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咳嗽打喷嚏的人又多了起来?办公室茶水间的纸巾用得飞快,朋友圈也不时冒出几条“中招了”的状态。
是不是以为新冠已经“过去式”,结果它却像个“回头客”,悄不声儿地又来了个回马枪。
根据国家疾控局最新通报,全国多地新冠病毒感染阳性率持续上升,专家预计将在5月下旬迎来本轮疫情的小高峰。
这听上去有些出乎意料,毕竟不少人已经打过疫苗、甚至经历过感染,怎么还会反复感染?病毒又变了吗?是不是又该囤口罩、抢药了?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事儿。
有句话说得好:“你以为它走了,其实它只是换了个马甲。”新冠病毒就是这样一个“变脸高手”。
目前主流流行的是JN.1变异株,这是奥密克戎家族的新成员,虽然整体致病力没有显著增强,但传播力更强,免疫逃逸能力更高。
而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巡逻队”,如果不常训练(比如很久没接触病毒),它的警觉性就会下降。此前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的抗体会随时间逐渐减少,尤其是6个月以上未再次接触病毒的人群,更容易“二次中招”。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截至4月底,全国哨点医院报告的急性呼吸道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已上升至15.4%,而在部分城市,甚至接近20%。
说个真事儿,我有一位在广州工作的朋友,30岁出头,去年底阳过一次,症状挺轻,只是嗓子疼、低烧两天。今年3月,他又中招了一次,这次症状明显重了些:发烧到39度,连着烧了三天,咳嗽不断,整宿整宿睡不着。
医生说这是“再感染”,并非“复阳”。再感染指的是清除了上一次病毒后,又被新一轮病毒感染。由于病毒变异,他上次感染后的抗体对这次的毒株效果不佳。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指望一次感染或接种就“一劳永逸”。
很多人关心,新一轮的病毒,是不是更“毒”?
目前主流的变异株JN.1,在国外也有广泛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它的传播速度快,但致病力并未明显增强。
换句话说,它更像“流感”那样传播迅速,但不一定更严重。不过,对于老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依然存在较高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感染者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声音嘶哑、乏力、轻度发烧,容易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从而延误休息或传播给他人。
有人问,现在都2025年了,还要戴口罩吗?答案是:在高风险场所,戴!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空间密闭、通风差的地方,比如地铁、医院、电梯里。
戴口罩不仅可以防新冠,还能防流感、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疾病。这不是“过度防护”,而是“科学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华庆曾提到:科学佩戴口罩,仍然是控制病毒传播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这几年,有些“新冠误解”在人群中悄然流行,咱们得一个个捋清楚。
误区一: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错!病毒变了,抗体也会下降,再感染是常态,并非“个例”。
误区二:没发烧就不是新冠。很多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根本不发热,但依然有传染性。
误区三:阳了就得猛吃药。不是所有感染都需要用药,乱吃药可能适得其反,关键是多休息、勤监测症状。
说句大实话,新冠不会彻底消失,它会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战战兢兢,更不是完全放松,而是学会与之“和平共处”。
重点人群要做好防护,普通人群则要增强身体免疫力。规律作息、营养均衡、适度运动,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别小看这些“老生常谈”,它们才是真正的“长效药”。
我在门诊时注意到,最近来看咽喉炎、发热、咳嗽的患者又多了起来,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很多人一上来就问:“是不是又阳了?”
我们会安排抗原或核酸检测,有的确实是新冠感染,有的则是流感或者支原体感染。有个七旬老太太,反复发烧一周,最后确诊为新冠复感染,合并肺炎,住院十几天才好转。
这说明什么?说明病毒没走远,只是我们对它“麻木”了。而最需要被保护的人群,反而最容易被忽视。
去年底疫情趋缓后,很多人就彻底“卸甲归田”了,不戴口罩、不测抗原、不再关注防疫信息。但这恰恰是病毒最“喜欢”的环境——没人防它,它就肆无忌惮。
病毒不怕强,它怕你有准备。
我们不需要时刻紧张,但也不能彻底放松。尤其是工作场所、学校、医院等聚集性场合,如果一个人感染,可能一整个办公室都得中招。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新冠疫情不会短期结束,类似的流行波会反复出现,但整体趋于季节性流行,风险可控。
换句话说,病毒还会来,但我们已经有了经验和工具。关键是: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盲目恐慌,要科学应对。
未来也许每年都会有1-2次小规模流行,就像流感一样。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该防护的时候防护,该就医的时候就医,不慌不乱。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出现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等症状,特别是在疫情高发期或身边有人感染过,最好还是测一下抗原。
一方面可以明确自己是否感染,另一方面也方便及时隔离,避免传染家人、同事。
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孩子、孕妇等高风险人群的朋友,千万别心存侥幸。
最后说点心里话说到底,新冠已经不再是那个“吓人的新东西”。咱们经历了三年风风雨雨,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现在我们要面对的,是“疲劳”——心理上的疲劳、警觉度的下降、防护意识的松懈。
但病毒从不“看心情”,它只看你准备得够不够。
5月下旬预计将迎来高峰,这不是恐吓,而是提醒。别等到“阳了”的时候才想起该戴口罩、该多睡觉、该注意卫生。趁现在还有时间,咱们就从一点一滴做起。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