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 | 三个动圈的水月雨和鸣Harmon怎么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17:00 1

摘要:“和鸣完全发挥了多动圈互补的结构优势,在保留了动圈耳机声音潜力同时,拥有较高的声音可塑性。与许多我熟悉的经典动圈作品一样,和鸣也是一个需要花心思去搭配方能玩好的塞子。在1499这个价位段上,这个特点既是它先天的门槛,也是它可贵的深度。”

水月雨 MOONDROP

和鸣

类型:三动圈入耳式耳塞

“和鸣完全发挥了多动圈互补的结构优势,在保留了动圈耳机声音潜力同时,拥有较高的声音可塑性。与许多我熟悉的经典动圈作品一样,和鸣也是一个需要花心思去搭配方能玩好的塞子。在1499这个价位段上,这个特点既是它先天的门槛,也是它可贵的深度。”

从十几年前刚开始玩耳塞到现在,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随身产品上是一个“技术流”的坚定追随者。从上学时每天把玩的单动铁代表杰士X10和ER4,攒钱半年入手的初代圈铁皇帝K3003,再到近两年把玩静电+动铁结构的Noble Ronin,圈+骨传导结构的flipears圣盔,市面上的各种单元技术全都积极尝鲜。但尝归尝,如果让我在日常工作结束后从架子上随便拿起一条塞子听,我多半还是会挑一条纯动圈吧。我收藏了一些单动圈的塞子,远一点的有森海的IE 800,近一点的有水月雨的爱之悲,但是多动圈的塞子却还没有遇到很喜欢的。

倒不是因为这种技术多么新潮小众,实际上在大部分两声道音箱里,单声道发声都不是由一个动圈完成的。哪怕是入门级的产品,也会做两分频设计,比如用一个纸盆单元负责中低频,然后用一个软球顶单元负责高频。而在高端箱子上,为多单元配套的材料技术、独立腔体隔离和分频方法则更为登峰造极。作为发声原理最像音箱的动圈耳塞,多动圈本应是一种最易参考,最直觉的发展道路才对。

但塞子毕竟空间有限,多单元动圈对尺寸的依赖、对音腔的需求都让其在塞子上实现困难重重。上大学时我玩过地外科技JVC FXZ系列的一票多圈塞子,整体而言它们虽然设计上有所回应,但是在分频和相位方面都没能解决得很好,反映在声音上就是低频过多,定位模糊。不过即便并非主流,行业内也一直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厂商在尝试着多动圈耳塞这条技术路线。近期,水月雨发布了复杂技术实验室(XTM)系列的新品和鸣Harmon,首发定价1499元,在技术上则选择了三动圈架构。和鸣隶属的XTM系列本就是水家主打分频技术创新的新系列,其首款作品流星也在玩家中有不错的反响,这次推出多动圈结构的和鸣也算是情理之中。

与XTM系列的前作流星一样,和鸣的包装也采取了科技范十足的黑白简约风,只不过作为定位稍低的产品,在设计上简化为了纸壳抽拉式。包装内附赠了圆形仿皮拉链包,配件上则给到了四组硅胶套和一枚可更换4.4mm插头。和鸣原配的混编线布质的线皮质地扎实,在使用中不易打结。

与流星丰腴的体态不同,和鸣的腔体小了许多,在视觉上也显得修长。它使用了类似Kadenz的多面切割银色金属面盖,在光线照射下多变的阴影极富未来感。面盖下的黑色腔体呈管状,透过半透明的表面隐约能够看见内里堆叠的动圈单元。比之我接触过的多动圈耳塞,和鸣的外观虽然也受到了单元结构的影响,使得佩戴时高出耳朵一截,但整体上依旧是精致小巧、符合大众审美的

为了同时满足技术方案和人体工学的需求,和鸣选择了与黑格科技合作设计3D打印腔体。从实际佩戴感受来说,和鸣取戴皆便捷舒适,其长导管深入耳的设计并没有太多的异物感。美中不足的是其线材有一定的听诊器效应,外出佩戴时需要妥善束线来减轻干扰;同时由于其导管比较粗,需要根据个人耳道情况选择既能佩戴舒适,也能够较好地封闭耳道的尺寸。和鸣原配的耳套为了舒适性选择了较软的质地,我戴着稍有漏音,于是在试听全程都更换为自用的AZLA ORIGIN耳套,幸而无论佩戴还是声音风格均完美适配。

