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淮河奔涌,润泽千年。蚌埠,与淮河相依相生,被誉为“淮畔明珠”。丰富的旅游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文旅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故事。近年来,蚌埠推动政策赋能、资源聚合,以“以点带面、点面生辉”的生动实践,让“诗”与“远方”
淮河奔涌,润泽千年。蚌埠,与淮河相依相生,被誉为“淮畔明珠”。丰富的旅游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文旅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故事。近年来,蚌埠推动政策赋能、资源聚合,以“以点带面、点面生辉”的生动实践,让“诗”与“远方”的融合转化为具象可感的美景、美食、美的文化盛宴,让古老与现代交织碰撞,文化与生态和谐共鸣,生动演绎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范式。
在“5·19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蚌埠市委党校学者与蚌埠日报记者深入一线聚焦文旅融合新貌,共同探寻蚌埠“诗与远方”的交融轨迹,进一步激活文旅资源,推动产业升级,让更多游客领略这座淮畔名城的独特魅力。
在蚌埠,多个“爆款夜市”点亮城市夜空,成为推动夜间经济繁荣、商文旅消费升级的强劲动力。阿财老铺特色美食街区,正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五一”假期,阿财老铺特色美食街区迎来了客流高峰,日均接待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
5月1日晚,2025年蚌埠市首届人气街区特色晚会活动蚌山区“街晚”复赛第二场在阿财老铺美食街区火热开赛。 融媒体记者 刘晨 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近300米长的老街上,西煤建、二马路、施家洼、爱国巷、老地委、酱品厂宿舍、红旗二路、大舞台……这些承载着蚌埠老城记忆的地标性场所在这里串联,让这个特色街区不仅是美食的汇聚地,更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民俗体验于一体,瞬间唤醒老蚌埠人心中沉睡的记忆。
独特的“场景力量”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在这里,仿佛每一个角落都在讲述着蚌埠故事!”外地游客们则感慨:“本以为只是一条普通的美食街,没想到藏着这么多惊喜!”
来自南京的周先生和好友来到阿财老铺美食街区,正巧赶上2025年蚌埠市首届人气街区特色晚会活动蚌山区“街晚”复赛第二场在此举办,火爆的人气让周先生感觉置身在音乐节。面对一众等待炫小龙虾的食客排起的“长龙”,周先生一行选择先在街区周边拍照打卡,“前面还有三十桌,正好趁这个时间逛逛,拍些美照。”
据阿财老铺特色美食街区负责人朱海霆介绍,这里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打卡地,离不开其独特的文化表达。
十多年前,阿财老铺还只是华夏第一街区内一家普通的饭店。朱海霆却有着野心,他立志要将这家小店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特色地标,提出了“店是一条街,街是一家店”的构想。2020年,他利用店前区域开展免费招商,为流动商贩搭建固定摊位,吸引了众多特色美食、餐饮品牌在此集聚。如今,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品尝到小龙虾、冰酒酿、烧饼夹里脊等地道的蚌埠美食,还能尝到各种网红小吃,满足味蕾的多样需求。
为了焕活“蚌埠特色”,蚌山区通过阿财老铺模式的创新打造,建立特色样本,为街区注入更多文化元素。除了美食,民俗表演、非遗展示轮番上演,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交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传统的街市风貌、独特的文化内涵、现代的消费业态,阿财老铺特色美食街区获评2024年度皖北区域十佳消费场景。
“街”与“店”相得益彰,互相成全,呈现了“1+1>2”的引流效果。如今,蚌埠老字号招牌与市井生活完美融合,成为游客们争相合影的热门打卡点,随手一拍就是氛围感十足的大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阿财老铺通过美食为纽带,全方位展现了蚌埠的传统文化,丰富了市民生活,也为城市增添了活力。”朱海霆满怀憧憬地表示,未来将深入挖掘、传承和利用街区的历史文化,朝着“从一条街到一座老蚌埠龙虾城”的目标迈进,让更多人领略蚌埠的独特魅力。
学者说蚌埠市委党校二级调研员朱学明“夜经济”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形式,不仅丰富了城市生活,也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越来越大。阿财老铺特色美食街区的“烟火气”符合当前国家提振消费的产业发展方向,也与我市对该区域的城市定位相契合。
阿财老铺正是结合我市文化特色,推动产业集聚,营造消费场景,丰富夜间生活,激发消费潜力,使之成为淮河文化广场市民休闲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市餐饮的知名品牌。为推动该街区的发展壮大,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着力在商圈建设、产业布局、设施配套等方面下功夫,打造较为完备的商业生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推动我市文旅产业的发展。
实践案例田园可写诗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关心粮食和蔬菜,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向往。而在龙子湖畔,这分诗意正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
