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评:常荣山的身份标签从何而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7:31 1

摘要:据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近期多地新冠阳性率呈现上升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承想,随着新冠再度来袭的新闻冲上热搜,一位频频被媒体采访的神秘“专家”常荣山也火了,头衔响当当,如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

据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近期多地新冠阳性率呈现上升趋势,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承想,随着新冠再度来袭的新闻冲上热搜,一位频频被媒体采访的神秘“专家”常荣山也火了,头衔响当当,如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不一而足。有几分尴尬的是,如此“专家”却再次遭遇打假。

多家平台在“新冠阳性病例上升”的相关报道中提及“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引用他的言论加以佐证。对此,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5月18日发布声明称,该单位不存在名为“病毒研究所”的下设部门,“常荣山非我单位工作人员,且与我单位不存在任何关系”。该中心同时提醒社会公众,切勿信谣传谣,并表示将对发布相关不实表述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提起常荣山,或许一些网友还有印象。早在2022年12月,汕头大学在一份声明中就表示,“汕头大学病毒学家常荣山”“汕头大学病毒专家常荣山”等表述不符合事实,已侵犯该校合法权益;常荣山发布的所有言论仅为其个人观点,与汕头大学无关。

头衔接连被辟谣,我们不禁要问常荣山的身份标签究竟从何而来?从2022年的汕头大学教授,到2025年的“江苏疾控病毒研究所所长”,其头衔越来越“专业”,媒体却始终未对其履历进行核验。诸多媒体在汕头大学辟谣后仍多次引用其言论,甚至默认其新身份。这背后是流量驱动下媒体责任的退场——追逐热点、轻信“权威标签”,将“三审三校”制度抛诸脑后。媒体的失职直接助推了虚假信息的扩散。

常荣山事件并非个例。从网络主播伪造“名校学历”,到明星虚标“正能量”标签,虚假身份已成为博取关注的工具。当“专家”头衔沦为流量密码,公众对专业话语的信任必然崩塌。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造假往往与公共利益绑定——常荣山借疫情话题发声,其观点可能影响公众防疫决策。

根治乱象需多方共治。法律层面,冒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已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招摇撞骗罪”。江苏疾控声明“保留追责权利”的态度,为类似行为划出红线。媒体更应重拾“事实核查”底线,以理性分析取代盲目转载。而对公众而言,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审慎、主动溯源,才能避免沦为虚假人设的“共谋者”。

常荣山事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互联网时代的信任困境。当造假者贴上虚假身份标签、媒体沦为传声筒、公众失去判断坐标,重建真实、重拾信任便成当务之急。唯有法治刚性、媒体自律与公众理性三者共振,才能让“常荣山们”无处遁形。

撰文 顾登夏

来源:南方网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