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国宝归来,意义不止于归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9:09 1

摘要:连日来,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备受国人关注。就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最新消息是,子弹库帛书二、三卷将于今年7月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连日来,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备受国人关注。就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最新消息是,子弹库帛书二、三卷将于今年7月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美国博物馆向中方归还子弹库帛书

为什么每一件国宝归来,我们总会百感交集?因为每件流失的国宝背后都有我们民族不堪回首的伤痛,无论它们流浪在哪里,都始终是我们的文化之殇。

回顾历史,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大量国宝流失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现流失到中国境外的中国文物大约有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而境外民间收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此前走红网络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用“带文物回家”的创作理念,触动了我们许多人对文物流失的痛惜之情。

文物背后承载的是历史,是文化,是文明。大批中国文物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正因如此,我们期盼更多流失海外的“游子”归乡,让历史完整地诉说中国故事。去年,中国56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从意大利回归祖国,就是中意两国就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与合作的一个生动案例。

此次子弹库帛书归来,是我国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的首个成功案例,对我们今后通过国际合作开展追索返还文物、守护人类文明成果具有示范意义。这也说明,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才有尊严,国宝归来的可能性才更大。

国宝回归只是第一步,更大意义还在后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今天,我们迎接的是回家的文物,要续写的是崭新的文明篇章。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保护好、利用好文物,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抵达北京

就拿子弹库帛书来说,它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帛书,还是我国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想见,帛书未来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保护和研究。除了保护和研究,我们还要创新帛书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它将和其他国宝文物一起,让世界人民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文明进程的纵深。

躬逢盛世,与有荣焉。从文明蒙尘到文明复兴,当古代中国的文物和当代中国的我们,一起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这将是中华文明在历史空间中更加振奋人心的文脉传承与赓续。(央广网评论员 文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