随着“靓淮河”工程的推进,龙子湖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荣获国家级“幸福河湖”称号。这里不仅有碧波浩渺的湖光水色,地标打卡点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雕塑,新晋网红景点“龙鳞叠水”等,更藏着“城水共生、农旅共兴”的奇妙体验。
日前,市民在龙子湖畔的城市菜园种地,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融媒体记者 刘晨 摄
今年年初,市水利部门、水投集团在保持龙子湖西南岸一片46亩河滩地耕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创新推出“‘梦之园’市民认领计划”,打造标准化生态菜园。园内460块50平方米的小菜园整齐排列,配套完善的生态种植培训、灌溉水源供给和定期农技指导等。市民在这里,租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地,种上喜欢的蔬菜或者瓜果,既能在劳作中体验农耕乐趣,又能在一年四季吃上新鲜、无公害的蔬菜。
市民陈欣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今年3月30日,“梦之园”开园当日,她如愿以偿租下一块菜地。如今,园中的西红柿已悄然成熟,这分丰收的喜悦,让她迫不及待地与女儿分享。
对许多人而言,“梦之园”不仅是挥洒汗水的田园,更是心灵休憩的港湾。市民张女士感慨道:“周末全家一起在田间劳作,既释放了压力,又增进了亲情,还能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累了就看看湖景,惬意极了!”在张女士看来,“梦之园”更像是一个农耕俱乐部,大家在种菜之余交流经验,也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
“梦之园”不仅是市民的田园乐园,也是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开园当天,460块城市菜园地就被抢光了。”负责“梦之园”项目运营维护的安徽尚禹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干介绍,项目引入水净化系统,确保灌溉水源清洁,保护龙子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同时,作为农文旅发展与生态环境整治融合的新探索,“梦之园”计划注册品牌,配套建设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推出更多消费场景,让游客在欣赏龙子湖美景的同时,感受田园生活的惬意。
龙子湖畔,田园可写诗,生活即远方。这里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又有北方大地的豪迈,更有都市人梦寐以求的诗意栖居。种下希望,收获幸福,书写属于自己的田园诗篇。
学者说蚌埠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江海洋从淮河岸边到龙子湖畔,蚌埠以“靓淮河”工程治理经验迁移、生态价值叠加、文旅体验创新的梯度升级,推动了从“工程治水”到“生态经营”的探索和跨越。“梦之园”的实践证明,水利工程不仅是防洪惠民的基础设施,更能通过“生态+文旅”的创意赋能,成为链接城市与田园、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载体。“梦之园”市民认领计划的火爆再次印证了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不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而是以尊重为前提的创造性转化。当田园成为可参与的诗、生态成为可体验的景,蚌埠正以“小田园”撬动“大生态”,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在都市近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种“生态为基、体验为核、创新为要”的“生态+文旅”发展路径,不仅为蚌埠文旅注入了田园诗意,更为城市发展传递了一个重要启示——最好的文旅融合,从来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实践案例遗址可寻梦淮河之畔,7300年前的文明火种跨越时空,在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新点亮。曾经深藏地下的神秘遗址,如今正以创新之姿,成为游客追寻远古文明、触摸历史脉络的“寻梦之地”。
双墩遗址作为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7300年。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丰富,涵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还有大批刻划符号和泥塑艺术品。
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融媒体记者 陈昂 摄
今年“五一”假期,这里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文旅IP。从精美的陶塑人头像,到神秘的刻划符号,从形态各异的陶器,到种类繁多的骨器,双墩遗址背后的故事正逐步清晰呈现。游客们在双墩文化村、非遗展示馆、文创展示馆、农产品展示馆、双墩遗址展示中心、遗址博物馆等地追寻古人足迹。
在位于遗址博物馆第一展厅“文启双墩”的“淮畔家园”,很多市民游客被双墩先民的居住和生活方式所吸引。“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房屋建筑不仅能防潮,还能避免虫、蛇及野兽的侵扰,真是长知识了!”来自合肥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原本以为考古遗址会很枯燥,没想到孩子玩得很开心,还学到了好多知识。
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骸、猪形陶塑,以及家猪与野猪下颌骨的对比,生动展现了先民的食谱与家畜驯化历程。“现场真实感十足,历史吸引力满满,下次还要来!”市民高女士参观后赞不绝口,“家乡有这样一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看到先民们创造的璀璨文明就在眼前,太自豪了!”