较之我听过的其他同类技术产品,和鸣的三动圈虽然也是同轴堆叠的方式,但是技术路径确实有所不同:其一是和鸣虽然身材小巧,但是内置的三枚动圈全都是10mm的全尺寸单元;其二是这三枚动圈均为主动单元,都实打实地全尺寸振动发声,而非辅助推动单元;其三是和鸣为这些动圈单元划分了四个独立的声学腔体,以此实现物理+电路的精密分频。至于为负责不同频段的动圈单元分别选择最优材质,本就是多动圈技术的应有之义,和鸣在这方面也完全没有偷懒:一枚玻璃球顶复合振膜单元负责中高频,另有两枚水平对置的低频动圈单元——这也是水家相当经典的技术设计了。

从风格上讲和鸣虽然定位基础,但是其调音完全是进阶向的。如果说得更具体一点的话,较之同系列的上位作品流星,它的三频走向更趋近自家旗舰灵魂和鸣在调音上强调频段之间的均衡感与声像的准确,且中频能量感突出,显得十分饱满。作为一枚三动圈耳机,和鸣并没有使声音的能量在低频过分淤积,其中频和高频同样健康有力,尤其是玻璃球顶复合振膜加持下的高频细节完整、亮度出色,使得这款耳机在微暖的声底之上呈现出一定的透明感。

从实际的声音呈现来看,无论是密度、信息量还是宽阔规整的声场,和鸣都达到了所在价位的优秀水准。它的声音厚度适中,结像也不算大,听感上与外形有几分类似,都是紧凑精致的调调,这种略带线条感的声像还是挺能凸显素质的。

与我听过的一些多动圈结构耳塞不同,和鸣并没有尝试用低频量感的堆砌抓住我的耳朵,反而呈现得很克制。在一些前端的驱动下,三圈加持的和鸣甚至会让我感觉低频的量有点吝啬。不过低频的水准当然不只关乎量感,只要仔细聆听便能察觉其在下潜和瞬态上的良好表现。和鸣的低频就像是把一个塞得满满当当的沙包往水泥地上砸一样,只要接触到地面,低频的能量就会明确、迅速地散开,但沙子并不会外泄。除此之外,和鸣在极低频带来的共鸣感方面表现也相当到位。我个人很喜欢这种低频表达,它不会掩盖中高频,同时能够给乐曲增添丰富的层次感。

对于古早的单动圈耳机来说,动圈材质选择对中频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如果照顾高频选择刚性振膜,那么中频可能不够柔顺。反之选择柔性振膜的话,又容易使得中频松散。当前主流的复合振膜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两难的问题,但是单动圈在中频的声音密度上也存在客观的短板。三动圈分频协作的和鸣用技术弥补了上述问题,不但构建了均衡的三频表现,更使得中频成为了三频的最长板。其中频位置适中稍近,形体十分清晰,无论是足够的密度还是丰富的细节表现,都让乐器和人声的呈现富有实感。在保证了还原性的前提下,和鸣对中频人声也进行了适度的打磨,毛刺感对聆听的影响被消减了许多,听感颇为细腻

在音乐适应性方面,拥有广阔声场、均衡三频与优良素质的和鸣似乎是一条杂食耳塞,但实际情况却有些复杂。因为在最基本的风格与素质基础之上,和鸣的水准上限与音乐适配性受搭配影响显著,是一条可塑性极强的耳塞。若要大致总结的话,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和鸣是一款优秀的流行人声向耳塞,且男声和女声上没有太大偏向。它比较适合演绎那些氛围清新,娓娓道来的曲目,比如《小幸运》和《晴天》,但是对于摇滚、电音则不算擅长。古典乐方面,它可以用来欣赏一些小编制器乐演奏,但是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够胜任大编制曲目和电影原声的回放。

在撰写和鸣评测时,搭配部分是我尤为希望与大家分享的,因为这条结构独特的耳塞受前端影响之大,已经到了左右其声音水准的程度,需要玩家用心尝试。在试用它的一个月里我更换了十几款各档前端,总算是摸清了和鸣的一些搭配思路。

因为有三枚全尺寸主动动圈单元发声的缘故,和鸣有着比同价位产品夸张许多的推力需求。如果在前端选择上不能给到这款耳机足够的重视,那么单单要达到不错的响度都会存在挑战。故此我推荐和鸣用家直接拆换随附的4.4mm插头并全程平衡驱动,同时一定要使用专业的HiFi前端搭配聆听

