题……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从这里诞生;

网络法、大健康法制、党内法规、两岸及港澳法制等新的学科领域在此被拓展;

如今,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国际法研究所)已成为中国国际法研究的重镇。

作为武汉大学的奠基学科之一,学校法学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2017年和2022年,法学学科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在各大国际排行榜上表现优异,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一过程中,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国际法便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国际法学科建设,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涉外高端卓越法律人才,全面落实跨学科、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武大法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尝试——

自2003年起开设法语法学双学位试验班,2004年起开设德语法学双学位试验班,率先开创了“法律+外语”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开设“英语法学涉外法律人才试验班”“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试验班”;

2021年开设“国际法试验班”,每年选派学生近百人次赴欧美著名高校法学院交流访问。

在国际法试验班建设的基础上,学院还积极开发国际化课程,邀请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的教授担任《法律英语(LEC)》主讲教师,购买康奈尔大学《美国合同法》课程,积极开拓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资源。

2023年4月,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成为国内首个自1997年后获批国际法学本科专业的学校。

此后,学校又新增设国际法本硕试验班,实施本硕贯通培养遴选。就读于国际法专业的学生在本科三年级初接受专家考核,入选者根据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法律硕士(法学)等专业志向,提前双向选择确定硕士导师,符合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条件的,最终获得本硕贯通培养的资格。

与此同时,针对我国高水平智库人才匮乏现状,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率先探索高层次智库型人才培养模式,开智库型博士培养先河,截至2024年9月,研究院已招收4届共54名优秀博士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此后,研究院还将以建设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构建国际法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阶段培养体系,扩大国际法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国际法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人才支撑。

百年传承中,武汉大学国际法学科不断发扬光大,孕育出中国国际法的珞珈学派。一代又一代国际法学领域的才贤从这里走出。有的仍在珞珈山下奋力耕耘,更多则散作满天星遍布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设立了国际法专业的绝大部分高校都有他们的身影。

百卅武大芳华不改,“珞珈国际法学派”历久弥新。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法治成为各国较量博弈的新战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

今后,武汉大学将继续紧密联系国家民族命运,不断探索国际法治发展,奏响具有珞珈特色的新时代涉外法治建设的时代强音。

来源: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