“遗址公园自运营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双墩遗址博物馆社服部负责人刘燕介绍,馆内“文启双墩”“钟离崛起”两大展厅,集中展示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很多游客们自发地跟着讲解员的脚步聆听发掘成果,近距离了解双墩文化。
“双墩考古遗址公园致力于打造 ‘城市的会客厅’和‘文化的展示厅’。未来,这里还将持续拓展‘考古+研学’‘考古+文旅’等多元业态,深挖珍贵历史资源,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体验,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刘燕表示。
阡陌巷道间升腾的是人间烟火,碧波绿野中孕育的是生态诗行,泥土深处苏醒的是文明密码,蚌埠正将历史的厚重、当下的鲜活与未来期许编制成为流光溢彩的文旅长卷,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学者说蚌埠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崔北军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既是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双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出土的大量刻划符号、陶器等文物,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关键线索。该遗址公园通过打造遗址展示区、文化体验区等功能分区,运用数字化展示手段,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淮河文化独特魅力,满足人们对文化深度体验的需求。同时,围绕遗址公园开发特色文旅产品、研学课程,拓展文旅产业链,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发展。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必将成为蚌埠城市文化新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为蚌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崔北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各地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蚌埠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具备发展文旅产业的良好基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对于蚌埠建设文旅强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蚌埠拥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
蚌埠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着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文化旅游资源积淀深厚,资源分布广且类型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
蚌埠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双墩春秋墓、汤和墓、禹会村遗址、垓下遗址、化明塘严氏墓和怀远教会建筑旧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刻划符号,是汉字重要起源之一,迎来了蚌埠地区远古文明的曙光。禹会村遗址使“大禹治水”“大禹会诸侯”由传说变为史实。涂山之巅的禹王宫、启母石历经千年风霜,见证了厚重的大禹文化。楚汉时期垓下之围古战场演绎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同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和军事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为蚌埠市的文旅融合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独特的民俗文化
蚌埠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是淮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淮河文化风情的民俗文化资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鼓灯、泗州戏和五河民歌。作为蚌埠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一起构成了蚌埠地方戏曲歌舞最精华的部分。例如花鼓灯艺术,它是集舞蹈、音乐、锣鼓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瑰宝,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每年的花鼓灯艺术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展示蚌埠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还有已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素有“淮河三花”美称之一的卫调花鼓戏、淮河琴书、余家皮影戏、临北狮子舞、钱杆舞、旱船舞、独杆轿等,一直受到民众的喜爱。
(三)丰富的红色文化
近现代以来,蚌埠是有着光荣传统的红色土地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就有怀远热血青年程良、宋玉琳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为国捐躯;大革命时期,安徽省第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党组织在这里诞生;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长淮特委在蚌埠成立,领导着沿淮十几个县的党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蚌埠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蚌埠成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和进军江南的谋划之地,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一大批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他们是蚌埠人民的骄傲,是留在珠城儿女心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四)优美的自然景观
蚌埠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市区内山水相间,景色宜人。千里淮河穿城而过,“靓淮河”工程成效显著,淮河两岸风景秀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龙子湖风景区水域辽阔,湖水清澈,周边群山环绕,景色宜人,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还有张公山风景区、天河风景区、淮河闸风景区等。巍巍荆涂二山对峙于淮河两岸,位于荆山的白乳泉风景区、卞和洞、涂山的圣泉、灵泉景色优美。还有五河县的大巩山森林公园、樵子涧水库、沱湖风景区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区域内河湖密布,水系众多,有位于五河县的香涧湖、沱湖、天井湖和位于怀远县的四方湖等,为蚌埠市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加快推动蚌埠文旅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资源整合,打造完整文旅产业链
一是建立文旅资源整合协调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各景点、文化场馆等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二是以特色主题为引领,打造涵盖历史文化、民俗艺术、自然景观等多元素的综合性旅游线路。如以禹会村遗址、双墩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依托,探索“考古+旅游”“遗址+博物馆”模式,开发独具特色的考古旅游线路,增强游客体验,在沉浸式旅游中感受淮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再比如把花鼓灯艺术与优美的天河湖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建好“中国花鼓灯第一村”,成为集花鼓灯保护、旅游观光、民宿垂钓、采摘休闲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三是鼓励文旅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形成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例如旅游公司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二)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
一是组织专业团队对蚌埠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民俗文化等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讲解、展示等环节中。比如以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龙亢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等红色景点为重点,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二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开发,让游客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感受蚌埠市的文化魅力。例如,在双墩遗址参观中,利用VR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回远古时代,亲身体验双墩文明的发展历程。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建设,打造具有蚌埠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的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蚌埠文旅知名度
一是制定统一的宣传推广策略,整合宣传资源,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动。例如,制作高质量的蚌埠文旅宣传片,在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上播放,展示蚌埠文旅亮点。二是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展会、文化节事活动,设置蚌埠市文旅展区,向外界展示蚌埠市的文旅资源和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三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口碑营销,鼓励游客在游玩蚌埠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体验,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提升蚌埠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游客满意度
一是加强旅游景区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交线路,方便游客出行。例如,对于偏远但颇具特色的自然景区或乡村旅游点,专门规划公交线路,并根据游客出行高峰时段合理安排车次,方便游客往返。二是提升旅游景区周边住宿和餐饮服务质量,鼓励建设更多高品质的酒店、民宿,规范餐饮市场秩序,确保游客能够享受到舒适的住宿和美味的餐饮。组织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推广蚌埠的地方美食,如怀远石榴酒、五河螃蟹、蚌埠小龙虾等,吸引游客品尝。三是为了提高游客在蚌埠市旅游的舒适度,在旅游景区内设置更多的休息区、公共厕所等便民设施,完善景区的服务功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蚌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