在直接影响声音水准的诸多元素中,和鸣的动态和中频密度受前端影响比较大,其次则是低频的量感和声场的规模。驱动充分的和鸣,其动态表现力的提升会相当显著,加之本就宽阔的声场,是足以胜任大编制音乐回放的。而和鸣声音最大的特色即密实顺滑的中频,也需要优秀的前端搭配来释放,在部分不佳的搭配上,和鸣的中频会发虚,距离也比较渺远,感染力有着显著下降。

我通过多番尝试认为,为和鸣搭配前端要优先凸显其中频的密度和低频的量感,这样便能充分发挥其在流行音乐欣赏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如果水准足够,那么随着其动态和信息量的提升,音乐适应性的增加也能够给到用户更多回报。假如受客观条件所限无法推高前端水准,那么可以剑走偏锋,寻找能够为其中频人声进行调味的特色搭配来尽量延长长板。

在入门小尾巴产品中,水月雨ECHO与和鸣的搭配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ECHO经常作为配件随附于水家耳机中,和鸣虽然受限于价位没有附赠,但是两者的搭配依旧很是协调。ECHO虽然体积较小,在声音的素质上并不算突出,但是其默认调音对中频人声的突出与和鸣很是搭调。在其驱动之下,和鸣原本较为中性的人声变得甜美、润泽而不失细节,很适合流行女声的欣赏品味。这样的搭配思路适合于那些虽然很难充分挖掘和鸣素质,但是拥有独特中频表现力的入门级前端。不过整体而言,我认为入门小尾巴的驱动不足以发挥出和鸣的真实实力水平。

海贝音乐R6PRO MAX这样的进阶级播放器应该是大部分和鸣玩家搭配的上限,在此类播放器上通过增益的调节,基本可以撑开和鸣的声场,并且给足信息量。不过哪怕是到了这个水准的前端,在不同的搭配之下和鸣也会有着欣赏性上的差异。在R6PRO MAX驱动下,和鸣的低频量感适中,声音线条感明显,中频风格较为还原,整体呈现出偏向素质流的听感。此时的和鸣能够胜任泛流行音乐的欣赏和古典小编制曲目的演绎。而换用定位类似的飞傲M15时,低频量感的提升和中频厚度的增加则会使得和鸣声音的解析感降低,转而长于音乐氛围的表达,在港台流行,电影原声的聆听上有着不错的表现。

如果主要聆听大编制古典音乐且条件允许,我会比较推荐使用入门台式设备驱动和鸣。因为在大多数入门和中阶前端驱动下,和鸣都很难拥有令我满意的动态表现,但如果要用几万块的旗舰机播放器搭配千元耳塞,实验性也显然大于实用性。在这种情况下换个思路,使用性价比较高的台式设备来驱动便成了较为务实的选择。台式驱动主要确保了三枚主动式大动圈能够火力全开,这个状态下的和鸣动态表现提升显著,声音的形与势从随身上的偏向温和转为波澜起伏,但因为和鸣的声音原本就打磨精致,在台式的驱动下也不会显得凌厉。我的书桌上有一套拓品的D50III/A50III小西装,拿来驱动和鸣听古典大编制已经可堪一用了。

在试听和鸣的一个月里,我完全进入了边聆听边研究的状态,虽然调音偏向中正,但它不是那种让人一眼望到头的无趣作品。作为XTM系列的新兵,和鸣完全发挥了多动圈互补的结构优势,在保留了动圈耳机声音潜力同时,拥有较高的声音可塑性。与许多我熟悉的经典动圈作品一样,和鸣也是一个需要花心思去搭配方能玩好的塞子。在1499这个价位段上,这个特点既是它先天的门槛,也是它可贵的深度。

听罢和鸣,我愈加觉得水月雨这次名字起得贴切。“和”代表三个发声单元各司其职,通过精密协作形成完整的声音图景;“鸣”既指耳机重现声音的本质功能,也暗含不同频段如对话般默契交织的状态。三单元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像乐团合奏般既有清晰分工,又能融合成自然流畅的听感。而在为和鸣选择搭配的过程中,我也充分体会了把玩尝试之趣——期待用家的一份钻研与理解,这又何尝不是人与器物间的和鸣呢?

来源:耳边事一点号1

相关推荐